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多年之後,一姓賀的科學家對兒女說道:把姓氏改回毛吧

2022年07月08日03:57:22 歷史 1312

1956年10月8日,我國成立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作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院,國家和人民都給予了很高的期許。

在這眾多的科學家裡面,有一名姓賀的研究員,憑藉著自己敏銳的頭腦,和夜以繼日地勤奮,成為了我國第一批導彈工程師。

毛主席逝世多年之後,一姓賀的科學家對兒女說道:把姓氏改回毛吧 - 天天要聞

每當別人問起他的家世,親人還有誰之時,他總是以“父母早亡”為借口草草回復,旁人見狀也不好再提起他的傷心事。

令人吃驚的是,這名科學家到了晚年的時候,卻對着自己的子女說道:“你們把姓氏改回“毛”吧!這是我本來的姓,也是你們的本姓。”

這名科學家,正是賀麓成,直到1983年,他的同事們才知道了他還有另外一重身份,那便是毛主席的親侄子,毛岸成。

眾人疑惑不已,既然是毛澤東的親侄子,為何一直不以真實身份示人呢?如今,毛主席早已過世多年,偏偏在這個時候,又讓孩子改回毛姓,這是為何?


父親犧牲,寄人籬下

賀麓成,原名毛岸成,父親毛澤覃是毛澤東的三弟,母親賀怡,是賀子珍的妹妹,因此,賀麓成與毛澤東的關係,既是侄子,又是外甥。

1935年2月1日,賀麓成出生,這讓初次成為人母的賀怡欣喜若狂。

但是面對着敵軍的猛烈進攻,賀怡又無比心疼這個戰火中出生的小傢伙,因為他的父親,此刻還在勇敢地同敵人周旋,生死未卜!

4月26日,距離賀麓成的出生才剛剛兩個月有餘,父親毛澤覃卻被困在瑞金的突圍戰中,無法抽離。

面對着敵軍鐵桶似的包圍圈,毛澤覃捨己為人,身先士卒,為我黨同志順利撤退做起了掩護,但偏偏到自己撤離之時,卻不幸犧牲。

毛主席逝世多年之後,一姓賀的科學家對兒女說道:把姓氏改回毛吧 - 天天要聞

當賀怡得知這個消息後,她巨痛無比,想到那襁褓中的孩子,還從未見過父親一眼,就這樣天人永別了,實在是難受至極。

但無情的敵人並不會因此就停下搜捕的腳步,賀怡為了躲避敵軍的追捕,只能一次次地轉移陣地。

但孩子尚小,怎能跟着自己一起吃苦受累呢?為了讓孩子健康長大,賀怡只能含淚將孩子送到一個親友家寄養。

來到永新縣花汀村賀調元家後,賀怡懇請着賀家能夠盡心儘力把孩子養大,這份恩情她將沒齒難忘。

賀調元家境優渥,是名副其實的地主之家,因此賀調元熱情地表示道,這僅僅只是添一副碗筷的事情,舉手之勞,不用特別在意。

雖然賀調元說得比較簡單,但是作為賀麓成的監護人,他時刻沒有放鬆過,甚至把他當做自己的親生骨肉,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

從此,賀麓成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儘管外界戰亂紛紛,但爺爺賀調元卻一直將他保護得很好,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讀書識字,皆是無微不至。


長大成人,母子相認

時光飛逝,賀麓成已經長成了14歲的小夥子,而爺爺賀調元也逐漸蒼老,唯一不變的是那,隔三差五,便從不同地方寄回的書信。

毛主席逝世多年之後,一姓賀的科學家對兒女說道:把姓氏改回毛吧 - 天天要聞

賀調元計算着,有好久沒來信了吧,戰爭無情,孩子的媽媽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活着呢?

為了孩子的安全,賀調元從未對孩子講過父母的事情,只是孩子注意到隔三差五的那些書信,總是發問,他總是不慌不忙地掩飾過去。

這天,賀調元再次收到了一封來信,看完來信後,他久久不能平靜,賀麓成見狀,便玩笑似地說道:“爺爺,這個地址又不一樣了啊!”

