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2022年06月27日22:15:14 歷史 1794

1919年,鄧小平準備離開祖國前往法國勤工儉學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未知的未來。

他的父親鄧紹昌,為了湊足兒子出國留學的昂貴學費,不惜變賣家產,給他東拼西湊了三百元。

然而當年踏上旅法行程時,不滿16歲的鄧小平,可能根本想不到,這竟然是他與父親的永別!

那麼,鄧小平和他的父親鄧紹昌之間,有着怎樣不為人知的感人往事?

在當時的環境下,鄧紹昌為何要力排眾議,變賣家產,送兒子到法國留學,這其中蘊含著一個父親怎樣的心靈寄託?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一 雖是望族,奈何家道中落

為何拿出300元,鄧紹昌都要落到變賣家產的地步呢?難道鄧家很窮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對於現代人來說,300元也許很不起眼,但這是我們有幸生長在一個偉大時代的緣故。

要知道,鄧小平小時候生活的環境,那可是積貧積弱的舊中國。

在當時的舊中國,尋常人家的孩子,接受普通教育尚且困難,出國留學就更是可望不可及的夢想,甚至連頭腦里閃過這個念頭,都是一種奢望。

具體到當時旅法的鄧小平身上,他要想到法國留學,家裡至少要給他拿出300塊銀元——這就相當困難了。

因此,在得知鄧紹昌要送兒子到法國留學,家裡人大都是持反對的態度。

300塊銀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都可以維繫好長時間了。再說了,為何非要把孩子送到外國去呢?

然而為了兒子能夠到法國留學,鄧紹昌咬咬牙,把家裡的存糧賣了個七七八八。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然而錢還是差得太多,鄧紹昌只好又打田產的主意——那可是他和父親辛苦置辦幾十年才積攢下來的,對於中國傳統農民來說,這幾乎意味着比命根子還寶貴。

在變賣了一部分田產後,又找人借了一部分,七拼八湊之下,才把300元的學費送到了鄧小平的手裡。

之所以要這樣大費周章,是因為那時的貨幣體系,銀元太值錢了:以普通的5塊銀元而論,就能換回500斤大米、能買回一頭牛......

這樣換算下來,300塊銀元,對於普通人家來說,意味着多麼巨大的財富,這也難怪鄧小平的家人會持反對的態度了。

當然,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更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太窮了。普通的中國人,根本拿不出這筆錢。

從鄧氏家譜記載來看,鄧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說起來鄧家在廣安算得上是“名門望族”,怎麼會拿不出區區300塊大洋?

據家譜記載,鄧小平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當時正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坐天下。

江西吉安府廬陵人鄧鶴軒,到四川廣安走馬上任兵部員外郎之職,這在當時是從五品,這便是廣安鄧家的一世祖。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到清朝乾隆年間,鄧家出了個鄧時敏,官至大理寺卿,這相當於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了,妥妥的高官。

但是到了近代,鄧小平的曾祖父開始,人丁卻不旺,到鄧小平父親鄧紹昌,是標準的三代單傳。

好在這一點,到了鄧紹昌這一代開始有了轉變。鄧紹昌和夫人淡氏,育有3男2女,鄧家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憑藉著吃苦耐勞,再加上頭腦活絡,靠着織布這個營生,鄧家逐漸有了一些積蓄,接着就是買房置產。

清光緒12年,鄧紹昌出生的時候,儼然算是一個坐擁40畝良田的小地主了。

鄧紹昌先後在鄉團總、縣團練謀職,後來參加“保路運動”時,還成為了“哥老會”的“掌旗大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川東北起義軍聞風而起,攻下了廣安縣城,鄧紹昌擔任了新軍訓練營營長。

雖然國民臨時政府成立後,遣散了川東北起義軍,但這段時間的經歷,給鄧小平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植入了革命的種子。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辛亥革命的導火線——保路運動)


雖然當官時掙了不少錢,但鄧紹昌是俠肝義膽的好漢,不願意與那些為禍鄉里的“鄉匪”同流合污,很快便受到排擠和打擊。

當時雖然很多人明面里都在贊成革命,但事實上又有多少人是各懷鬼胎,甚至想要從中混水摸魚呢?

