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喜歡的荔枝到底是怎麼送到長安的?756年7月15日楊貴妃自縊

2022年07月15日00:20:34 歷史 1352


楊玉環喜歡的荔枝到底是怎麼送到長安的?756年7月15日楊貴妃自縊 - 天天要聞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楊玉環喜歡的荔枝到底是怎麼送到長安的?756年7月15日:馬蒐驛之變:唐朝嘩變士兵殺楊國忠,逼迫唐玄宗楊貴妃自縊。

楊玉環喜歡的荔枝到底是怎麼送到長安的?756年7月15日楊貴妃自縊 - 天天要聞


誰都知道,楊貴妃喜歡吃荔枝。

楊貴妃本來是四川人,從小喜歡吃荔枝。到了長安以後,陝西不產荔枝,只能從四川運過去。

很快楊貴妃發現,廣東的荔枝比四川更好,從此改吃兩廣的荔枝。

不過,荔枝有自己的特性,就是一旦採摘以後就會迅速變質:荔枝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

古代中國人使用過很多方法,藉此保存荔枝。徐勃的《荔枝譜》提到,採摘荔枝以後立即用竹筒和泥土包裹好,可以藉此保鮮。

這種保鮮方法並不靠譜,最多維持5天就會讓荔枝徹底變質。

楊玉環喜歡的荔枝到底是怎麼送到長安的?756年7月15日楊貴妃自縊 - 天天要聞


廣東新語》提出另一種用蠟密封荔枝的方法,據說可以保存數月。經過現代實驗後,發現這其實是製造蜜餞的方法,根本不是吃新鮮荔枝。

那麼,這裡就有個問題。

從廣東運送荔枝到陝西,需要多久?

歷史書記載:“荔枝七日夜至長安,人馬俱斃”。

說得有些誇張,也合情合理。從廣東到長安,大約有1600多公里的陸地距離,普通人騎馬需要10天以上的時間。

如果採用800里加急,夜以繼日地換人換馬運輸,速度可以提高很多。同時全國遍布的驛站,也可以大大提高速度。

楊玉環喜歡的荔枝到底是怎麼送到長安的?756年7月15日楊貴妃自縊 - 天天要聞


唐玄宗時代,全國建有水陸驛站1639個,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其中驛夫1.7萬人。

安祿山范陽起兵叛亂時,唐玄宗在長安,兩地相距3000里。然而短短6日內,唐玄宗就知道叛亂的消息。

但廣東怎麼也比河北要遠,給楊貴妃送荔枝的快馬,再怎麼緊急也不可能超過叛亂的警報。

說來說去,從廣東運輸荔枝到長安,至少需要7天時間。

荔枝用特殊方法保存,也只能維持5天。等到楊貴妃吃到荔枝時,豈不是都變質了。

當然不會了,這就是古人拍馬屁的智慧。

楊玉環喜歡的荔枝到底是怎麼送到長安的?756年7月15日楊貴妃自縊 - 天天要聞




實際上,廣東的荔枝根本不是用快馬運到陝西的,而是連着整棵樹運輸。

史書記載:“以連根之荔,栽於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陽丹河,運至商州、秦嶺不通舟揖之處,而果正熟,乃摘取過嶺,飛騎至華清官,則一日可達也。”

楊玉環喜歡的荔枝到底是怎麼送到長安的?756年7月15日楊貴妃自縊 - 天天要聞


翻譯一下就是,將整棵荔枝樹移栽到超大的花盆內,通過水運用船一直運到靠近長安的地方。因為沒有河道,無法再用船隻運輸。於是就將荔枝摘下來,利用快馬送到長安。

因為荔枝是連着樹運輸的,在樹上的時候自然不會變質。隨後陸地運輸不過1天時間,荔枝也不會變質。

那麼楊貴妃吃到的荔枝,仍然是鮮荔枝。

楊玉環喜歡的荔枝到底是怎麼送到長安的?756年7月15日楊貴妃自縊 - 天天要聞


聽起來似乎很容易,其實沒那麼簡單。

一來,將荔枝樹移栽到大花盆中,絕對是個技術活,需要高超的園藝家才能勝任;二來能夠運輸高大荔枝樹的船隻,肯定也是大船,不是小船能夠勝任的;三來移栽以後,荔枝樹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面積落果現象,最終可能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荔枝還在樹上,甚至可能全部落掉。也就是說,為了楊貴妃吃那幾顆荔枝,恐怕需要準備許許多多棵大樹。

楊玉環喜歡的荔枝到底是怎麼送到長安的?756年7月15日楊貴妃自縊 - 天天要聞


雖然說帝王享受生活也是全世界通例,為了區區一個女人吃幾顆荔枝,恐怕就要動用數千人為其服務,也就太過分了。

為什麼唐朝會在全盛的時候突然衰敗?同唐玄宗的窮奢極欲、不體恤老百姓,有着極大的關係。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前言說到猶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暴行,以及現在正在中東到處點燃戰火的猶太人國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學者在電視訪談中,談起了猶太人被屠殺一事。只不過他所說的並非是二戰時期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而是
史記.丁繼超傳 - 天天要聞

史記.丁繼超傳

《史記.丁繼超傳》文/捲風丁繼超生前戎裝照丁公繼超,字冠群,生於民國十六年,山東嶧縣六區丁庄村人,乃運河支隊之英勇戰士也。少時家貧,祖父丁文庭父親丁廣友皆目不識丁,生計維艱。年六歲,常隨祖母母親放牛割草拾柴,時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饑。
專訪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解碼商代“龍圖騰” - 天天要聞

專訪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解碼商代“龍圖騰”

6月28日,一場關於“龍騰大邑商”的學術沙龍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舉辦。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以考古學家的嚴謹與美術史家的敏銳,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解碼青銅器與玉器上的龍紋密碼,揭開商代龍形象的神秘面紗。活動間隙,韓鼎教授接受了正觀新聞記者專訪,從龍與饕餮共存的禮制密碼,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被查 - 天天要聞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被查

遂寧市船山區委書記段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四川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段勇簡歷段勇,男,漢族,1976年12月生,四川蓬溪人,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1996年9月參加工作,199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6年9月至2001年12月,先後在蓬溪縣蓬南鎮政府、遂寧市紀委監察局工作;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歷任...
中國東極“魚經濟” - 天天要聞

中國東極“魚經濟”

新華社哈爾濱7月2日電 題:中國東極“魚經濟”新華社記者 戴錦鎔在中國大陸最東端的撫遠市,東極魚市裡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喚醒了城市的清晨。撫遠原名“伊力噶”,赫哲語意為“金色的魚灘”,這裡地處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兩大水系交匯處。這座被譽為“華夏東極”的邊境小城,正書寫着中國“魚經濟”的生動樣本。綠色無污染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