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本該獨霸群雄的曹魏因吳蜀聯合,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最終雖然是曹魏統一了三國,但這是大勢所趨,並不意味着吳蜀之間無名將。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張飛。
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正史,對於張飛的描述,從來都是正面的,雖然長得五大三粗,但是卻有一個歇後語來形容他:“張飛穿針——粗中有細。”同是五大三粗的代表“典韋”“許諸”就沒有這麼好的名聲。那個年代猛將遍地走,一拉一大把,為什麼只有張飛能讓我們記住?
我們先用典韋和許諸來舉例。
在《三國演義》中,這三位都是虎將,打起架來誰也攔不住,可是要如何對比他們3人的戰鬥力,我們先要明白一個問題,該用什麼來比較?
首先要說明的是,三國時期最出名的武將,非呂布莫屬,凡是和呂布交手後活下來的人,最後都成了名將,而能殺死呂布的人,卻一個都沒有,因此,我們後續做戰力對比時,會多次拿呂布來做參考對象。
而且武將在比武時,不能遭陰人暗算,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就是曹操下令不許放箭,關羽溫酒斬華雄,也是一刀將其斬落馬下。曾經與關羽大戰一百八十回合的黃忠,因馬失前蹄,關羽並沒有將其斬殺,反而讓他回去換馬,重新來戰。
但是大家都知道,黃忠是箭法如神,在換了匹戰馬來後,黃忠打仗期間佯裝戰敗,關羽趁勝追擊,不料黃忠忽然拉弓射箭,連續兩箭都沒有射中。關羽嘲笑黃忠不過如此,想要繼續追擊時,被第三箭射中了盔纓,關羽這才明白,原來黃忠箭法如此高超,若他先發制人,我連近身都不得。
我們再反觀龐德,因為向關羽放冷箭,一直被人們鄙視。
從現代的角度看着那段歷史,諸葛亮被後人傳誦,號稱千古名相,關羽被後人尊稱為關二爺,是重情重義的楷模,趙雲是完美的臣子。再看看與劉備同為兄弟的張飛,他真的很平庸嗎?
典韋,作為一名猛將,主要任務是擔任曹操的安保工作。作為保鏢,出謀劃策,以一敵百他可能不行,因為這些都需要計謀,雙拳難敵四手,除了呂布這種猛人。
所以典韋的在單打獨鬥方面,可以說是除了呂布,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典韋,可以稱之為是武器大師,有明確記載的武器有:“刀、戟、槍。”
在記載中,典韋第一次出場時,就是去殺李永,為劉氏報仇。把李永殺死後,其家族內的人吵着要為李永報仇,派了幾百人來追殺典韋,但時他們只敢遠遠地跟着,不敢真的靠上前來,直到出現了幾個不要命的,在他們的帶頭衝鋒下,一群人才沖了上去,可是縱然被百人圍攻,典韋依然和他們打的遊刃有餘,最後這些追擊的人不敵,讓典韋跑走了。
在宛城之戰中,典韋一人就打退了呂布數次進攻,再看典韋手中的兵器,一雙戟八十斤,就這力量,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
許諸,是在典韋死後,成為了曹操的保鏢,許諸不同於典韋,他幾乎不帶兵打仗,他就是純粹的保鏢,只保護曹操一人,被曹操稱為“虎痴”。以現在的速度翻譯過來,除了打架啥也不會。
但是越單純的人,在想事情時也越發簡單,其結論,也越真實。
在官渡之戰時,曹操手下很多官員都與袁紹有勾結,曹操這麼聰明的人,他當然知道,可是卻不能發飆,不然手下將無人可用,這時候,許諸的智商就體現了出來。
當時曹操手下有位從士,名叫徐他,他想謀反刺殺曹操,但奈何許諸一直坐鎮在一旁,不好下手。就在許諸有事離開之際,徐他準備動手了,許諸卻忽然走了回來。隨後一眼便看出徐他的動機,據記載,在許諸離開時,看那賊臣鬼鬼祟祟,便猜測他動機不純,所以周而復返。
拋去此事,我們繼續往下看,根據正史記載,許諸是沒有與馬超正面交鋒過的,當時是曹操帶着許諸去跟馬超談判,結果馬超竟然想趁機刺殺曹操,許諸看出了馬超的意圖,隨之把倆眼瞪大,馬超見許諸如此兇狠,嚇得他停止了刺殺曹操的想法。
張飛,他不像這二位保鏢,他是真正的猛將!
許諸和典韋,終究只能保護別人,無法指揮軍隊作戰,而一名武將,應該能文能武。
長坂坡戰役,張飛據水斷橋,為何曹魏軍中的將士就不敢上前?
