“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2022年07月15日04:42:17 歷史 1236

1749年,清朝最為著名的漢人官吏張廷玉,正在自己家中忐忑不安地等待乾隆皇帝的消息,在經過了長達數十年的官場沉浮之後,張廷玉終於要退休了。但在退休之前,張廷玉必須給自己一個交代,他要為自己爭取“配享太廟”的權力。

張廷玉配享太廟的事其實是由雍正皇帝提出來的,因此,張廷玉也斷定乾隆不會忤逆先帝的遺詔,所以他才腆着臉找乾隆皇帝索要文書手詔,希望自己未來進入“太廟”的事有個更大的保障。

不久,乾隆皇帝的手詔到了,在詔書當中,乾隆批准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要求,這讓張廷玉心中大喜,但他沒有注意到隨着詔書一同到來的一首詩,正是這次疏忽大意,讓這位三朝老臣晚節不保,含悔而終。

那麼,乾隆寫的詩究竟是什麼內容,這張廷玉又是何許人也?他的最終下場到底怎樣呢……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三朝老臣張廷玉

張廷玉出生於公元1672年,當時在任的皇帝是康熙。張廷玉的家庭條件還算不錯,可謂是書香門第,宦官之後。在經過了十幾年的學習之後,張廷玉決定參加科舉考試。最終在29歲的年紀高中進士。

中了進士之後,張廷玉又因為自己出色的外表和穩重的為人處事方式,被康熙點名翰林。康熙在和張廷玉相處的時候覺得很舒心,於是就給他封了一個“侍直南書房”的官,把他留在了皇宮之內。就這樣,張廷玉變成了康熙的貼身秘書。

在進入皇宮之後,張廷玉就有了大展拳腳的空間。他的學習能力極強,並且能夠很輕鬆地揣測到康熙皇帝的心意。康熙皇帝對他也十分賞識,短短12年時間裡,張廷玉就從七品文官升職為了二品禮部侍郎。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影視劇中的康熙與張廷玉

遺憾的是:和張廷玉有默契的康熙皇帝在不久之後就駕崩了,雍正皇帝登基之後,也和張廷玉有了接觸。雍正在處理事務的時候才明白了自己的父親為什麼如此器重張廷玉。因為這張廷玉在處理工作的時候效率極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分擔皇帝的壓力。

正因如此,雍正皇帝也對張廷玉極其重用,沒過多久,張廷玉就再次陞官,搖身一變成了禮部尚書。在處理國家大事的時候,雍正經常和張廷玉商量着來,這位老臣的智慧讓雍正感到折服。

而張廷玉也將自己的所學對雍正傾囊相授,一來二去,兩人的關係變得極為密切。雍正在短短几年之內,又讓張廷玉做了戶部尚書,設立軍機處之後,雍正又把張廷玉任命為首席的軍機大臣。

張廷玉這個人也是在雍正的統治下,逐漸在皇宮之中站穩了腳跟。他和雍正皇帝的關係已經不是簡單的君臣之交,而更像是朋友一般。

雍正十一年時,張廷玉老家的父母出了點事,需要他回去探親。在離開皇宮之前,雍正親筆在奏摺上寫下了一段話,大概意思就是:你跟我在皇宮裡幹了十多年,咱倆可是一天都沒分開過呀,說是君臣關係,但我早就把你當哥們兒了,你這一走就是一個多月,我肯定得特別想你。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影視劇中的雍正與張廷玉

從雍正皇帝這頗有些“肉麻”的奏摺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張廷玉在皇宮之中的地位,雍正皇帝早就把他當成了自己人,絲毫沒有在意他漢族人的身份。

但是,雍正皇帝是一個短命皇帝。他僅僅在位十幾年,就撒手人寰了。在雍正皇帝去世之前,他頒布遺詔:要讓張廷玉受到配享太廟的待遇。

配享太廟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傳統,早在夏商時期,我國統治者在去世之後,會令人在陵墓周邊留好位置,等那些陪伴自己的大臣也相繼去世之後掩埋在此。意思就是在人間合作沒夠,到了陰曹地府也要繼續相伴。

