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他們的故事,就是香港與大陸,攜手二十五年的縮影

2022年07月01日12:33:39 歷史 1781


25年前的今天,是香港回歸祖國母親的日子!


“一百年前我眼睜睜地看你離去

一百年後我期待着你回到我這裡

滄海變桑田 抹不去我對你的思念

一次次呼喚你 我的1997年……”

或許,他們的故事,就是香港與大陸,攜手二十五年的縮影 - 天天要聞


夏日的金紫荊廣場,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巍然矗立。上面的碑文記述了25年前那個“回家”的不眠之夜:


“海內外各國嘉賓觀禮者數千人,國旗區旗高揚,歡聲雷動,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山海重輝,誠劃時代之壯舉也!”


百年滄桑盡,東方明珠歸

從1997年7月1日到2022年7月1日,時光已經走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回歸祖國25年來,香港與內地守望相助、攜手並進,無數人為了從香港的回歸,香港的發展,香港與祖國共繁榮的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

或許,他們的故事,就是香港與大陸,攜手二十五年的縮影 - 天天要聞

“夙夜匪懈,鞠躬盡瘁”


這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對為香港的平穩過渡和順利回歸作出重要貢獻的魯平先生的評價。


魯平先生是親歷中英香港談判和香港《基本法》起草的重要官員。他與英方談判有理有節,力保香港財政儲備,排除了英方對香港回歸的障礙;他全力參與了《基本法》的起草和宣傳工作,讓港人乃至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制度的有效實施有了信心。香港過渡前的工作,先生一直全程參與,對香港的平穩過渡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7年6月30日的晚上,魯平先生身處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整晚沒有睡覺,見證了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


“我真的掉眼淚了,非常激動。我在港澳辦十幾年,天天就盼望這一天的到來……”先生在後來回憶時如是說。


香港回歸同年的7月,先生卸任港澳辦主任,開始淡出政壇。


在許多曾與魯平先生共事的香港政界人士心裡,他關心香港,一生有多達一半的時間參與香港回歸事務,願意聽取港人意見,對香港回歸的貢獻不可磨滅。


2015年5月3日,魯平先生在京逝世,享年88歲。


香港人民心裡的“南丁格爾”

或許,他們的故事,就是香港與大陸,攜手二十五年的縮影 - 天天要聞

“我要快點出院,回病房幫忙。”


這是謝婉雯曾說過的話。


2003年5月22日,香港特區政府以最高規格儀式為無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職的謝婉雯舉行葬禮,並稱頌她為“香港的女兒”。那時的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說:“謝婉雯醫生在幫助他人時表現出高度的專業精神和勇氣,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會忘記她無私地奉獻。”


2003年3月,SARS在香港爆發,人心惶惶。當時的香港屯門醫院接收了三名SARS病人,但由於院內胸肺專科醫生不足,謝婉雯自願由內科病房轉到SARS病房工作。當時情況危急,她甚至親自為患有非典的病人插喉。


她深知與非典病人接觸的過程須承擔極大的風險,但仍然堅持為他們多次插喉,卻也因此感染致命病毒。


2003年5月13日凌晨四點,謝婉雯因搶救無效而逝世。


一轉眼,她已離去近二十年。也不知道人們還記不記得,這位屬於香港的“南丁格爾”。


“家人有事,怎麼能不幫手”

或許,他們的故事,就是香港與大陸,攜手二十五年的縮影 - 天天要聞

“孩子和老師救出來了沒?”


這是被壓在重重瓦礫中的他,見到救援人員時的第一句也是人生最後一句話。


“還記得那個地動山搖的日子,是您捨生取義讓我們在死亡的邊緣挺起脊樑,是您把我們從死神手中拉出給予我們重生的機會。”


這是玉樹大地震發生後,仁青措毛寫下這如泣如訴的話語,感謝為救援她們而獻出自己生命的香港志願者,黃福榮。


黃福榮出生於1964,來自香港,本來是一名集裝箱貨車司機,2002年,他開始在中國內地做慈善工作。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他不顧家人反對,趕往汶川,參與震後救援。


可是幸運,似乎並沒有眷顧善良的他。2010年,在參與玉樹地震救援時,本已逃離危險的他,在得知還有一位老師和兩位學生被壓在倒塌的瓦礫堆中後,不顧一切的再次衝進了孤兒院。沒有想到,再次發生的餘震,使搖搖欲墜的房屋坍塌,這一次,他沒能及時地跑出來。


黃福榮是偉大的志願者。他的故事,不僅僅感動着我們,更訴說著香港同胞與內地人民血脈相連、骨肉相親的深情。


第2886號小行星“田家炳星

或許,他們的故事,就是香港與大陸,攜手二十五年的縮影 - 天天要聞

“憑良心做人,問心無愧,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是快樂的最高標準,我只是人世間一粒小小的塵土”

——田家炳


1919年,田家炳出生於廣東大埔的書香世家。早年在越南經商,後來移居香港創業。歷經十載風雨,田家炳在香港創辦的塑料廠、化工有限公司都成為了地赫赫有名的龍頭企業,而他本人也成為了香港名副其實的“皮革大王”。


名利雙收,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此後的半生都會過得無比順遂,田家炳一開始也的確如此,但年少時未能繼續學習的痛苦讓他久久不能釋懷,而人生幾經波折,他心中深深愛着的,還是養育自己的那片土地。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田家炳開始了自己的慈善之路,這條路,他一走就是一輩子。

百億富翁捐獻教學樓,這不是一件稀罕事兒,但是田家炳和其他的百億富翁們都不太一樣,根據現有的數據來看,僅僅從九十時代到2009年,田家炳就在公益慈善這條道路上舉行並援助了一千多個項目。


尤其是金融風暴後,為了兌現自己對大陸捐贈二十所學校的承諾,田家炳售賣了田家居住了將近四十年的房屋。在面對包括子女在內的眾人的勸阻時,他說:“這個房子,留着是我們一家人住,但是賣了這個房子,我們可以捐二十所學校,這不比一個房子來的要更有意義嗎?”


據統計,田家炳這一生共捐贈了323所學校。


2018年7月10日上午,田家炳老先生與世長辭,享年99歲。


今天,在香港回歸25周年的紀念時刻,香港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懷着對先輩的敬仰,銘記那些感人至深的精神,去創造,屬於我們的,更好的明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 天天要聞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比利時首相辭職,法國總統馬克龍解散議會,德國總理肖爾茨更是創下記錄的慘敗,如今整個歐洲都在右轉。 今年是大選之年,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會在今年投下關鍵一票,這也必將決定未來數年的世....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 天天要聞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園對公眾開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園在來今雨軒舉辦深度人文對話活動“到公園去——從1914年到2024年”。國內著名文化學者、園林專家、京味作家和公園管理者就北京公園早期的功能與地位、北京公園的未來發展等話題進行交流研討。來今雨軒講堂於當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壇廟轉向市民公園 中山公園開放有...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 天天要聞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端午節,這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食物,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載着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一、粽子的起源據考證,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之前,那時它並非專為端午節而制,而是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對祖先的懷念...
歷史上四川人口經歷過哪些變遷? - 天天要聞

歷史上四川人口經歷過哪些變遷?

四川作為中國的一個省份,其人口歷史經歷了很多變遷,下面是一些主要的人口變遷事件:1. 史前時期:大量的先民在四川的流域、河谷和山區活動,如三星堆文化、金沙遺址等。2. 古代:自秦漢之後,隨着崇山峻岭和江河洪澇所限,四川的人口增長相對緩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