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2022年07月04日21:01:16 歷史 1692

嘉祐七年(1062年)5月,正在樞密院上班的包拯突然倒地昏迷不起,回家休養後也不見好轉,不久後包拯便因病去世。

相比於突如其來的離世,更讓當地百姓不解和無法接受的就是包拯出殯的古怪方式!

當天總計有二十一口棺材從包拯靈堂處抬出,分別從七個城門口運到城外,且目的地各不相同。

這讓想為包拯送行的老百姓看的是“眼花繚亂!”完全不知道該跟着哪一支隊伍走。

而這堪稱“獨樹一幟”的出殯方式,完全是包家族人的無奈之舉。

其中隱情,就連盜墓賊知道後,也深表理解,還從此為包拯立下一條行規!

那麼,包拯的族人為何要為他準備如此多口棺材?而盜墓賊又立下了怎樣的規矩?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包拯畫像)


這一切還得從包拯生前的所作所為和官場關係談起。

早年至孝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包拯出生在一戶官宦之家,父親包令儀曾任福惠安知縣、朝廷虞部員外郎、應天府留守。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宋真宗畫像


跟隨父親履職的足跡,包拯自小遊學四方,除了飽讀史書外,也體會到民間百味,為民入仕的種子悄悄地在他心裡播下,並逐漸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包拯曾評價自己“生於草茅,蚤從宦學”,意思是自己生於普通人家,從小受到儒學教育。

而在包拯的一生中,除了父親外,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無疑就是劉筠了。

那麼,劉筠又是何許人也?

劉筠是北宋名臣,翰林學士,曾授龍圖閣直學士。

宋真宗執政晚年,長期因病卧床不起,朝堂大權被佞臣丁謂把控,而丁謂一門心思想着以權謀私,不願與之為伍的劉筠怒斥道:“奸人用事,安可一日居此!”

隨即就自主申請遠離中央,調到廬州(今合肥)任知州。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包拯形象圖繪)


不得不說劉筠作為北宋名臣還是挺有含金量的,罵完當朝掌權宰輔後,還能安然無恙地按自己意願到地方任職。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筠與包拯相遇了。

作為廬州當地有名的青年才俊,包拯無論是品行還是才學,都為劉筠所看重。

更為重要的是,包拯身上剛正不阿、寧折不彎的氣概,讓劉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於是,劉筠自然而然地將包拯收入門下,成為他的授業恩師。

在劉筠的教導下,包拯進步神速,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進士及第,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知縣,算得上是前途無量。

可就在這時,包拯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決定,他毅然拒絕了朝廷的調任,選擇回家侍奉雙親。

此後,朝廷又多次徵辟,皆被包拯一一拒絕,直到包拯雙親去世,包拯守孝期滿後,才在再三猶豫後赴京聽選。

而此時的包拯雖然年近四十,但近十年的打磨、沉澱,使他更加明確了自己為官的初心,意志也更為堅定。

二、一心為民

正所謂知行合一,正式登上官場後,包拯便開始朝着自己信仰的道路大步前行。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今天的端州(肇慶)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任端州知州,而這個端州,正是端硯的產出地。

端硯研墨,不僅發墨快,且墨汁順滑,用其寫出的字跡經久不變,甚至有“呵氣研墨”的傳說。

如此一來,端硯在文人圈子裡的地位極高,成為眾多士大夫追捧的對象。

物以稀為貴,當時北宋朝廷對端州當地的要求是“端州歲貢硯十”(《宋·九域志》),這個產出其實並不高,所以也就造成了端硯有價無市。

可這並不妨礙被有心之人從中作祟。

不知從何時起,赴職的端州知州都會私自篡改朝廷的旨意,要求硯民每年提供數倍於標準的端硯,這些多出來的端硯,除了用於中飽私囊,還用於賄賂上官,打通人脈。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硯民們在付出勞動的同時,卻分文無收,加之官官相護,地方實情始終得不到上報,當地百姓有苦說不出。

這種情況在包拯上任後肅然一清。

包拯來到端州後,首先到端硯開採現場進行實地勘察。

原來,端硯開採一般在寒冬臘月水涸之時,硯工要從洞口拉繩索,從地面緩緩滑向深三十丈的礦洞中,仔細摸索清楚礦洞脈絡後,在慢慢開鑿石壁,再將硯石一塊塊運回地面。

見識到硯工艱苦的工作條件後,包拯深感愧疚。

一氣之下,他將負責貢硯的屬官一一懲治,並命人將不得隨意擴大貢硯數目的布告張貼出去。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現在的硯工

