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鄂豫皖到川陝,再戰河西走廊,重傷後的他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

2022年07月14日15:55:12 歷史 1504

張掖的鐘鼓樓,原名鎮遠樓,始建於明正德二年;清代重新修葺,壯麗雄偉,甲於河西。

半個世紀前,這座雄偉鼓樓當之無愧地成了紅軍事迹的見證人。

那一年,一群衣衫襤褸的西路軍流落戰士們,棲身鼓樓之下,在夾縫中艱難地生存着。

劉克先就是其中之一。

從鄂豫皖到川陝,再戰河西走廊,重傷後的他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聞

劉克先是一名資歷很高的老紅軍,他是大別山子弟。1932年底,劉克先隨紅四方面軍主力來到了四川。

在創建和保衛川陝根據地的戰鬥中,劉克先累積戰功一步步提升,當上了紅九軍的營長。

長征路上的一次戰鬥中,劉克先被敵人的一顆子彈擊中腰部,負了重傷。他白天騎馬,晚上坐擔架,強忍着傷痛走完了長征。

1936年10月下旬,重傷尚未痊癒的劉克先,隨總部醫院渡過了黃河,踏上了西征之路。

西路軍在河西艱苦轉戰近五個月,最後兵敗祁連山

撤往祁連山的戰鬥中,劉克先的右腳小趾頭又被砍斷,傷口像刀割一樣疼痛難忍。

腰傷再加腳傷,行動不方便的劉克先與大部隊失散了,身邊只剩下馬夫和通信員兩個人。

山上山下到處是搜捕紅軍的馬家軍隊伍,他們三人只好躲躲藏藏地向著祁連山外摸去。

三月的祁連山中,還是一片冰雪時間。兜兜轉轉地走了許久,劉克先在馬夫和通信員的照顧下,終於走出了茫茫祁連山。

幸運的是,這一路上,他們沒有遭遇太多的敵人。

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肚子餓得咕咕直叫。附近沒有村莊,三人只好往嘴裡塞幾口雪,忍着飢餓繼續趕路。

從鄂豫皖到川陝,再戰河西走廊,重傷後的他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聞

走出祁連山的第二天下午,他們看到了一個村子。

劉克先對馬夫和通信員說:“你們到村子裡去要點吃的吧!”

兩人走了後,劉克先不禁擔心起來,村子裡會不會有馬家軍隊伍呢?他們會不會遭遇敵人呢?

黃昏時分,馬夫和通信員回來了,給劉克先帶了一個饃和一點飯。

看到兩人安全回來,劉克先心裡的石頭總算落地,連聲說“好!好!”