為了避禍,鄧紹昌不得不遠走他鄉,鄧家就此家道中落。鄧小平記得,他到了上學的年齡,家裡居然連學費都拿不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淡氏甚至不得不親自養豬,來改善家人的生活條件。可想而知,300塊大洋,對於鄧紹昌來說,是多麼龐大的一筆錢!

鄧家的祖上確實曾經輝煌過,但當時的鄧紹昌已經家道中落,更不要說當時正處於風雨飄搖的時代,誰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對於處於落魄中的鄧紹昌來說,難以拿出這麼一筆錢,就毫不意外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鄧紹昌當年的力排眾議,就不可能有以後的鄧小平。20世紀的中國偉人中,也許就會少了一個燦若星辰的名字。

二 言傳身教,父愛不止於三百塊大洋

對於鄧紹昌力排眾議,寧可變賣家產,也要送兒子到國外留學,當時的一眾親友可是為此吹鬍子瞪眼的。

對於看不見的前程和讀書而言,三百塊在那個年代,足夠一個普通家庭,安穩半輩子吃穿。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鄧小平廣安故居)


這就是鄧小平父親鄧紹昌的與眾不同之處了。

鄧小平的弟弟鄧墾在談到對父親的感受時,用了一句非常複雜、甚至前後矛盾的話來形容:他是一個思想先進的舊社會人。

鄧小平在回憶起父親的時候,也稱他是“進步黨人”,這足以說明,鄧小平的父親鄧紹昌,他的思想比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要開明的多。

那時候雖然已經是民國,但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人,特別是內地的中國人來說,觀念還是相當的保守,出國這種事想都不敢想。

但對於鄧紹昌來說,這似乎就沒有什麼影響,相反他對此還是抱着歡迎的態度。

因為出生的時候,家裡條件還算不錯,這讓鄧紹昌比起很多同齡人來說,多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成都政法學校上學期間,鄧紹昌接受到了新式教育,等機會來了的時候,他確實有送兒子到法國去的意願。

在鄧紹昌眼裡,到歐洲去留學,同樣是新式教育,當然起點也更高。

其次,就是鄧紹昌把對兒子的愛,轉化為對鄧小平的刻意栽培。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鄧紹昌對家中長子鄧小平,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剛出生的時候甚至給他起了“鄧先聖”這樣的名字,後來私塾先生覺得太過“如雷貫耳”,才改成了“鄧希賢”。

僅從名字,就足以看出鄧紹昌對兒子的器重程度。

鄧紹昌在參加革命時,曾把家中長子的鄧希賢帶到軍營,要他一同接受革命熏陶,那時的鄧小平只有7歲。

再次,更重要的,是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鄧小平所表現出來的潛質,讓鄧紹昌願意在他身上付出甚至傾其所有。

鄧小平從小表現出來的聰明好學,讓他的父母感到特別的欣慰。

三字經》、《百家姓》這些啟蒙讀物,年幼的鄧小平很快就背得滾瓜爛熟,特別是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更是讓人讚嘆不已。

鄧小平的母親淡氏是一個生性善良的人,從來見不得別人受苦。曾經有次家裡的佃戶,想要出去自立門戶,於是就鬧着退佃。

佃戶到外面闖蕩一番,經歷了社會毒打,沒有辦法又腆着臉求上門來。淡氏一句多餘的話都不說,立馬就騰出屋子,把他們重新安頓了下來。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鄧小平生母淡氏)

在這樣一個家庭,耳濡目染下長大的鄧小平,自然也繼承了母親與人為善的秉性。

有次鄧紹昌忽然發現,家裡少了5塊銀元——按照當時的物價,足以買500斤的大米,算得上是一筆不小的錢了。

鄧紹昌怒不可遏,思前想後他覺得,這一定是“家賊”所為,於是便把全家人召集起來。

然而還沒等他發話,鄧小平就主動站出來“認罪”,說這錢是他偷偷拿走了,甘願認打。

鄧紹昌正在氣頭上,當即也不多說,把鄧小平狠狠地揍了一頓。氣消了以後,鄧紹昌回過神來,他猛然想到,兒子從小在吃穿用度上特別的節儉,這次不會是無緣無故吧?

