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宋海峰:黨旗別樣紅

2022年07月01日12:58:32 歷史 1667
夜雨丨宋海峰:黨旗別樣紅 - 天天要聞

黨旗別樣紅

宋海峰

陽光灑向茅家嶺雷公山上的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穿過松柏,投下斑駁的光影。一陣清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彷彿革命烈士在低語。

“肉刑折磨何所無懼,數日還原又鬥爭”;

“浩氣永長存,丹心昭萬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

······

初心長留天地間。革命先烈們句句千鈞、字字滾燙的泣血誓言,映照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魂和心靈密碼。他們是主義的獻身者、光明的追尋者,用生命和熱血熔鑄了理想信念的豐碑,鋪就了中華民族不斷向上登攀的階梯。

夜雨丨宋海峰:黨旗別樣紅 - 天天要聞

歷史不會忘記,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不顧民族大義,以重兵襲擊我北移抗日途中的新四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歷史不會忘記,“皖南事變”發生後,國民黨當局在江西上饒周田、茅家嶺、李村、七峰岩等地設立的一座規模龐大的法西斯式人間地獄,將在事變中談判被扣的新四軍軍長葉挺和被俘的新四軍排以上幹部、部分從東南各省搜捕來的共產黨員、抗日愛國進步人士900餘人,秘密囚禁於此,對他們從肉體到精神狂暴地摧殘,妄圖改變他們為民族解放、人民民主而鬥爭的崇高理想與信仰。

夜雨丨宋海峰:黨旗別樣紅 - 天天要聞

信仰在抗爭中淬火。在黨的秘密領導下, 我新四軍將士和革命志士,矢志不移,捨生取義,與之進行了堅貞不屈的鬥爭,譜寫了氣貫長虹的無產階級正氣歌,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紀念館大廳序廳正前方,一座題為《豐碑》的革命先烈群雕赫然入目。這“豐碑”是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們用鮮血染成。英雄們在絕境中的不屈抗爭,撐起了一個民族的苦難輝煌。

烈火淬金。葉挺、李子芳、林植夫張正坤、馮達飛、黃誠······那一串串永不褪色的名字,璀璨了歷史的星空,標定了精神的坐標。

夜雨丨宋海峰:黨旗別樣紅 - 天天要聞

“鐵軍戰士不彎腰,豈能怕死去求饒。人生百年終一死,留得青山上雲霄。鐵軍戰士不發愁,革命何須怕斷頭。留得子胥豪情在,三年歸報楚王仇”。

肅立在經過“子芳亭”,默念着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李子芳烈士在獄中寫下的這首詩,我彷彿聽見了身陷囹圄後的李子芳對難友進行革命氣節教育的錚錚之言:“我們要展開另一種戰鬥了,我們絕不屈服,不是堅持到勝利,就是戰鬥到犧牲。”

以錚錚鐵骨守初心。李子芳在不幸落入敵人魔掌後,任石底監獄中共秘密支部書記,領導艱苦卓絕的獄中鬥爭,不斷挫敗敵人的陰謀。1941年11月間,在李子芳的領導下,石底監獄組織了一次越獄鬥爭,雖然未能成功,但他們英勇鬥爭的革命精神,猶如一聲春雷在上饒集中營炸響,開啟了茅家嶺暴動、赤石暴動的先河。1942年4月,國民黨頑固派伸出了血腥黑手,李子芳為革命英勇犧牲,年僅32歲。

人民英雄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唱響了一曲革命的“正氣歌”,寫下了光彩奪目的革命史詩。

夜雨丨宋海峰:黨旗別樣紅 - 天天要聞

馬克思指出:“如果鬥爭只是在有極順利的成功機會的條件下才着手進行,那末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上饒集中營被俘新四軍將士、共產黨員、愛國志士的的鬥爭,證明着這一哲學論斷。

走進這所“黑地獄”的禁閉室、審訊室、刑訊室,昏暗的燈光下,陳列着形形色色的刑具,老虎凳、烙鐵、燒辣椒水用的大鐵鍋等刑具······陰森恐怖的氣息,彷彿在訴說著黎明前的黑暗。

還原當年的“人間地獄”,國民黨當局一方面施以“懷柔”政策,在所謂“教育”、“訓練”的幌子下企圖動搖、磨滅被俘新四軍將士、共產黨員、愛國志士的頑強意志。另一方面則採用“金、木、水、火、土,風、站、吞、絞、毒”10種常刑,外加3種特刑和一種特別操,對他們進行殘酷虐待。

革命者在投身到革命隊伍中的那一刻就把生命交給了黨,交給了人民的事業,而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在獄中,自由失去了,生的希望十分渺茫。但是,這些都不能讓革命者屈服,“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的生命還要在與反動派的鬥爭中得到升華。

夜雨丨宋海峰:黨旗別樣紅 - 天天要聞

“革命多艱難,黨旗別樣紅”。黝黑的夜色中,鮮紅的黨旗成了被俘新四軍將士、共產黨員心目中的主心骨,人們舉起拳頭,直擊蒼穹:“至死不屈,臨刑不懼,為革命爭光,為歷史爭氣!”,充盈於天地間的,正是一群“特殊材料”製成的共產黨人“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將天地紅”的浩然正氣。

正是這面旗幟,召喚更多的共產黨人為中國革命史添寫屬於自己的粗重一筆。新四軍軍部機要科譯電員施奇不幸被俘後,兇惡的敵人對她百般摧殘蹂躪,面對淫威,施奇堅貞不屈,義正詞嚴地痛斥敵人:“你們這些野獸動搖不了我鋼鐵般的意志,玷污不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心。”1942年5月,年僅20歲施奇被敵人活埋於茅家嶺。