吃過“晚飯”後,他們繼續趕路。走了整整一夜,當太陽再次出山的時候,三人又來到了一個村子邊。

和昨天一樣,行動不便的劉克先躲在草地里放馬,馬夫和通信員去村子裡討點吃食。

兩人走後沒多久,幾個老鄉手持着木棍向這邊走了過來;劉克先暗道一聲不妙,肯定是馬暴露了目標。

劉克先腰腿不方便,就算想跑也跑不了,只好裝着沒事坐在那裡。

一個傢伙看見他穿着紅軍的衣服,便指着罵了一句,然後舉起手中的木棒向劉克先打了過去。

劉克先行動不便,手中又沒有槍,根本無法反抗,只好抱頭任由幾人毆打。

那幾個傢伙打了幾棒子後,見劉克先不動彈,便搶了馬就跑。腿腳傷殘的劉克先神情無比沮喪地坐在地上,眼睜睜地看着他們跑遠。

從鄂豫皖到川陝,再戰河西走廊,重傷後的他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聞

馬夫和通信員要飯回來,聽說剛才發生的事情,氣得不行,卻也沒什麼辦法。

沒有了馬匹,劉克先只好拄着木棍,有着傷殘的身體,在馬夫和通信員的陪同下,艱難地向前行進。

這天,三人來到了一個村子邊。

和往常一樣,馬夫和通信員叫劉克先躲在草地里等着,他倆進村子裡去討飯。

劉克先等了兩三個小時,一直不見兩人回來;他焦急地望着村莊,從白天一直等到太陽落山。

然而,馬夫和通信員一直沒有回來。或許,兩人遭到敵人的搜捕隊伍,被殺害或者被俘了。

回想起這一路上兩人對自己的照顧,劉克先忍不住落下了眼淚。若不是馬夫和通信員的照料,拖着傷殘之軀的自己怎麼可能走出茫茫祁連山。

馬夫和通信員都是四川人,年紀僅有十幾歲;他們參軍時都沒有大名,只有通信員有個小名叫“小白菜”。

後來,劉克先一直四處打聽他們的下落,可兩人始終杳無音訊。

沒有大名的馬夫、通信員,和無數未留下名字的無名英雄一樣,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甚至是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他們默默無聞,甚至沒留下名字;他們平凡普通,沒有什麼太大作為,卻更令人敬佩和感激。

從鄂豫皖到川陝,再戰河西走廊,重傷後的他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聞

沒有了馬夫和通信員的照料,劉克先只好拖着殘軀獨自上路。

今天到這個村子裡要點吃的,休息一天;明天到另一個村子要點吃的,再休息一天。

對劉克先來說,行走十分困難,要飯也不容易,經常會遭到辱罵、毒打、狗咬。

一切的生死磨難,並沒有擊垮劉克先,反而讓他更加堅定了心中的信念,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回到組織去。

4月中旬的河西走廊,沒有了冬日的酷寒,柳絲拂面,和風撩衣。

劉克先一邊要飯,一邊趕路,慢慢地接近了張掖城,遇到要飯的流落紅軍也多了起來。

這是一些在城鄉夾縫中討生活的流落紅軍。大家見面最關心的是兩件事:有沒有延安的消息?要了多少飯?

如果有人沒討到飯,大家就相互支援一點,你勻一口,我勻一口。

到了張掖附近時,要飯的流落紅軍越來越多;只要村子裡有狗叫,不用看便知道是紅軍在要飯。

討飯的人群中,傷殘人員居多。

令劉克先印象最深的是紅30軍的一位連長,他在同馬家軍騎兵的搏鬥中頸部被砍了一刀,無論行走還是吃飯睡覺,都只能把頭低着。

大家看到他那發黑髮白的傷口,寧願自己挨餓不吃,也要想辦法給他弄點吃的。

從鄂豫皖到川陝,再戰河西走廊,重傷後的他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聞

國共合作之後,馬家軍對流散的紅軍不像過去那樣,大肆搜捕殺害。劉克先決定到張掖城去探探消息。

劉克先一瘸一拐地走到了城門口,立馬被站崗的馬家兵圍了一圈。

“你在紅軍中幹什麼?”

“放馬。”

“給誰放馬?”

“沒有給誰放,我的馬是馱東西的。”

“那馬呢?”

“叫你們的人牽走了。”

馬家兵見劉克先是一個重傷員,估計也撈不到什麼油水,便放他進了城。

進了張掖城以後,要飯就方便多了,有時候還能討來一點米飯和麵條,遇上娶親接媳婦的,還能吃上點肉。

紅軍中不少被俘的女戰士,都被敵人強迫給當地工人做老婆。每當劉克先要飯到她們門前時,她們都十分同情地拿出自己的口糧,甚至還給點錢。

從鄂豫皖到川陝,再戰河西走廊,重傷後的他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聞

一天,劉克先要飯到了北街。

一個船着國民黨軍服的士兵看見他一瘸一拐地要飯,行動十分困難,便同情地說:“你也不要這樣要飯了,往前走有個駱駝店,那裡有很多你們的人,每天有飯吃。”

劉克先往前走了一段,果然有個駱駝店,還有穿紅軍衣服的傷員進出。

劉克先走了進去,一眼認出了總部衛生部秘書汪運先,總部醫院醫生黃志亭,還有周強等十多個自己的同志。

北街駱駝店,平時接待從新疆用駱駝運貨到蘭州路過張掖時歇腳的商販,河西之戰後用來關押和收容紅軍。

一個曾在總醫院干過的女護士認識劉克先,知道他是紅九軍的營長,也是從鄂豫皖走出來的老紅軍,便打算去報告敵人,領幾個賞錢。

汪運先知道後對那名女護士說:“你不要昧良心,看他這個樣子你忍心嗎?把他殺了,對你有什麼好處?”