雖然整個儀式頗有些封建色彩,但能夠享受到這個待遇的,一般都是十分出色的官員。張廷玉也是整個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以漢族人身份配享太廟的人,足以可見雍正對他的喜愛。

按理來說,張廷玉這輩子算是值了,已經先後輔佐了兩位皇帝,並且自己的工作完成得也相當不錯。甚至還開創了歷史,在死後能夠以漢族人的身份配享太廟。

但他的政治生涯還沒有結束,也正是在這生命的後期,張廷玉的一生逐漸改變了……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影視劇中的張廷玉

雍正皇帝去世之後,大家都不知道雍正皇帝究竟立了誰為太子,整個皇宮之內只有張廷玉看過雍正皇帝秘密立儲的文本,最後是在張廷玉的幫助之下,大家才找到了雍正皇帝立太子的詔書。

可以說,如果張廷玉使壞的話,乾隆是沒法那麼容易登上皇帝位置的,乾隆自己當然也知道這一點,在他還小的時候,張廷玉就已經輔佐着自己的父親,對乾隆來說,張廷玉就像是一個叔叔一般。

因此,乾隆在登基之後,對張廷玉也十分敬重,雖然張廷玉已經65歲,但乾隆也依舊將其重用不僅讓他繼續做大學士等官職,甚至還在第二年封張廷玉為三等伯爵,這在清朝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張廷玉之所以能夠以一人之力,受到三朝皇帝的重用一定是有着原因的……

首先,作為一個漢人,張廷玉的滿語水平相當不錯,早在他還年少時,張廷玉就花費了大把時間去學習滿語。因為他知道清朝的統治者們在處理機密文件的時候,都是用滿語進行批示。如果不懂滿語的話,就一定無法成為清朝的高層。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牌匾上的漢語與滿語

其次,張廷玉有着十分機敏的處事能力,能夠憑藉碎片化的信息快速起草文書,皇帝在和他合作的時候,只需要悠哉悠哉的口述信息,張廷玉就可以把這些信息整理成規格合適的聖旨。

對皇帝而言,這就是既省時又省力的。這樣的能力,也是讓張廷玉得以位極人臣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張廷玉的記憶能力在當時也是絕無僅有的,他不僅可以記住整個統治階層內部絕大部分的高級大臣的生平,甚至還能記住很多地方小縣令的信息,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張廷玉的大腦就好像是皇帝的檔案庫一樣,用着十分的順手省心。這種記憶能力以及對待工作的認真態度,也讓張廷玉受到了三位皇帝的喜愛。

張廷玉也可以被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會做臣子的人之一,在漫長的華夏文明當中,無數臣子功高蓋主而慘遭皇帝屠戮,張廷玉作為一個三朝老臣,卻絲毫沒有受到猜忌。

這是因為張廷玉在做官處事的時候,絲毫沒有保留私心,在多個方面都表現出了一種“忘我”的狀態。這樣的行為無疑給予了皇帝很大的安全感。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影視劇中的張廷玉

舉例來說:雍正在位時期,張廷玉的大兒子考中了探花。這本是一個好消息,但張廷玉卻慌了神,他急忙跑到皇帝面前,雙膝跪地請示皇帝,將自己兒子的名次降上一等。

雍正皇帝自然不知其背後原因,好奇地問張廷玉為何要做出如此請求。

張廷玉聲音顫抖地說:我們老張家已經有了好幾個做官的了,我們一家人考中進士的有不少,我的兒子考上探花容易被人嚼舌根,對皇帝您的聲譽也不佳。而且天下那麼多學子都在賣命考學,官宦之子更不應該搶佔這些寒窗學子的優先權呀!

雍正聽完之後心裡很滿意,張廷玉這種絲毫沒有私心的表現,獲得了雍正的肯定。於是雍正順着他的心意,將張廷玉的兒子名次稍降一等。

同時,雍正皇帝又發布詔書,把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都講了個明明白白。為的就是讓朝野中的大臣也能知道張廷玉大公無私的處事方式。

當然我們不知道當時的張廷玉是真的有這種顧慮,還是擔心自己的兒子考中探花之後,會引得皇帝猜疑。不過,不論張廷玉的出發點究竟是什麼,他最終也成功地獲得了皇帝們的信任。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影視劇中的雍正