包拯在端州就職的三年間,不僅以身作則,貫徹兩袖清風的為官風格,還帶領當地百姓治理洪災、開挖水井、治療疫病。

三年後,當包拯離職之際,端州已有欣欣向榮之相,一掃昔日荒頹。

離任之際,包拯沒有如前幾任知州那樣掠走大量端硯,甚至連一塊端硯也沒有帶走,留下“不持一硯歸”的美名。

除了為官清廉外,包拯無論是面對王公貴胄,還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都做到了鐵面無私、秉公執法。

宋代大儒朱熹曾評價他為人“不可干以私……為長吏,僚佐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包拯雕塑)


包拯在廬州任知州時,已是頗有名望的官員,家鄉前來投奔他的親戚多如牛毛。

與包拯不同,這幫親戚並沒有高度的思想覺悟,仍秉持着那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迂腐觀念。

他們仗着包拯的身份橫行鄉里,欺壓百姓,做出許多為人所不恥的勾當。

久而久之,百姓中間怨言四起,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親戚為非作歹的行為終究還是傳到了包拯耳中。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包拯自然是大為震怒,一次,包拯的堂舅犯法被逮個正着。

正當百姓們好奇包拯會如何處理時,包拯直接將堂舅押送公堂,當著所有人的面從公斷案,將堂舅嚴加處置。

根據《五朝名臣言行錄》記載,從此之後,親舊們再也不敢藉著包拯的名頭使壞,官吏和百姓們紛紛被包拯大義滅親的行為所折服。

三、諫臣包拯

對於同僚高官,無論對方的後台多硬,哪怕是皇帝給對方站場,只要他德行有虧,包拯也會追着他彈劾。

王逵是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中的進士,比包拯早了8年,更是比在家侍奉雙親的包拯多了十幾年官場浮沉的經驗和人脈。

在他歷任各地地方長官期間,由於他擅長壓榨百姓,收刮民脂民膏,所以總能比同僚交出更多賦稅,紙面成績可以說是獨一檔,他也因此受到皇帝及部分京官的喜愛。

包拯上任監察御史後,監察百官成了他的職責。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包拯雕塑)

對於王逵的情況,包拯早有耳聞,始終覺得哪裡出了問題。

在經過實地考察後,包拯了解到,王逵為了收繳更多的賦稅,不惜竭澤而漁,高額的稅款將百姓逼得家破人亡,不少人落草為寇,為此王逵還多次率武裝力量強行鎮壓農民起義。

得知真實情況的包拯立刻起草奏摺上報皇帝,彈劾酷吏王逵!

雖然仁宗皇帝想保住這個能提高GDP的“能臣”,但又不好掩蓋王逵的罪行,就只好假模假樣地將王逵貶到池州當知州。

雖然受到貶謫,但王逵並沒有收斂,他暗中聯繫當朝宰相陳執中等人,讓他們在皇帝面前為他美言,沒過幾年,仁宗又將他提拔到江西當轉運使,變本加厲地壓榨百姓。

聽說王逵官復原職後,包拯立刻進行走訪調查,取得王逵罪狀後,包拯連續進行了三次彈劾,可此時仁宗不僅懶得理會包拯的諫言,還繼續提拔王逵。

皇帝的寵愛沖昏了王逵的頭腦,大權在握是他野心不斷擴大,膨脹到以為自己能一手遮天。當王逵得知前任洪州知府卞咸,私聯包拯告發自己的罪行後,王逵大為震怒,利用職權一口氣監禁了與卞咸有關的五百多人。

這一舉動實在是太過僭越了,導致朝野上下對王逵罵聲一片,王逵過去的保護網也不好使了,包拯藉機接連對其彈劾三次,王逵再次被降職為徐州知州。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京劇包公形象

萬萬沒想到,這王逵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又在皇祐二年(1050年)東山再起,升任淮南轉運使,消息傳出後,無論是地方還是中央無不駭諤!