問過兒子以後,鄧紹昌才知道,原來鄧小平有位同窗的妹妹高燒不退,急需用錢治病。

如果沒有錢的話,很有可能這位同窗的小妹妹,命就沒了。鄧小平想來想去,就私自從父親那裡拿了銀元,讓同窗拿去給妹妹治病。

雖然如同當時普遍中國人的父輩一樣,鄧紹昌在家裡有着自己說一不二的威權,對子女的教育,從來都是打罵為主。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鄧小平和家人在一起)

但這不等於說,鄧紹昌就是個不能通情達理的人。相反,他為人特別的急公好義,經常為窮人仗義執言,這也是他後來受“鄉匪”報復的主要原因。

從鄧小平那裡得知實情後,鄧紹昌又氣又疼,他忍不住問,剛才打你的時候,你為什麼不為自己辯解幾句呢?

讓他沒想到的是,鄧小平的話,直接把他給震住了——他對父親說,不管怎麼樣,拿了家裡的錢就是不對,自然就該受罰。

百感交集的鄧紹昌,從此開始認識到,鄧小平身上確實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東西,值得他悉心地栽培。

因此,鄧紹昌雖然奔走於重慶和廣安兩地,終日顛沛流離,但他把濃厚的家國情懷,寄托在了兒子鄧小平的身上,對於他的教育,從來都特別的上心。

對於鄧小平來說,如果母愛情深似海,那麼父愛得深沉,便不止如山了。

就在這時,一個對於鄧小平來說,改變命運的機會出現了......

三、送子留學,終生未曾相見

鄧小平從縣立廣安中學畢業那年,只有14歲。接下來該把他送到哪裡接受更好的教育,成為鄧紹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重慶期間,鄧紹昌偶爾得知,大教育家吳玉章先生正在創辦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他覺得這對於兒子來說,或許是一個深造的大好機會。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舊址)


於是他便徵求鄧小平的意見,問他是否願意去這個學校。

收到父親的信後,鄧小平覺得這是一條很好的出路,無論是對於自己,還是為了將來報效國家,都是如此。

因為父親在信中表明,在這個學校一年後,畢業後就可以去法國留學。

在當時的年輕人心中,出國留學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因為這幾乎是他們所能想到的,走出一灘死水的唯一希望了!

鄧紹昌和兒子對接下來的旅法勤工儉學,都抱着很積極的態度,但是鄧小平的母親淡氏在這件事上,卻持反對的態度。

她和兒子朝夕相處了15年,眼下要把他送到遠涉重洋、聽都沒聽說過的法國,又怎能不讓她牽腸掛肚呢?

淡氏隱隱覺得,如果她這次放兒子離開,只怕今生就再難有再見的機會了。

然而鄧紹昌在這件事上,表現出了特別堅決的態度,任憑家裡人反對,他依然力排眾議,決定送兒子去法國。

鄧小平特別的爭氣,順利地考上了留學預備學校。但這時他才知道,赴法留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雖然父親平素里不苟言笑,但這次他幾乎傾家蕩產的支持,讓鄧小平感受到了,父親這是在他身上寄託了革命理想:新知識,新世界,新生活。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國民公報》關於重慶留法預備學校的報道)


鄧小平乘坐“盎特萊蓬”號到了法國以後,很快結識了周恩來、聶榮臻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成為了有名的“油印博士”。

1922年,鄧小平加入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這一年他才18歲。

從此,鄧小平開始走上了他那波瀾壯闊的革命一生,開始把他的所有精力,與中國勞苦大眾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連。

回國後,鄧小平不是沒有尋找家人的機會,然而為家人的安全考慮,鄧小平選擇了革命大義為先,把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然而這一切,對他寄予厚望的父親鄧紹昌,卻永遠看不到了。因為在他有生之年,再也沒有與兒子相見。

朱自清的《背影》,描繪了一個老父親那匆匆離去的背影,讓人感受到了父愛,是那樣的深沉,從來不曾言語,卻是讓人淚目的偉大!

