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關漫道真如鐵,戍邊將士灑熱血

2022年07月14日05:11:30 歷史 1358

我國地理狀況複雜,有很多險要的關口,它們往往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這是因為古代交通通訊手段落後,能夠選擇的線路很少。於是,古人便會在關口位置修築防禦工事,扼守住這些關隘,便能阻擋敵人前進的步伐。歷史上,著名的關口很多,今天我們選取其中的五座,都在北方,各配以一首古詩詞共同欣賞。

一、長風吹玉門,明月照思心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雄關漫道真如鐵,戍邊將士灑熱血 - 天天要聞


雄關漫道真如鐵,戍邊將士灑熱血 - 天天要聞

遺址

一輪皎潔的明月,升起在天山,在蒼茫的雲海中穿越。大風飄蕩幾萬里,終於吹到玉門關。漢朝時的白登道上,胡人窺視青海湖地區。自古以來征戰之地,都沒有見到有人活着回到故鄉。戍守的士兵望着邊城,因為思念家鄉而露出凄苦的面容。這樣的夜晚,他們的妻子獨登高樓,應該也一直沒有停下嘆息。

關山月:是古樂府名;天山:這裡指祁連山,不是現在意義上的新疆天山;白登道:即白登山道(今山西大同至內蒙古通遼),漢高祖曾率大軍與匈奴作戰,被圍困白登山七日方得解脫,詩中借指青海道(絲綢之路南線,也是唐朝時期吐蕃進攻河西走廊的要道);胡:指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權;青海灣:即青海湖地區。

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因為大西北多是荒涼之地,彷佛受不到春風的照拂。但天下明月是一樣的,這樣的月夜,自然會勾起邊關將士的思鄉之情。高峻的祁連山上,明月高懸,從將士們家鄉吹來的風,幾萬里奔波,終於來到了這邊城,好像捎來了家人的問候。此心同彼心,想必她們也同樣在仰望明月,思念徵人吧?

玉門關:在今甘肅省境內,在歷史上,漢、唐、宋玉門關的具體位置有所區別。漢武帝時,張騫鑿空西域,朝廷設置河西四郡,並修築酒泉到玉門的長城,隨即設置玉門關,在今敦煌市西北方向。唐朝玉門關向東移動200多公里,在今酒泉市瓜州縣,之所以東移是因為此時開闢了由瓜州直達哈密的新道路,不用再繞行敦煌。唐末到宋初,玉門關再次向東移動200公里,便是今嘉峪關市石關峽。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政權佔領整個河西走廊,至此存在了1140年的玉門關,從史書上銷聲匿跡,只出現在文人的詩詞里。不論哪座玉門關,都是扼守河西走廊的重要節點,是連通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南宋開始,海上絲綢之路興盛,海路運輸以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取代陸路運輸,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貨運方式,玉門關的衰落乃至廢棄,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二、故人出函谷,唱歌以當哭

《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唐·岑參

君不見函谷關,崩城毀壁至今在。

樹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長不改。

寂寞無人空舊山,聖朝無外不須關。

白馬公孫何處去,青牛老人更不還。

蒼苔白骨空滿地,月與古時長相似。

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

故人方乘使者車,吾知郭丹卻不如。

請君時憶關外客,行到關西多致書。

雄關漫道真如鐵,戍邊將士灑熱血 - 天天要聞

函谷關


雄關漫道真如鐵,戍邊將士灑熱血 - 天天要聞

君不見,當年大秦的函谷關,崩壞的城關牆壁還殘存着。地下的樹根,地上的草蔓,遮掩了秦漢古道,空空的山谷千年沒有什麼改變。舊時的山谷,無人過往而顯得幽靜寂寞,盛世朝廷沒有外患,所以不需要把守函谷關。騎着白馬的王孫公子要去哪裡呢?騎着青牛的那位老人更是不會回來了。綠苔與白骨空自填滿一地,唯有天上的明月與古時相似。路邊野花見到行人也不理會,山中小鳥何曾認識當年的守關官吏?朋友擬剛剛踏上出使的車輛,我知道當年的郭丹卻也及不上你。請你到了關西,多多想起關外的我,經常寄書信給我。