幾年前的慘案歷歷在目,天曉得王逵的本事是多大,居然還能升職。

包拯開始了第七次彈劾,他在奏疏中直言朝廷包庇酷吏,這相當於是指着皇帝的鼻子罵了,得虧宋代重文輕武,有“刑不上大夫”的傳統,換其他朝代估計包拯就被當庭拿下了。

這一次,由於朝堂反對之聲更多,而包拯的言辭也更加犀利,皇帝終究還是下定決心,直接將王逵的職務一擼到底,沒給他仰卧起坐的機會。

這樣的包拯看上去有些不近人情,但實際上,只要是於國有益,包拯都會鼎力支持。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期間,朝廷分為兩派,一為新政派,一為保守派。

包拯是保守派重要人物權御史中丞王拱辰推薦入朝,按理來說應該站在保守派這一邊,實則不然。

包拯從不願意站隊、拉黨派,新政中的大部分政策,包拯都認為能夠令國家富強,所以他都是明牌支持。

同時,對於新政中不合理的方面,包拯也都直言不諱地表示反對。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慶曆新政失敗後,領導人范仲淹歐陽修紛紛被貶謫各地,新政派徹底倒台,保守派則趁機落井下石,對新政相關官員進行打壓。

范仲淹畫像

值此風聲鶴唳之際,包拯站了出來,反對矯枉過正的行為,對於“非辜被譴”的執行新政官員,他主張甄別錄用,這樣的做法為大大減少了朝廷的人才流失。

就連保守派中的魁首司馬光也不禁稱讚他“弱者仁宗時,包拯最名公直”。

四、留得生前身後名

嘉祐七年(1062年)5月,正在樞密院上班的包拯突然倒地昏迷不起,回家休養後也不見好轉,不久後,包拯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包拯去世的消息傳出後,“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就連皇帝仁宗都決定輟朝一日,親自趕到包拯家中弔唁。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北宋京師汴梁


故事回到了文章開頭那一幕,當百姓們看到二十一口棺材的陣仗後,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一般來說,只有當時的王公貴胄在出葬時才會準備多口棺材,目的是為了防止盜墓賊找上門來。

那兩袖清風的包拯,為何要如此行事?他難道私下裡藏了不少昂貴的陪葬品?

實則不然。包拯生前由於為人太過忠直,因此得罪過不少人。

在他生前或許這些人畏懼他的名聲不敢有所動作,但當包拯死後,掘墳鞭屍這種行為他們未必不敢做出來。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事已至此,百姓們分不出哪一口才是真正裝有包公遺體的棺材,只好看着出殯隊伍揚長而去,那些有心人也只好作罷。

饒是如此,包拯還是安排好了身後事。當時的棺材造價是非常昂貴的,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

比如說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貧民出身的他年幼時只能用竹席將父母的屍體一裹就埋土裡去。

所以,一向節儉的包拯不願意鋪張浪費,於是他立下遺囑,在真正的棺材下葬後,將其餘二十口棺材送給普通百姓。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包拯雕塑

而盜墓賊看到這幅光景後,就此立下了“盜墓不盜包拯墓”的行規。

一來是對這位清官的尊敬;二來,在民間各種傳說里,包拯死後成為地獄的閻羅,古人多有迷信思想,盜墓賊也不例外,自然對包拯墓敬而遠之。

此後,除了包氏後人外,包公墓的下落成為不解之謎。

時間來到1973年,合肥二鋼計劃在安徽省合肥市大興集建石灰窯,當地存在900多年的包公疑冢也不得不遷走。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今日廬州(合肥)


雖是疑冢,但人們出於謹慎,還是成立發掘小組對墓室進行探索。

意想不到的是,小組居然在這一墓群中的小角落,發現了一口金絲楠木棺材,以及包拯和妻子董氏破碎的墓刻石碑。

根據宋制,金絲楠木棺是二品以上官員才可以使用的,考古專家又通過對遺骨的年份判斷,確定為包拯本人。

可是,根據對墓室的觀察,無論是規格還是遺骨擺放,都有些不和規範且相當凌亂,這顯然不是包公墓原墓,極有可能是後人遷移的結果。

就當專家們思考原墓址時,一位名為夏廣宏的老人邁着蹣跚的腳步出現,他自稱祖上曾受包公恩惠,於是自願在此為包公守墓。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金絲楠木棺