一顆顆“紅心”,是革命者的赤子之心,也是對黨的忠誠之心。

1942年6月20日,在赤石大屠殺中,面對敵人的槍口,上饒集中營“女生隊”楊瑞年,在高呼“打倒妥協投降的國民黨反動派!”“抗戰勝利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中倒在血泊里。據一個當時執行槍殺的國民黨憲兵後來說:“楊瑞年吃了3槍還在喊口號,打了7槍才斷氣,頭顱都被打碎了······” 在這座“人間地獄”,先後有200多名新四軍將士長眠在這塊紅色土地上,他們用生命捍衛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

夜雨丨宋海峰:黨旗別樣紅 - 天天要聞

築牢信念如磐、在黨愛黨的信仰,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對黨絕對忠誠,是黨性的核心和靈魂,也是需要終生恪守的誓言。

風展紅旗如畫。被捕的新四軍將士們冒着生命危險,在獄中組建了7個秘密黨支部,繼續和敵人進行英勇鬥爭。一個黨支部就像一面插在黑獄裡的紅旗,帶領着革命志士與敵人進行頑強不屈的鬥爭。

在上饒集中營里,秘密黨支部就像一根紅線,把散落在各個牢房裡的獄友團結起來,成為被囚的革命志士開展獄內鬥爭的堅強堡壘。新四軍教導總隊14歲的戰士黃剛培,耳聞目睹了獄中的共產黨員不畏強暴、積極抗爭的鬥爭事迹後,數次向秘密黨支部提出申請,要求加入黨組織,為民族解放拋頭顱、灑熱血。

這面旗幟成為被囚的革命志士的信仰和願景。鐵牢里處處瀰漫著白色恐怖,如何在這方寸之間開展鬥爭?在集中營里,早晚都要集合點名唱歌,這讓共產黨員、被捕前曾是皖南政工隊宣傳隊長的鐘袁平看到了機會。他和一同被關押的木刻家、詩人賴少其合作編寫了歌曲《黎明》,用音樂對抗殘酷壓迫。

“鐵蹄,踏不碎仇恨的心!海水,洗不清祖國的悲憤,按住遍體鱗傷,挺起鐵的胸,我們走向大地的黎明······”《黎明》幾乎成了上饒集中營鬥爭的主題曲,大家在平時集合的時候唱,在特務殘酷鞭打戰士的時候唱,在獄中絕食的時候唱······

夜雨丨宋海峰:黨旗別樣紅 - 天天要聞

革命戰士身陷囹圄,卻依然保持樂觀,在漫長黑夜裡用歌聲鼓舞鬥志;他們面對屠刀,信仰堅定,在威逼利誘下用歌聲凝聚力量······在暗無天日的牢獄生活中,歌聲不僅成為革命志士撫平傷痛的精神藥劑,還為他們堅持開展革命鬥爭凝聚起信仰的力量。

輕輕推開李村監獄。木門,一段塵封的歷史便緩緩而來。 在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新四軍軍長葉挺在與國民党進行談判時遭到無理扣押,關押他的地方便是由一棟由民宅改造而成的李村監獄。

關押葉挺的房間光線昏暗,擺放着一張床和一套桌椅,桌子上擺着紙、筆和硯台。在這張木桌上,葉挺寫下了4000多字的《囚語》,將自己的壯志未酬和渴盼自由的心境一一訴諸筆端。

夜雨丨宋海峰:黨旗別樣紅 - 天天要聞

“不辭艱難哪辭死,生死原來相遊戲。只問此心無愧怍,赤條條來光棍逝。從《囚語》開篇葉挺戲擬四句不協律的詩,就能夠讀出葉挺對革命忠貞不渝的信仰。面對國民黨的威逼利誘,葉挺慷慨陳言:“葉挺頭可斷,血可流,志不可屈!”表達了他堅不可摧的革命意志。

鮮紅的旗幟在夜風中發出獵獵的聲響,不,這不是旗幟的響動,這是被俘的新四軍官兵的誓言,是用熱血和生命衝出牢籠,為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捨身取義的戰鬥檄文。

1942年年夏,上饒集中營遷移福建前夕和遷移途中,獄中秘密黨組織成功地組織茅家嶺和赤石暴動,表現了崇高的革命氣節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譜寫了一曲曲氣貫長虹的正氣歌。衝出牢籠的同志在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幫助下,先後回到革命隊伍,繼續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而鬥爭。

黨旗就是力量。追尋上饒集中營革命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信仰的光輝煌、頑強抗爭的史詩,輝映歷史,震撼人心。

作者為《江西日報》高級記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 天天要聞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檔,一份檔案就是一份歷史記憶。今年6月9日是第17個“國際檔案日”,6月5日下午,“築夢現代化 奮鬥蘭台人”2024年嘉定區“國際檔案日”暨檔案地方志文化宣傳月主題活動在嘉定區檔案館新館舉行,吸引20多位市民走進檔案館,開啟一場奇妙的檔案文化體驗之旅。“活”檔案,講“活”歷史“周總理主持日常...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 天天要聞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比利時首相辭職,法國總統馬克龍解散議會,德國總理肖爾茨更是創下記錄的慘敗,如今整個歐洲都在右轉。 今年是大選之年,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會在今年投下關鍵一票,這也必將決定未來數年的世....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 天天要聞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園對公眾開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園在來今雨軒舉辦深度人文對話活動“到公園去——從1914年到2024年”。國內著名文化學者、園林專家、京味作家和公園管理者就北京公園早期的功能與地位、北京公園的未來發展等話題進行交流研討。來今雨軒講堂於當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壇廟轉向市民公園 中山公園開放有...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 天天要聞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端午節,這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食物,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載着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一、粽子的起源據考證,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之前,那時它並非專為端午節而制,而是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對祖先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