賀調元見孫子如此調皮,忍不住笑了起來。

1949年8月,十四年的時間猶如白駒過隙一般,抗戰也終於走向了勝利,這時,賀怡千里迢迢再次來到了花汀村。

賀調元家的門再次被拍響,賀麓成聽到後,便慌慌忙忙去開門,這時,一個陌生的女人站在門外,並從上到下打量着自己。

賀麓成見狀,立馬叫來了爺爺,並躲到了爺爺的背後,陌生人的注視,讓這個小男孩,忍不住退避三舍。

結果,爺爺卻把賀麓成拉了出來,並哽咽似地說道:“麓成,快,喊媽媽!”

賀麓成抬頭看了看賀怡那陌生的臉龐,他依舊不為所動。

毛主席逝世多年之後,一姓賀的科學家對兒女說道:把姓氏改回毛吧 - 天天要聞

這時,爺爺對賀麓成說道:“你不總是問我,那些書信是誰寫的嗎?我一直沒敢告訴你,是因為擔心你的安全,被別人發現,現在不怕了,你的媽媽就站在你面前,你快過去叫她一聲!”

賀怡淚眼婆娑地看着孩子,當她看到孩子那眼神中,透漏出的陌生和疏離感,她擺了擺手,說道:“沒事,孩子還太小,我這個做母親的,也從未照顧過她,算了!”

說罷,賀怡傷心地準備離開,只要看到孩子好好地活着,認不認自己這個親媽,也無所謂!

不料,此時賀麓成卻張開嘴巴,哆哆嗦嗦地說出那兩個從未說過的詞彙:“母親!”

賀怡聽到孩子叫她時,整個背都僵直了,她立馬轉過頭,一把抱住孩子哭了起來。

母子相認的事情,很快便傳到了鄰居們的耳朵里,鄰居們這才知道,原來賀麓成是中共地委組織副部長的兒子。

因此,賀家的門檻也快要被鄉親們踩破,一個個紛紛過來道喜。

賀怡還沉浸在找回愛子的喜悅中,她心裡是想把孩子帶走,和自己一起生活的,但是又擔心賀調元家不同意。

畢竟孩子在這裡住了十多年,賀家夫婦對孩子所付出的心血,絕對不低於一個親生母親。

賀調元也非常明白一個做母親的心,於是夫婦二人商量後,便決定,讓孩子跟隨着母親一起生活。

賀怡知道此事後,特別感動,並帶著兒子賀麓成對賀家夫婦,深深地鞠了一躬。

毛主席逝世多年之後,一姓賀的科學家對兒女說道:把姓氏改回毛吧 - 天天要聞

自此後,母子二人便生活在了一起,賀怡也經常在兒子面前,念叨着父親毛澤覃是怎樣的一個人。

賀麓成總是將這些話,默默地放在心裡,他知道,他的爸爸是一個英雄,他在心裡暗暗發誓,長大後自己也要做像爸爸那樣的人。


飛來橫禍,謹記教誨

可是,命運的惡魔,卻從來不願放棄那些苦盡甘來的人。

兩人剛團聚沒幾個月,賀怡帶着賀麓成,便又開始了尋找姐姐賀子珍的兒子----小毛毛之路。

到了這年冬天,小毛毛的消息終於浮出水面,賀怡開心之際,立馬帶著兒子賀麓成,前往吉安

可是,小毛毛的蹤跡依舊沒有尋到,在歸來的途中,賀怡和兒子所乘坐的車輛,卻發生了意外車禍。

車禍發生後,賀怡當場身亡,而兒子賀麓成也身受重傷,老天太不公平,剛剛相認的母子,此刻卻再次面臨生離死別。

噩耗傳來的時候,賀麓成的姨媽賀子珍當場淚目,這是多麼苦命的孩子啊,沒有了父母的陪伴,他該怎麼生活啊!

毛主席逝世多年之後,一姓賀的科學家對兒女說道:把姓氏改回毛吧 - 天天要聞

想到這裡,賀子珍親自派人將賀麓成接到了上海,並決定親自照顧孩子的起居。

賀麓成剛出上海火車站,賀子珍便注意到孩子的腿走路一顛一顛的,作為孩子的姨媽,她痛在心裡。

於是,賀子珍沒有做聲地直接將孩子帶到了醫院,當醫院的醫生為賀麓成拍了x光後,大吃一驚地說道:“孩子的左腿嚴重骨折,你不知道嗎?”