除了做官無私,張廷玉小心謹慎的處事方式,也是他在官場混得風生水起的原因。張廷玉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在為官行事的時候,能夠找清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不是權力的制定者,只是命令的執行者。

正因如此,在漫長的政治生涯當中,張廷玉沒有犯過一點原則上的錯誤。

按照常理來說,張廷玉這樣的官場“超人”應該是可以潔身自好,衣錦還鄉的。但是他和乾隆相處的時候,卻犯了糊塗,導致自己在生命的後期聲名狼藉。

1746年,乾隆皇帝已經在任11年,在這段時間裡,乾隆已經培養起了屬於自己的官場爪牙,就算張廷玉再怎麼好用,他也已經是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了。所以,雖然張廷玉的官職仍在,但他的權力早已經大不如前。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張廷玉沒有絲毫的不快,他知道乾隆皇帝這是為了他好,畢竟自己這老胳膊老腿兒,也經不起皇帝日日夜夜的折騰了。於是他正式向乾隆提出了辭呈,希望能夠回家養老。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張廷玉輔佐的三位皇帝

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一開始並沒有答應。反而是表示:這朝中沒您不行啊,您輔佐過我的爺爺,也輔佐過我的父親,我作為一個孩子仍舊需要您的幫助。雖然您已經年逾古稀,但我還是捨不得讓您離開我們。

乾隆之所以說出這樣的話,當然不是真的捨不得張廷玉,畢竟張廷玉已經70多歲,不論是在辦公能力,還是在個人生活上,都與之前意氣風發的樣子有了很大的差異。乾隆之所以對其進行挽留,為的還是張廷玉漢族人的身份。

清王朝作為一個有滿族人統治的封建王朝,其內部的民族矛盾一直是歷朝皇帝的一個心病。

張廷玉作為一個慰藉人臣的漢族人,在朝野當中並不掌握實際的權利,可以留在皇宮體系之內充當一個“調和劑”,用來稀釋滿漢兩族官職的分配關係。

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在對待張廷玉告老還鄉這件事上也是有私心的。當時朝野當中的所有大臣幾乎都猜到了乾隆皇帝的所想,但上了歲數的張廷玉卻有些“飄”了,他真的以為清朝統治階級已經離不開自己的輔佐,於是又留下來做了幾年官。

三年之後,乾隆皇帝終於鬆口,張廷玉得以告老還鄉。雖然張廷玉沒有做過貪污受賄等斂財的事情,但他畢竟做了幾乎五十年的大官,手裡的積蓄還是相當可觀的。因此,他在退休之後的日子也相對不錯,可謂是要啥有啥。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影視劇中的張廷玉

這時的張廷玉已經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任何財富和權力對他而言都是空談,他所在意的還是自己死後的榮譽。

張廷玉知道雍正皇帝在位的時候,曾經給自己留了一個配享太廟的資格,但是自從乾隆掌權之後,這件事就沒有被提起過。正因如此,過於注重名譽的張廷玉在這件事上犯下了一個錯誤。

張廷玉在告老還鄉之前,來到了乾隆面前,跪在地上,誠懇地請求乾隆皇帝留下一筆呈文,讓他死後配享太廟。在張廷玉看來,自己的請求無可厚非,畢竟有着前朝皇帝的承諾,配享太廟本就已經是一個板上釘釘的事情,讓乾隆皇帝留下文書,只是為了堵住那些爭議之口而已。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張廷玉心心念念的太廟

但對於乾隆皇帝來說,張廷玉的這個做法無疑是犯了大忌,在張廷玉為官的這幾十年里,他一次都沒有發出過如此無禮的請求,因為決定大臣是否能夠配享太廟本就是皇帝自己的事情,作為一個臣子,完全是沒有發言權的。

而張廷玉居然向自己索要文書,來確保自己身後的名譽。這樣的做法無疑讓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在他眼中,張廷玉這是在對自己進行“威脅”,是對皇權和君權的蔑視。

聽完了張廷玉的請求,乾隆差點兒沒直接讓他滾蛋。但畢竟讓張廷玉配享太廟是自己老爹生前的遺詔,如果自己因為一時的怒氣而不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話,很有可能會使得朝野當中的漢族大臣心生不滿。