劉克先也連忙拿出自己乞討來的一點錢,給那女護士,懇求她不要去告密。

看着周圍譴責和憤怒的眼睛,那名女護士羞愧地低下了頭,終究沒有報告給敵人。

國民黨士兵同情劉克先的遭遇,給他指了路;而那名女護士,卻為了一點錢財打算出賣自己的戰友。

真可謂是,患難之中,方見人性!

從鄂豫皖到川陝,再戰河西走廊,重傷後的他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聞

駱駝店雖然有飯吃,但實際上只是由韓起功派來的人,在外面用行軍鍋煮點剩飯和剩湯,每人分一小碗,每天只能吃兩頓。

劉克先是20多歲的小夥子,飯量大,根本吃不飽。餓得實在沒辦法,只好薅過往駱駝身上的毛賣,一斤駱駝毛可以換兩個大燒餅。

這天晚上,劉克先和周強等人趁着夜色向關駱駝的地方摸去。

他們大把大把地從駱駝身上往下拔毛,駱駝受驚“咩咩”的大聲叫了起來。駱駝老闆聽到聲音,提着燈籠出來,一看駱駝毛被拔掉了不少,便奔過來打他們。

幾個腿腳利索的都跑了,劉克先腳部有傷,他一邊跑一邊躲,身上還是挨了幾棍子後,藏到了黑暗處。

那老闆又跑過去打周強,一邊打嘴裡一邊不停地罵著。可憐周強被凍掉了雙腳,平時只能爬着走,此時逃又逃不掉,反抗又沒有力量,被打得頭破血流,痛得在地上打滾。

過了一段時間,韓起功的部隊來駱駝店挑兵,幾個身體好點的都被挑走了,剩下的都是傷殘人員和婦女。

韓起功的人也很少管飯了,一天,汪運先對剩下的人說:“這樣餓下去實在受不了。不如各自想辦法吧!”

周強是紅軍裁縫,就到王府街裁縫店去了。汪運先等人靠賣雜貨、麻糖維持生活。

劉克先和黃志亭一路要了幾天飯後,就開始擺地攤賣花紅。可買花紅的人很少,生意無法做,劉克先只好又去討飯。

白天,外出乞討維持生計;黃昏,就着暮色棲身鐘鼓樓下,一件破羊皮既當床又當衣裳。

從鄂豫皖到川陝,再戰河西走廊,重傷後的他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聞

這一天,劉克先正坐在街邊乞討,一個穿着國民黨軍服的人走了過來,問他:“你是哪裡的?”

劉克先怕他不懷好意,反問道:“你是哪裡的?”

那人說:“我是總部的,以前在紅三十軍八十八師。”

見來人是自己人,劉克先放下了心中的警惕,回答說:“我以前是紅九軍的,受了傷住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

這名身穿國民黨軍服的人名字叫劉德勝,原是紅三十軍八十八師的一名連長。

梨園口組織戰時,劉德勝腳部負傷被俘,後被敵人押送到了張掖,編到了“補充營”。

“補充營”里的戰士幾乎都是被俘的西路軍戰士,被敵人看管着修路修橋。劉德勝到“補充營”沒多久,腳部傷口就發生了感染。

在大家的一再懇求下,馬家軍營長才將他送到了張掖傷兵醫院進行治療。

入院治療期間,劉德勝和邱均品、蔡文良等人秘密成立了張掖地下黨支部,暗中收攏失散的紅軍戰士,發展了20多人。

經過與劉德勝的一番交談,劉克先加入了地下黨支部。

從鄂豫皖到川陝,再戰河西走廊,重傷後的他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聞

國民黨士兵的生活也很苦,每天只吃兩頓飯,分幾個饅頭。

每天吃飯時,劉德勝就省吃兩個饅頭,偷偷地送到劉克先手裡。

每次劉克先接過饅頭都會問一句:“你吃了嗎?”