白馬公孫:即公孫龍,提出“白馬非馬”詭辯的人;青牛老人:即老子李耳。這是一首贈別詩,兩人在函谷關分手,故作者以函谷關為題。唐朝時的函谷關,早已不復古時模樣,唯有殘垣斷壁而已。因為無人行走,大樹小草佔領了當初的道路,當年戰死的將士們的累累白骨也只能與草木同朽,恐怕整個函谷關,也只有天上的明月還和秦漢時一樣。

函谷關: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因為深險如函,澗谷之中,故名,處在長安與洛陽中間,是連接關中和中原的咽喉。靈寶的函谷關是秦關,漢朝函谷關在以東150公里的洛陽市新安縣,另有魏國函谷關,靠近秦關。春秋戰國時期,函谷關是第一關隘,是秦國能否東出的關鍵,在奪下函谷關後,秦國才能“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當年,老子騎青牛出函谷,應守關官員的要求,留下德道經五千字,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隨後,老子便不知所蹤,給後人留下了無限遐想。

三、山河潼關路,興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雄關漫道真如鐵,戍邊將士灑熱血 - 天天要聞

潼關


雄關漫道真如鐵,戍邊將士灑熱血 - 天天要聞

山峰如同匯聚而來,黃河里的波濤發怒一樣咆哮,潼關道路內外連接着華山與黃河。遙望長安城,心思起伏不定,腳步徘徊。

我感到傷心的是,走過的當年秦漢古道,兩邊的萬間宮闕如今已化為了塵土。王朝興起,苦的是老百姓;王朝衰亡,苦的依舊是老百姓。

這首元曲一直入選中學語文教科書。潼關古道,華山山峰匯聚而來,黃河在旁邊咆哮,可謂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但作者沒有生出豪邁之感,卻陷入沉思中。他想到的是,當年秦漢帝國興盛時,長安城何等繁華,如今不過是歸於塵土。秦也好漢也罷,它們的興盛是建立在老百姓累累白骨上,它們的滅亡,同樣也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首元曲的寫作背景是,作者前去賑災,路過潼關有感而發,因為殫精竭慮操勞過度,作者最終犧牲在了賑災崗位上。

潼關:在今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因為黃河水流“潼激(衝擊)關山”,故名。潼關始設於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原因是曹老闆為了預防關西軍閥作亂,同時廢棄函谷關,因為函谷關更靠近曹老闆的地盤。建安十六年(212年),曹老闆與馬超韓遂在此大戰一場,潼關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從此,這裡便戰事不斷。歷史上潼關的具體位置也在不斷變化,不過整體距離並不遠。上世紀六十年代修建三門峽水庫時,過高的預估了水庫水位,失誤的將潼關縣城列入淹沒區,潼關被拆毀。而今,提到潼關,更多人想到的是肉夾饃,其實我也喜歡吃。

四、狼煙傳長安,壯士守雄關

塞上曲送元美》 明·李攀龍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

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徵人馬上看。

雄關漫道真如鐵,戍邊將士灑熱血 - 天天要聞

山海關


雄關漫道真如鐵,戍邊將士灑熱血 - 天天要聞

夜景

你手持插着白色鳥羽的緊急文書,在這天寒地凍的時候出差塞外。這都是因為,胡人侵犯大明邊關,報警的烽煙不間斷的直到京城。城頭上一輪明月高懸,山海關上不知多少將士不能成眠,騎在馬上觀看。

塞上曲:古樂府名;元美:是王世貞的字,李攀龍的至交好友,當時的文壇領袖,官至刑部尚書。一生著述頗豐,並曾為《本草綱目》寫序;白羽:指羽書,又稱羽檄,徵調軍隊用的文書,上插羽毛表示緊急;胡:指建州女真;長安:這裡指北京。

