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來都是戰爭不斷。在戰爭中,除了經濟外,軍隊一直都是戰爭勝負的重要一環。在眾多出名的軍隊中,這支軍隊相當獨特。本來是一支守衛邊疆的邊防軍,但是卻搖身一變成了保衛首都的禁軍。本來是由邊防大將領兵,但是後來竟然由宦官領兵。非但如此,宦官領導下還相當強悍。這支軍隊就是大唐中晚期的支柱,他的存在才延續了大唐的國祚,他的名字就是神策軍。
神策軍的前身
說到神策軍,他的誕生還是託了大唐戰神哥舒翰的福。雖然哥舒翰晚年在與安祿山叛軍的靈寶戰役打的全軍覆沒,但是這並不能遮掩哥舒翰的偉大。畢竟,在君昏臣暗的玄宗晚期,跟大多數武將一樣,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說回我們的神策軍,神策軍是當年哥舒翰為了防備吐蕃進攻而設立的一支邊防軍隊。當時的神策軍是由哥舒翰下的大將成如繆擔任長官。與神策軍同時建立的還有其他七支軍隊,分別為寧邊、威勝、金天、武寧、耀武、天成、振威、神策。
開始的神策軍還沒有這麼神,還只是隴右八大軍區之一,在安西鐵軍面前,神策軍也只是一個小角色。但是軍隊的命運也跟人一樣,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大量邊軍被調入內地平叛,神策軍也跟大多數邊軍一樣進入了內地。神策軍這個時候由成如繆的部將衛伯玉帶入中原,兵力只有幾千人。
在乾元二年的相州之戰中,九大節度被史思明教育了一番,雖然責任是魚朝恩的,但是魚朝恩是誰,當然一頓乾坤大挪移就轉到了郭子儀身上。而神策軍這個時候作為二流部隊被安排在了陝州防備叛軍。由於神策軍的駐地隴右已經被吐蕃攻陷了,所以神策軍指揮官衛伯玉就成為了神策軍節度使。
後來,衛伯玉調離,陝州節度使郭英乂代為管理神策軍。後來,由於郭英乂的調離,這支軍隊就由唐朝大宦官魚朝恩掌管,魚朝恩仍然用神策軍的名號。當然,這個名號從此將一直伴隨着他直到大唐行將覆滅。所以,神策軍的主力就是由隴右的二流邊軍以及陝州的地方軍組成。這些部隊相比於安西鐵軍比不了,但是對於一般的節度使軍隊還是不相上下的。
神策軍代替禁軍
廣德元年(763年),由於隴右的丟失,長安的緩衝地帶銳減,吐蕃長驅直入進犯長安。由於禁軍戰鬥力一直不強,就像蕭規說的:“千里挑一的好手,在這裡站廢了。”被打崩潰的禁軍四散逃跑,代宗逃往陝州。
正如《舊唐書》所說:“時禁軍不集,徵召離散。”這個時候魚朝恩率領神策軍出現了,《舊唐書》記載:“兼護車駕,幸其營焉。京師克平,朝恩以所統軍歸於禁中。”最大的功勞莫過於救駕,在長安被吐蕃攻破,代宗沒人管的時候,魚朝恩率領的神策軍那就是代宗的救命稻草。
所以,倍有安全感的代宗在長安收復後,就把神策軍留在了身邊,搖身一變成立禁軍。魚朝恩也是成為代宗的大紅人,任他為天下觀軍容處置宣慰使。說到這個觀軍容處置宣慰使還真是魚朝恩最熟悉的官職。
據《舊唐書》記載:
“九節度討安慶緒於相州,不立統帥,以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使名,自朝恩始也。”
當年的唐肅宗創立了這麼個官職,而第一個擔任這個官職的就是魚朝恩。不過,在相州攻防戰中魚朝恩的變現可不好,畢竟是宦官嘛,打仗還是交給武將比較妥當。現在可好了,第一個擔任觀軍容處置宣慰使的現在成了天下觀軍容處置宣慰使。不僅成為這麼個大官,還“出入禁中,賞賜無算”,畢竟是護駕有功的人,神策軍變成禁軍之後,也得到大規模擴充,收編了安史之亂的降將的軍隊。因為代宗發現,靠這些個沒良心的節度使還不如靠自己。後來在德宗時期,由於藩鎮割據的矛盾更加尖銳,所以神策軍再次擴充到了十五萬人。
既然擴充到了這麼多人,那神策軍的主要職能是什麼呢?