建安十三年,劉表去世,其子劉琮胸無大志,主動向曹操投降,此舉無疑是把劉備推向了危險之地。這時的劉備還沒有什麼實力,無法與曹操對抗。
在面對曹純率領的五千虎豹騎兵時,劉備選擇帶領軍隊向南撤離。但因為劉備為人和善,不少百姓都願意追隨劉備一同撤離,這就導致數萬人拖家帶口,組成了浩浩蕩蕩的隊伍。
人多,行軍路線就會緩慢,劉備沒想到,剛剛行軍到長坂坡,曹純的部隊就殺了出來,這時候別說是百姓了,就連自己的家眷妻兒他都顧不得了。
然而曹純要這家家眷並無用處,於是繼續率兵追擊劉備。眼看劉備就要被追上了,恰巧度過了一條河流,劉備立刻命令張飛在此攔截敵軍,並給他留下了二十名騎兵。
渡河後,張飛帶人把橋樑破壞,隨後站在了橋頭的另一端。
這就是因為張飛所選的地理位置優越,張飛當時站在橋上,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除了弓箭手,沒有人可以突破此地,可先頭部隊均是騎兵,此時的張飛站在這橋頭之上,誰來了都不好使。
反觀曹魏的大將們,本應趁勝追擊,追殺那些逃亡的蜀軍將士,可是此地忽然殺出個五大三粗,眼珠暴大的粗漢子,還在那裡大喊:“摸下張飛在此,想過橋的,你可以過來試試!”就這一句話,那些說張飛是莽夫的人,現在就已經可以停下了,換位思考,如果你的身後有一群人在追殺你,隨時都可能喪命,這時候的你,還能想到,藉著逃命的機會,宣傳下自己的名聲嗎?
假如你是曹魏的大將,看見一個人在橋上如此囂張,誰不會忌憚他三分呢?但你一旦忌憚起來,你左顧右看,你發現其他將領也在左顧右看,你們互相對視一眼,便都不敢上前了。
這是張飛的名聲,第一次傳到了曹魏大將的耳朵里,張飛可不像關羽,一招溫酒斬華雄,博來了聲聲叫好。想要出人頭地,聲名遠赫,必須有過硬的真本事,張飛一生跟着劉備在戰場上廝殺,那時候的劉備還沒有兵力,每次陣前拼殺,都需要張飛親自坐鎮,可以說,每次上戰場,都有可能是他最後一次作戰。
當年劉備能做大做強,和張飛的驍勇善戰脫不了關係,能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活下來,本就已經是件不容易的事了。
建安十八年,六張於劉備決裂,張飛協同諸葛亮趙雲等人,一同奔赴益州支援劉備,在行至到江州時,巴郡太守嚴顏出兵阻攔,而此時的張飛旗下,有智將諸葛亮,猛將趙雲,而且還有自己在此坐鎮,嚴顏不但沒有攔住張飛,反而被俘獲。
張飛畢竟是在救人,被嚴顏一拖,就耽誤了些時間,他將嚴顏拉到賬中,憤怒的問他:“你是瞧不起我們嗎?就算曹操見了我們都要撤軍,何況你一個小小的巴郡太守,白白耽誤了我的時間。”
嚴顏也是個暴脾氣,張口就吵了起來:“我在此保衛自己的城池,你們無緣無故要我投降,簡直不講道理,現在我落在了你的手上,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張飛不知道是不是被氣昏了頭,他覺着彥顏是個重情重義的人,於是收起了暴躁的脾氣,把彥顏奉為了自己的座上賓。
我們之所以提到此時,就是為了展現張飛對“義”的理解。
換做任何一個人,在被頂撞的時候,都會氣上心頭,魯莽行事,可是形如暴躁的張飛,卻可以靜心來,釋放了嚴顏,他看到了嚴顏的忠義,於是將嚴顏奉為了座上賓,縱觀歷史,沒幾個人有如此的胸懷。
在劉備佔領益州後,命張飛為巴西太守,不過他的周邊,是名將張郃的大軍。
建安二十年,張郃想要拿下漢中,便向內陸進軍,可張郃將要面對的,是張飛的精銳部隊。
兩方都不願冒險,僵持了近兩個月,張飛不願一直在這裡耗着,於是約張郃換個地點打,張郃竟然不假思索,同意了。
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張郃率領的人馬,在山間小路遭到了張飛的突襲,給予了他們重創。
誰能想到,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能想到這樣的計謀?
所以張飛猛,猛地止是武力,還有他的智慧,猛地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