賀子珍這才知道,原來是那場車禍,賀麓成腿部受了傷,一直沒有痊癒。懂事的賀麓成,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一直承受着巨大的痛。

從診室出來後,賀子珍抹着眼淚說道:“孩子,以後你有什麼事情,都不要自己一個人扛着,有姨媽在,你放心!”

隨後,賀麓成按照醫生的建議,打起了石膏,進行了治療,在這期間,賀麓成的吃喝拉撒,全部是姨媽賀子珍一把屎,一把尿的給他處理好的,兩人的感情也逐漸從陌生,變成了密不可分的親人。

賀麓成的腿傷好了之後,賀子珍便讓他留在上海繼續讀書。讀書之前,賀子珍月賀麓成約法三章:

第一、不要背父輩的牌子,要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在別人面前,不要講自己是什麼人的孩子。

第二、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成為有真才實學的人。

賀麓成一直將姨媽的話謹記心中,儘管自己有着毛家人這個特殊的身份,但是他從不敢以此自居,那是父親,伯父一代人的光榮,而他自己的榮譽,他將自己為之去努力奮鬥!

毛主席逝世多年之後,一姓賀的科學家對兒女說道:把姓氏改回毛吧 - 天天要聞

進入學校後,賀麓成一直勤奮刻苦,雖然在曾經的農村學校,他是班級的佼佼者,但來到上海後,他才發現,這裡許多同學都比自己的功課好,甚至比自己還要努力。

因此,賀麓成一刻也不敢怠慢,他重整旗鼓,一頭扎進了知識的海洋,如饑似渴地學了起來。

在那些埋頭苦學的日子裡,班級里的老師都不曾知道賀麓成的真實身份,而賀麓成也正是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賀麓成進入交通大學後,也從來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甚至在畢業的時候,賀麓成拿到了留蘇研究生的名額,當時能拿到那個名額的學生少之又少,而賀麓成就是其中之一。

當姨媽賀子珍得知此事後,她開心的手舞足蹈,並興奮地說道:“我家終於出了一個狀元啦!”

賀麓成的優秀不僅僅體現在學業上,更體現在他的為人處世上。

作為烈士的遺屬,賀麓成每個月都可以獲得國家組織上的一些補貼,但賀麓成卻極其孝順,他不捨得吃花,總是攢着那些錢,默默地寄回曾經收養他的家人,真正做到了不忘本。

這些事,賀麓成從未向姨媽賀子珍說過,但賀子珍也從未忘記那家撫養過賀麓成的好心人,一直施以援手,幫助着那家人。

毛主席逝世多年之後,一姓賀的科學家對兒女說道:把姓氏改回毛吧 - 天天要聞

這就是所謂的家風,寬於待人,嚴於律己,從不願給別人添麻煩,但永遠不會忘記幫助過自己的人。


為國貢獻,從不謀私

1958年,年僅23歲的賀麓成,懷揣着為祖國貢獻出自己一份力量的決心,來到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面對着面前堆積如山的草圖和零件,賀麓成不分晝夜的努力,終於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導彈工程師,並和同事一起攻克了當時美國人都無法突破的導彈控制難關,那一刻,他熱淚盈眶。

之所以賀麓成取得這麼大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的父親毛澤覃,更不是因為他的伯父是毛澤東,而是靠着自己的天賦和勤奮的汗水,一步一步得來的。

在這條奮鬥不止的路上,姨媽賀子珍對他的叮囑和教誨尤為重要,讓他一生都難以忘記:不要背着父輩的牌子,要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也正是這個原因,賀麓成一直低調做事,始終沒有想着把姓氏再改回去。儘管賀麓成一直在北京工作,但他從未提出過主動見毛主席的要求,甚至一封信都不曾寫過。

這是多麼讓人動容和爭氣的孩子啊,他沒有給自己的父母親丟臉,相反,他是父母親的驕傲!

1976年9月,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因病去逝,全國人民陷入一片悲痛之中。

毛主席逝世多年之後,一姓賀的科學家對兒女說道:把姓氏改回毛吧 - 天天要聞


治喪委員會的代表們,在寫親屬名單之時,疏忽掉了賀麓成的名字,因為此人之前從未出現過,他和毛主席有何關係,眾人也都不知道。

此時,毛主席的女兒李敏看到名單後,便提出:我還有一個哥哥,他叫賀麓成。也正是因此,賀麓成的名字才出現在了毛主席的守靈名單上。

只見賀麓成傷心欲絕地站在毛主席的遺體前,泣不成聲地哭訴道:“大伯父,對不起,我來晚了!”