劉德勝說:“你放心,只要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

受劉德勝的委託,劉克先專門在傷病員中活動,尋找和聯絡失散的紅軍戰士,發展壯大黨支部。

一次,劉克先遇到了一位當過連長的傷員,是被敵人砍了一刀活埋未死從萬人坑裡爬出來的,脖子上的傷口流膿不止,頭也抬不起來。

劉克先和他一起結伴討飯。後來,這名連長曆經艱辛,終於回到了陝北。

這年8月,愛國進步人士高金城先生帶着黨中央的委託,來到了張掖尋找和營救失散的西路軍戰士。

高金城先生的到來,如同烏雲中的一縷陽光,為營救工作帶來了生機。

高金城在西北行醫多年,社會威望很高,人脈很廣;劉德勝所在的傷病醫院就是早年高金城先生創辦的張掖福音醫院。

到了張掖後,高金城從韓起功手裡要回了醫院,重新掛出了福音醫院的牌子,開始大量接受紅軍傷病員。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試探,高金城與劉德勝接上了頭,相互坦明了身份。

劉德勝是張掖地下黨支部負責人,高金城是受中央委託前來開展營救工作的負責人,兩人之間的成功接頭,令人欣喜。

從鄂豫皖到川陝,再戰河西走廊,重傷後的他一路乞討回到了延安 - 天天要聞

高金城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福音醫院為掩護,接受和治療紅軍流散人員,再秘密將他們送到蘭州或者延安。

劉德勝等人則將消息擴散出去,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告知失散的同志:紅軍已改為八路軍,蘭州有八路軍辦事處;有困難張掖福音醫院求助。

要靠福音醫院,高金城和地下黨支部將一批批同志救回了延安,這其中就包括劉克先。

高金城來到張掖後,劉克先拖了許久的傷病終於得到了有效的治療。

胡宗南的兩個汽車排從新疆運貨到蘭州,路過張掖。

高金城找到帶隊的,說了許多好話,塞了很多東西,這才答應順便帶一個紅軍傷員到蘭州。這個傷員就是劉克先。

高金城把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的地址寫在紙條上,又拿出八塊錢一起遞給劉克先,反覆叮囑他路上一定要小心。

蘭州八路軍辦事處,謝老和朱良才見到劉克先回來,十分激動和開心,連忙命人給他買了一套學生服

之後,他們將劉克先送到了甘肅省立醫院接受治療。

1937年10月,在郭福海的護送下,劉克先經西安辦事處回到延安。

在延安,劉克先意外碰到了那名當時和他一起在張掖城裡乞討的連長,就是那位從萬人坑裡爬出來的連長。

兩人再次相見,都激動地不知道說什麼好。

從鄂豫皖到川陝,走完長征,再戰河西走廊,拖着重傷的殘軀終於返回延安,劉克先嘗盡了世間的酸甜苦辣。

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和超強的意志,有幾個人能一路堅持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劉克先曾擔任河南省軍區政治委員。

致敬英雄的西路軍,致敬歷經九死一生的革命老前輩劉克先!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 天天要聞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在某乎上看到一個答案,說的是為什麼多爾袞被後人捧得那麼高?這答案給我看樂了!說多爾袞有一項功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做了一個偉大的實驗。他以開國皇帝之實力,挫骨揚灰的悲慘結果,告訴了後世:帶着孩子的盤不能接,別人的兒子養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聞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歲。施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舊文《施平:一隻理想主義的“土撥鼠”》(原載於2015年4月11日《文匯報》),以饗讀者。百歲施平,攝於2010年9月。“我是一隻土撥鼠。”施平在自傳里這樣寫...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 天天要聞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一張老照片,珍貴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拍攝於1947年,拍攝地點在陝北小河村,這是毛主席與機要科人員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合影和罕見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此時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樣蹲在地上,也沒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並不影響他的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 天天要聞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哥走的是懷念,還有傷感兵駐慶遠期間爆發的“萬里回朝”事件,對石達開的打擊是致命的,除了太平軍精銳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此事帶來的感情傷害。石達開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那些曾經無限擁戴自己的兄弟們,為什麼都會選擇離我而去,難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