在鄧小平踏上赴法旅程時,他的父親鄧紹昌,站在身後默默的揮手作別,他沒有給兒子留下一個值得畢生追憶的背影。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一百多年後,我們很難想得出,當年鄧紹昌在送兒子離開時的複雜心情——也許,對於他來說,傾其所有、盡其所能,把兒子送到一個更光明的地方,他便已經足夠了。

至於是否終生與兒子不得相見,鄧紹昌是否想過呢?

現實之中,鄧小平的父親鄧紹昌有着一個更為落寞的結局。

兒子遠赴法國後,在廣安的鄧紹昌,只能靠着鄧小平寄來的一些進步雜誌和信件保持聯繫。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東西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最終並沒有保存下來。

1936年,一身俠肝義膽的鄧紹昌,由重慶回廣安的路上,在南充被人尋仇殺害。這一年的鄧小平,正忙着為中國革命戎馬倥傯、無瑕他顧。

此時的他,隨中央紅軍結束長征到達陝北,這年5月擔任了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後擔任政治部主任。

一直到1945年,從千里迢迢找上門來的弟弟口中,鄧小平才得知父親早已去世,從此天人永隔,鄧小平與父親的最後一面,就是那個不太清晰的背影......

四、年少離家,原來近鄉情怯

從1904年出生到1919年離開,廣安始終是鄧小平心中難捨的鄉愁——這裡不僅有他無憂無慮的童年記憶,而且承載了父母對孩子無盡的愛......

1927年,23歲的鄧小平回到國內,首站便在西安播撒革命火種,後來到武漢擔任中央秘書,積极參加“八七會議”的籌備工作。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從那個時期開始,鄧小平不再用原來的名字“鄧希賢”,而改名“鄧小平”。

革命戰爭年代風雨如晦,鄧小平戎馬倥傯,隨時都面臨著生存的考驗,那時的他,沒有回到家鄉的條件。

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坐政重慶,主政西南長達3年的時間,這時候離廣安不過150公里左右,可以說是近在咫尺,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鄧小平並沒有回家看過。

非但主政3年沒有回過家鄉,直到鄧小平離開人世,他都沒有回過讓他魂牽夢縈的故鄉廣安。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為何鄧小平不在老年衣錦還鄉?

那是因為鄧小平之所以受到人民群眾愛戴,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他特別的接地氣,特別的願意向人民展示他那普通而又平凡的一面。

鄧小平對家庭特別的看重,在卓琳的眼裡,他是一個不浪漫但真誠實在的好丈夫。

即便在困難時期,鄧小平依然會努力維護全家老小的周全。為了傷殘的鄧朴方,從來不求人的鄧小平,罕見地向毛主席寫信,請求組織幫助解決兒子的治療。

下放南昌時期,他在給汪東興的信中,很少談到對自己的要求,但對於家人的關愛,字裡行間毫不掩飾。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已經卸任的鄧小平,在南巡期間與人談話時,出人意料地談到了家庭問題,多次強調“家庭是個好東西。”

鄧小平曾多次憧憬過退休後的生活,他最大的希望,“過一個真正的平民生活。”

更何況是鄧小平這樣一個有血有肉、魅力獨具的政治家,就更讓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了。

1986年,鄧小平與親戚在成都相見時談到此事,已經年過八旬的老人動容不已,他怎麼不想念自己的家鄉呢?但他給出了不回家鄉的原因,主要就是“害怕”,害怕故土帶給自己的回憶。

這不僅是離家多年遊子的“近鄉情更怯”,而且是位居高堂的人民情懷,讓他不敢驚動地方。

當然,在這位老人心裡,可能也會怕睹物思人、空傷悲切吧!