這對於清朝的統治是相當不利的,所以,乾隆也就只能咬着後槽牙答應了張廷玉的請求。

但張廷玉這樣的做法依舊讓乾隆深感不快,為了敲打他一下,乾隆特意寫了首詩,來暗示張廷玉自己心中的所想。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乾隆畫像

這首詩的內容是: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

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思或過之。

可例青田原侑廟,漫愁鄭國竟摧碑,

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翻譯成現代漢語,乾隆皇帝所說的這番話可謂是處處殺機,大概意思就是:“你張廷玉是三朝老臣,今天舔着臉跪在我面前索要配享太廟的資格,我作為一個皇帝,當然會起惻隱之心,再加上我的父親雍正皇帝,曾經對你十分重用,而且還親筆寫下詔書讓你配享太廟,所以我當然不會阻攔,你也就不用擔心了。”

這前四句聽上去像是對張廷玉的保證,完全能夠讓張廷玉安心。但乾隆皇帝的後四句詩,可就大有來頭了。

後四句的翻譯是:朱元璋劉伯溫死後,對其進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君臣之情,血濃於水;可謂是一段佳話。但是唐太宗魏徵死後,卻把他的碑給砸碎了,這君臣關係也不是這麼和睦吧?我乾隆皇帝並不是堯舜那樣的能人明君,但是這朝野之上又有誰是皋夔那樣的賢臣君子呢?你張廷玉和我乾隆的故事還是留給後人評價吧!”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影視劇中的乾隆

從這幾句詩中,我們就不難看出:乾隆對張廷玉已經心懷不滿,拿出魏徵和唐太宗的故事,就是在敲打張廷玉,讓他不要太過張揚,否則說不準就會落得和魏徵一樣的下場。

寫完這首詩之後,乾隆皇帝沾沾自喜,他推測:張廷玉這樣機敏的人才一定能夠明白這詩中的意義,沒過多久,他就肯定會親自到廟堂之上來謝罪了。

但是這張廷玉在得到乾隆的手書之後,卻絲毫沒有揣測到詩中的內涵。而是對於自己終究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保證而喜大普奔,一時糊塗的張廷玉竟然讓自己的兒子前去謝恩,自己卻連家門都沒出。

乾隆皇帝看到這種情況之後,勃然大怒:你張廷玉真是飄了呀,我好心好意給了你想要的保證,你卻連親自謝恩都沒法做到。這種怠慢禮節,蔑視皇權的行為讓乾隆皇帝對張廷玉心生厭惡。

一氣之下,乾隆皇帝直接剝奪了張廷玉的爵位。雖然依舊准許他配享太廟,但是張廷玉的地位可謂是一落千丈。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影視劇中的乾隆

張廷玉在官場的這幾十年里,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重大的打擊。他開始反思自己的做法,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開始害怕乾隆皇帝對自己進行進一步的加害,於是張廷玉就更急着告老還鄉了。

然而,張廷玉的運氣實在是太背了,乾隆的大兒子定親王於乾隆十五年去世,和張廷玉申請還鄉的時間正好撞上了。

這時的乾隆皇帝沉浸在自己的喪子之痛當中,但張廷玉卻好像沒有在意這件事一般,繼續申請回鄉養老。

這樣的做法觸及到了乾隆皇帝的底線,雖然張廷玉是前朝老臣,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蔑視皇權,已經讓乾隆忍無可忍。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影視劇中的張廷玉

勃然大怒的乾隆對張廷玉破口大罵:你曾經做過我的侍讀,也是我死去兒子的師傅,在這個時間點,不對定親王進行哀悼,還惦記着回鄉養老,究竟是何居心?

張廷玉這時徹底慌了神,他知道自己是老糊塗了,竟然沒有考慮到這兩件事的聯繫性。乾隆皇帝看着眼前的張廷玉又罵道:你當官這麼多年,無非就是寫寫畫畫,承蒙先帝厚愛,才給你一個配享太廟的資格,而你卻貪得無厭,就算是先帝在世,看到你今天的行為也一定會收回成命!