王世貞本是文官,明朝文官參與軍隊指揮的情況很常見,所以這次朝廷指派他到山海關軍營,李攀龍為他送行。此時是萬曆年間,建州女真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崛起,不斷侵犯明朝邊疆,而山海關是扼守遼東華北平原的咽喉,朝廷派駐精兵把守。明月之下,李、王二人別離,邊關的將士們卻人不下馬、衣不卸甲,始終保持戒備。遙望明月,他們在想什麼呢?或許是家鄉親人,或許是功名利祿,或許是等待朝廷命令。

山海關:又稱榆關,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方向,因依(燕)山傍(渤)海,故名。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十四年,關城周長4公里,與長城相連接,是長城上最重要的關隘之一。山海關城高14米,厚度達7米,異常堅固。在東門上有“天下第一關”匾額,傳說是山海關人、進士蕭顯所題,古樸蒼勁有力,與關城整體風格一致。這裡是東北平原連接華北平原的要道,明清以來的關內關外,便是以這裡為參考系。

五、部堂過嘉峪,賦詩述心志

《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一 清·林則徐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

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

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

雄關漫道真如鐵,戍邊將士灑熱血 - 天天要聞

嘉峪關


雄關漫道真如鐵,戍邊將士灑熱血 - 天天要聞

長城起點

莊嚴的雄關百尺之高,是通往大西北的邊界,前往萬里之外的徵人,到此停下了腳步。閣樓遙遙與秦地大樹遙望,繚繞的城牆斜斜的壓低了隴地的烏雲。祁連山險峻的山岩,彷佛與人摩肩並立,蒼茫浩瀚的沙海,望之讓人陷入迷思。誰說崤函是千古險關呢?回頭再看,只覺得不過是一泥丸之地而已。

嚴關:險要的關隘;界天西:西部的分界;秦:陝西省;隴:甘肅省;天山:祁連山;巉(chan二聲):山勢高險;瀚海:這裡指沙海;丸泥:即泥捏的丸子,出自《後漢書》“丸泥封關”,指只要少量兵力就可以封鎖函谷關。

鴉片戰爭爆發後,林則徐被人構陷,被朝廷認為是挑起戰爭的罪人,因此發配新疆,這首詩便是在前往新疆途中所寫。首句點明嘉峪關的位置,走過這裡自己就算真正進入西北,遠離朝堂了。頷聯和頸聯,視野開闊,這裡扼守秦隴兩省,連接祁連山和大漠,位置險要。尾聯和函谷關做了對比,函谷關狹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把守這裡卻要困難的多。

嘉峪關:在今甘肅省嘉峪關市以西,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明長城起點。嘉峪關建立之後,便取代玉門關,成為中原與西域聯繫的咽喉要道,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如今,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朝遺存,早已失去了軍事意義,而是作為旅遊景點,或電影取景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 天天要聞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一張老照片,珍貴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拍攝於1947年,拍攝地點在陝北小河村,這是毛主席與機要科人員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合影和罕見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此時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樣蹲在地上,也沒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並不影響他的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 天天要聞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哥走的是懷念,還有傷感兵駐慶遠期間爆發的“萬里回朝”事件,對石達開的打擊是致命的,除了太平軍精銳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此事帶來的感情傷害。石達開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那些曾經無限擁戴自己的兄弟們,為什麼都會選擇離我而去,難道我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 天天要聞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在《清朝野記》中,我叫陳統領,世人皆稱我為清代花木蘭。然而,我女扮男裝從軍後,因作戰英勇一路榮升將軍,用刀逼下屬侍寢,懷孕後互換身份,最終卻被負心漢無情拋棄。故事始於同治初年,清廷大將多隆阿從湖南揮軍進軍陝西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