新中國成立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到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先後有9次因工作原因,回到過四川,然而他一次都沒有回過家鄉廣安。

1997年2月19日,在香港即將回歸前夕,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沒有能夠等到,他親自倡導的“香港回歸”。

鄧小平回憶父親鄧紹昌:變賣家產湊300元供他留學,一別終生未見 - 天天要聞

從1919年離開家鄉,到1997年與世長辭,鄧小平78年從來沒有再踏上過廣安的土地。

退休後的鄧小平,拒絕了很多外國政要見面的請求,他希望能夠在家裡,陪伴在家人的身邊。對於看過最高山峰的鄧小平來說,家庭才是讓他寧靜的港灣。

也許,終生未能與父親相見,是鄧小平只能深埋在心底、永遠無法碰及的遺憾了。

在他逝世多年後,人們依然能夠記得他說過的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的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河津開展國際博物館日系列宣傳活動 - 天天要聞

河津開展國際博物館日系列宣傳活動

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河津市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博物館日系列宣傳活動,講好河津文物故事,彰顯河津文化魅力,共同體驗博物館賦能美好生活。
喜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 天天要聞

喜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5月18日,由國家文物局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舉行,現場宣布了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獲此殊榮。去年底,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博物館協會按照《博物館定級評估辦法》《博物館定級評估標準》要求,開展第五批全國博物館定級工作,通過形式審查、...
細數古今,哪種通信方式“最拉風”? - 天天要聞

細數古今,哪種通信方式“最拉風”?

2000年前,人們飛鴿傳書。180年前,發電報、破譯密碼!50年前,“叮咚,您有一封新郵件!”現在,視頻通話,撥個號就能見面!從古至今,每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通信方式,你pick哪一種?
國際博物館日|一覽千年,到青秀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寶藏之旅 - 天天要聞

國際博物館日|一覽千年,到青秀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寶藏之旅

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今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小青用一組海報帶你漫遊在青秀轄區的博物館一起遇見那些關於歲月更迭、歷史變遷、人與人之間的故事文末還有位於青秀區的各大博物館活動安排~下滑查收攻略    位於青秀區的各大博物館還將開展各種精彩活動一起來看來源 | “手上青秀”微博 南寧文旅 南寧孔廟博物館 ...
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結果是車裂而亡,商鞅為什麼非死不可? - 天天要聞

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結果是車裂而亡,商鞅為什麼非死不可?

公元前361年,對於商鞅和秦孝公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年。秦孝公和商鞅3月,21歲的秦孝公繼位了。他接手的是一個國力嚴重削弱,戰略空間被極度壓縮的秦國。山東六強已經成型,河西之地完全淪落於魏國之手,魏軍的利刃就懸掛在秦國的首都櫟陽門口。6月,走投無路的商鞅逃奔入秦。
民間故事(雪屍奇案) - 天天要聞

民間故事(雪屍奇案)

明朝萬曆年間,秦嶺腳下有個叫沙河的小鎮,鎮子山清水秀,寧靜祥和。冬日裡一場大雪後,鎮子潔白無瑕,彷彿被一層薄薄的白紗覆蓋。房屋、街道、樹木都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宛如一幅純凈的水墨畫。“啊!”一聲凄厲的慘叫,打破了這冬日早晨的寧靜。
誤會清朝了?閉關鎖國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片板不許入海另有隱情 - 天天要聞

誤會清朝了?閉關鎖國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片板不許入海另有隱情

一提到閉關鎖國,很多人就想到清朝。因為或許正是清朝的閉關鎖國,才使得中國在近代,逐步落後於西方,從而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各種喪城失地的不平等條約。那麼問題來了,清朝真的是一個閉關鎖國的王朝嗎?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究竟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呢?我們可以簡單了解一下。清朝閉關鎖國了嗎?並沒有清朝在絕大多數時期,...
三句古訓告訴你,親戚為什麼會斷交 - 天天要聞

三句古訓告訴你,親戚為什麼會斷交

從你出生開始,血脈就決定了親戚關係。不知從哪一天開始,你發現親戚交往越來越現實,並且主動疏遠了親戚。當下,你還會發現“斷親潮”。很多人把斷親,歸結於背井離鄉的生活,因為大家都不在老家生活了,距離遠了,因此感情就淡漠了。
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探秘“中國古代第一豪車” - 天天要聞

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探秘“中國古代第一豪車”

2000多年前的“中國古代第一豪車”長什麼樣?在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以“車轔馬蕭 西戎絕唱”為主題的馬家塬車輿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僅有的以戰國西戎車輿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馬家塬遺址,是目前中國已知等級最高的一處戰國晚期西戎貴族墓地。位於中原農耕區和草原游牧區交匯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