儘管賀麓成一直秉承着不求功與名的思想,也從不願提及和毛主席的關係,但那斬不斷的親情血脈,以及對毛主席的尊敬和熱愛,一點也不比其他的兄弟姐妹少。

而毛主席,也從未忘記過自己的侄子,在女兒李敏結婚之時,毛主席甚至親自提醒李敏,你哥哥就在北京,不要忘記請你的哥哥過來哦!

要知道,科學研究工作任重而道遠,賀麓成在李敏妹妹成婚之時,一直忙於研究國家的機密實驗,因此電話都無法接通,所以也無緣參加婚禮,也就沒有見到毛主席。

如今,在毛主席的最後一面,賀麓成說什麼都要來送一程,表一表自己的孝心。

從那之後,賀麓成就又回歸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之中,兢兢業業,為國奉獻,關於毛主席和自己之間的關係,他再也不曾輕易提起。

直到1983年,民政部門給賀麓成的父親毛澤覃發烈屬證之時,單位同事才得知了他的真實身份。

毛主席逝世多年之後,一姓賀的科學家對兒女說道:把姓氏改回毛吧 - 天天要聞

儘管如此,賀麓成依舊是極其低調地從事着自己的工作,從不會拿着毛主席,毛家人的名義,去獲得一絲絲的特例。

時光荏苒,賀麓成逐漸成為我國導彈領域的專家,而此時他的姨媽賀子珍也日漸衰老,疾病纏身。

為了姨媽能夠得到好的照顧,賀麓成便一直近身服侍着她,在賀子珍最後的歲月里,賀麓成只要有時間,便帶着她看望一個個當年在井岡山的戰友們,也算是極盡孝道。

隨着姨媽賀子珍和舅舅賀敏學的離世,賀麓成也日漸開始懷念起自己的親人。

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和伯父,賀麓成在晚年對着子女說道:“你們把姓氏改回“毛”吧!這是我本來的姓,也是你們的本姓。”


結語

出身於紅色革命家庭,賀麓成沒有像父母那樣,為了革命事業,奮勇殺敵,建功立業,但他卻用自己的知識和努力,為我國的軍事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片赤誠。

身為革命先烈的後代,他從未以此去博得其他人的優待,相反,他秉承着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的思想,一直走在為國家,為人民奉獻力量的路上。

今日努力用功的我們,也定要成為明日的國之棟樑,讓偉大的革命旗幟,永垂不倒。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嫪毐,兩個字怎麼讀?什麼意思? - 天天要聞

嫪毐,兩個字怎麼讀?什麼意思?

第一個字嫪字,一個女字旁,一個謬字的一半,有人說這個字是姓。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有這種可能性。因為上古姓許多都帶有女字旁,所以不排除嫪是流傳下來的古姓,至少不排除這種可能性。第二個字毐,上面一個士,下面一個毋。
讓文物“活”起來 沉浸式穿越歷史讓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 天天要聞

讓文物“活”起來 沉浸式穿越歷史讓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河南文化底蘊深厚,文物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河南堅持讓文化遺產火起來,讓傳統文化閃亮起來,讓文旅市場豐富起來,打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旅品牌。總台記者 田萌:我現在是在安陽殷墟博物館的新館,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而且在這裡發現了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從1928...
太原市各社區開展慶“七一”主題活動 - 天天要聞

太原市各社區開展慶“七一”主題活動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年周年,我市各社區陸續通過開展上黨課、重溫入黨誓詞、與黨旗合影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回顧黨的光輝歷程,謳歌黨的豐功偉績,激勵廣大黨員幹部錘鍊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凝聚奮進力量。
茂名市軍休幹部前往汕頭緬懷和祭奠革命先烈 - 天天要聞

茂名市軍休幹部前往汕頭緬懷和祭奠革命先烈

“英雄們,家鄉的親人來了。”6月28日,茂名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軍休幹部前往汕頭七二八烈士紀念碑開展緬懷革命先烈活動。在莊嚴肅穆的陵園中,全體人員肅立默哀鞠躬、獻花、奠酒,瞻仰烈士紀念碑,寄託對烈士的無盡哀思,表達對烈士的崇高敬仰。軍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