神策軍構成以及職責
第一,作為天子禁軍
據《新唐書》記載:
“設大將軍一人,正二品;將軍各四人,從三品。統軍各二人,正三品。 護軍中尉各一人,中護軍各一人,判官各三人,都句判官二人,句覆官各一人,表奏官各一人,支計官各一人,孔目官各二人,驅使官各二人,長史、錄事參軍事、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司階各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執戟各五人,長上各十人。”
根據這些官職設置,會發現,他的官職跟禁軍官職還是有些相似的。玄宗時期龍武軍的官職根據《唐六典》神策軍的主要官職就是仿照龍武軍。後來他的駐地也是在北衙,屬於北衙禁軍主力。
第二,作為中央直屬部隊參與作戰
神策軍武力強悍不僅是由於作為中央禁軍,還是由於他長年在京畿關中地區長年作戰。據《舊唐書》記載,唐德宗貞元五年,吐蕃大舉進攻寧州,作為神策軍將領的高崇文率領三千神策軍出戰,大破吐蕃。
再有,大曆八年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叛亂,李承昭率領神策軍討伐。況且,神策軍不只是布置在長安,左神策軍還布置在關內道八鎮,右神策軍在關內也有布防。而且神策軍布置區域主要在京西北,作用當然是為了防備吐蕃。
唐德宗時期白志貞之亂,神策軍改由宦官統領,神策軍成為中央直接指揮的軍隊。在唐朝中後期隨着節度使越來越不聽中央指揮的情況下,神策軍作為大唐王朝軍事支柱的地位凸顯。
第三,作為中央部隊吸收節度使兵源達到削弱目的
這裡就不得不說到神策軍的兵源問題。神策軍在唐德宗時期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人,這麼大的編製兵源問題當然重要。其兵源主要靠以下三種:
第一種,繼續不斷收編節度使的優良軍隊。例如: 《新唐書》記載:“鎮國軍節度使駱元光自華 ( 州 ) 引軍滅良原,元光卒,軍入神策。”
第二種,以“神策軍行營”名義兼并長安關中地區的軍隊。所以,在《新唐書》中就是這樣記載的:“塞上往往稱神策行營,皆內統於中人矣,其軍乃至十五萬。”
第三種,主要就是招收在長安京畿地區的工商子弟。
由於前兩種的兵源的存在,既保證了神策軍的戰鬥力,也平衡了藩鎮節度使與中央的軍事上的平衡。正是由於神策軍不停的兼并藩鎮的優良士兵,才使得大唐能夠依靠這支禁軍保持中央的權威。不然,可以想象唐朝中央政府在藩鎮割據愈演愈烈的中晚唐早就被藩鎮滅掉了。
不過該來的終究回來,神策軍的優勢在後來竟然變成了劣勢。由於作為禁軍,神策軍的待遇一向是高於藩鎮兵的,所以後來大量的富家子弟都混進了神策軍,這樣的人是毫無戰鬥力可言的。
再有,由於德宗之後神策軍的主要長官是宦官,宦官的統兵能力是相當有限的。就連其中能力最強的魚朝恩也打不好相州之戰,更何況後面的宦官。隨着後期統兵人才的匱乏,加之神策軍更多的成為了宦官控制皇帝的工具,藩鎮逐漸強大,兼并起來越來越困難,神策軍戰鬥力每況愈下。。 “
在唐僖宗時期,神策軍完全失去了作用。兵源主要就是工商業以及富家子弟,並且主要就是陪着僖宗皇帝玩。當黃巢大軍進攻長安的時候,可想而知是什麼結果。終於,這樣一支軍隊隨着大唐的復興而建立,隨着大唐的滅亡而最終滅亡。隨着神策軍在黃巢的打擊下滅亡,大唐皇帝真的就成了“孤家寡人”了,被朱溫挾持到了洛陽。
參考資料:
- 《唐六典》
- 《新唐書》
- 《舊唐書》
- 《中晚唐五代兵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