就這樣,張廷玉心心念念配享太廟的資格就被罷免了,張廷玉和自己人生當中最為重要的目標錯身而過。但他不知道的是,乾隆皇帝的“報復”還沒有結束……

話說張廷玉的一個兒子娶的妻子是四川學政朱荃的女兒,這個朱荃不是省油的燈,在四川任職的時候,結黨營私,貪贓枉法,斂了不少不法之財。乾隆皇帝抓住了這個機會,對張廷玉進行了抄家。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影視劇中的抄家

按理來說,張廷玉和朱荃關係其實不大,兩人雖然有着親家關係,但一個在京城一個在四川,朱荃的所作所為無論怎麼說也不會被張廷玉所知曉。所以,乾隆皇帝的這番做法無疑就是在對張廷玉進行報復而已。

畢竟他乾隆可不是什麼痛恨貪污之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就是他手下的大臣。

乾隆下達了抄家指令之後,張廷玉的一萬五千兩白銀家產全部被充公,而張廷玉一家人里,保留官職的只剩下張廷玉的四兒子,剩下的所有人都被罷免。

自此,曾經輝煌一時的張氏家族徹底沒落,張廷玉雖然如願以償的告老還鄉,但家鄉的生活對他來說已經絲毫沒有樂趣可言。不知道張廷玉在晚年時回顧自己與乾隆的這段相處,是否會心生悔恨呢?

“配享太廟”手詔發出,張廷玉高興過頭,沒注意乾隆還寫了一首詩 - 天天要聞

張廷玉手書

1755年,張廷玉因病去世,享年84歲,在張廷玉死後,乾隆皇帝又反而批准了張廷玉配享太廟,已經離世的張廷玉終於達成了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可惜他也已經無從知曉了。

很多人都認為乾隆的這番做法並不是對張廷玉的原諒,而是為了維護先帝的遺詔和安撫朝野當中的漢人臣子,雖然乾隆皇帝是一個十足的性情中人,但是在處理這些事宜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乾隆皇帝刻薄寡恩的性格缺陷。

張廷玉的一生對清朝可謂是鞠躬盡瘁。幫助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處理了無數國家大事,哪怕在老去之後犯了一些錯誤,也不必落到一個被抄家的下場。

況且張廷玉早在70歲左右時就想要告老還鄉,只是乾隆一直沒放手而已,如果在那時就讓張廷玉回家養老,可能就沒有後續的這麼多鬧劇了。只可憐那張廷玉到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能夠進入太廟,真可謂是百世英雄百世夢啊……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剛剛,鋼鐵巨人、“中國卡耐基”,走了! - 天天要聞

剛剛,鋼鐵巨人、“中國卡耐基”,走了!

作 者丨華商韜略華商韜略出品丨ID:hstl8888昨天(2024年6月30日)2時10分,江蘇沙鋼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沈文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8歲。有着“中國卡耐基”“鋼鐵沙皇”之譽的沈文榮是中國鋼鐵業最硬核的實幹變革家。40年來,全身心專註於鋼鐵業的他,刷新了中國與世界鋼鐵業的諸多記錄,也是中國最早干進...
歷史的塵埃——不簡單的法顯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不簡單的法顯

原創 南風無影 走過了河西走廊,再過沙海戈壁,我們進入西域地界,第一個西域小國: 鄯善,它還有個名字叫樓蘭。為了不節外生枝,我丟掉了甲胄和兵器,順便也找人把自己的頭髮剃了,實在是不習慣留這麼長的頭髮,剪的非常短。等頭髮剃完,我和法顯還有幾個
歷史的塵埃——興衰有人定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興衰有人定

呂敬榮 /文1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開始返攻東方。第一個攻擊對象便是雍王章邯,攻打章邯的過程在歷史上算是一次非常著名的軍事案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意為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史記·高祖本紀》中描述的很簡單:“漢王用韓
貴州鎮遠:洪災後 忙恢復 - 天天要聞

貴州鎮遠:洪災後 忙恢復

6月28日晚至29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遭遇特大暴雨襲擊,部分城區和鄉鎮出現洪澇災害。當地各級各部門全力以赴搶險救災,積極開展災後清淤、排水、搶修等工作,幫助受災群眾儘快恢復生活生產。6月30日,在貴州省鎮遠縣城關五小共和校區,老師在清理校園。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6月30日,商戶在貴州省鎮遠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