在他的指引下,專家找到了真正的包公墓。

根據初步勘探,專家發現這一墓穴的規模明顯更大,更符合規範。

但令人氣憤的是,原墓已經被人用“大揭頂”的方式掀開,手法十分粗暴,不似盜墓賊的手筆,倒像是軍隊洗劫。

因此,專家估計是金兵南下時,為了避免包公遺體被破壞,包氏後人倉皇將遺體轉移至包公妻子董氏的墓穴,兩人合葬。

而包公原墓則應該是受到金兵洗劫,陪葬皆被一掃而空。

此後,當地政府聯繫到包氏後人,並幫助他們在合肥市重建包公墓。

“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着,人民群眾將他舉得很高,很高”

作為一代名臣,包拯身上所展現的剛正不阿、兩袖清風,一直都被視為官員的榜樣,為人民所稱頌。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賊看見後立下一條行規 - 天天要聞

包公墓


參考文獻:

《德法並舉的傳統官員典範——包拯》王軍 -安徽省委黨校 -2006-5

《略論包拯的儒家風範》陳永芹 -聊城市博物館 -2004-4

《朋黨之爭中的包拯與范仲淹》 孔繁敏-道巴客客

編輯:李冕智

責編:林畫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繼《何以中國》後,上海再推《文運中國》 - 天天要聞

?繼《何以中國》後,上海再推《文運中國》

6月26日,第29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何以中國》鑒賞對話暨《文運中國》啟動儀式在上海廣播電視台舉行。《文運中國》是繼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之後,上海出品的又一部具有中國審美和人文特質的紀錄片。《何以中國》自2023年12月9日起在東方衛視和百視TV等網絡平台播出後,創下了億級體量的傳播,在國內大屏端累計曝...
“LOL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照片”火了,Faker鳥巢回眸,Uzi紅溫入選 - 天天要聞

“LOL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照片”火了,Faker鳥巢回眸,Uzi紅溫入選

前言:S14賽季的比賽已經正式開始了,相信絕大多數的玩家都關注了最近一段時間的對抗。Lpl賽區的比賽進行的是比較激烈的,從目前的整體形勢來看,排名靠前的幾支戰隊和春季賽差不太多,blg戰隊,tes戰隊和jd g戰隊依舊擁有統治級別的地位。就在最近,拳頭官方發起了一個投票,英雄聯盟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到底是哪一張?...
揭秘:潘安為何能成為第一美男? - 天天要聞

揭秘:潘安為何能成為第一美男?

在魏晉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男色盛行,英俊瀟洒的男士們成為了時代的焦點。其中,潘安以其出眾的容貌、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孝義,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璀璨的明星,被譽為古今第一美男。一、潘安之貌:天生麗質,風華絕代魏晉時期,男色之美被賦予了極高的評價,而
追溯古羅斯歷史,“俄羅斯”之名從哪裡來? - 天天要聞

追溯古羅斯歷史,“俄羅斯”之名從哪裡來?

《基輔羅斯:東斯拉夫文明的起源》廣東人民出版社 肖瑜作為鄰國,俄羅斯經常被提及,國人並不陌生;若從革命史看,蘇聯與中國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然而,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去追問俄國的歷史,恐怕大多數人只能想到“沙皇”等名詞,缺乏整體性概觀。
副市長降級2年後,再被查 - 天天要聞

副市長降級2年後,再被查

四川省紀委監委6月26日消息,資陽市政府辦公室二級調研員許志勛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四川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許志勛(資料圖)官方簡歷顯示,許志勛曾任資陽市副市長、市政府二級巡視員,2022年7月轉任資陽市政府辦公室二級調研員。這也是官方首次披露,許志勛曾被降級處理。據介紹,許志勛,男,漢族,...
聚焦武漢地鐵隧道一線,漢陽市政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 天天要聞

聚焦武漢地鐵隧道一線,漢陽市政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極目新聞記者 黎先才 通訊員 陳曉玉 袁曉雪近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舉行召開。極目新聞記者獲悉,武漢市漢陽市政參與的“隧道重大地質災害源探測評估及處置關鍵技術”科技成果獲評“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榮譽證書該項科技成果是漢陽市政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科研...
中央決定,孫志禹、李富民履新! - 天天要聞

中央決定,孫志禹、李富民履新!

中央決定,孫志禹履新 6月26日,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召開領導班子(擴大)會議,宣布了黨中央關於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任職的決定:孫志禹同志任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公開信息顯示,孫志禹,男,漢族,1968年5月生,吉林梨樹人,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