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於1052年,卻被後世膜拜到了2025年

2025年06月08日19:22:05 歷史 1189

1052年,范仲淹離世,去得乾淨利落。可他留下的,不是碑,而是一種標準。在蘇州南園,他讓出風水寶地建學宮,官到副宰,卻自請外放守邊,主持改革,不為一己之榮。

2025年,“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句子還在教材里,他的名字掛在各地義莊、府學、祠堂,活成了信仰。一個人去世近千年還能被群眾挂念,靠的不是文采,也不是官職,而是選擇——關鍵時候,他選了別人不選的那條路。

延州寫信,不是表忠,是拚命

1041年正月,陝西延州。52歲的范仲淹收到通報:寨主高延德求見,代西夏皇帝李元昊傳口信,要與宋議和。他沒有接招,沒有被口頭承諾迷惑,寫信反問李元昊:“若真求和,怎不派使臣、持文書?”信寫得明白,語氣不軟。他派人攜信赴保安軍,要求以朝廷規格辦事。

李元昊當時正借戰養兵。自1038年稱帝以來,一直想從宋手裡撬出合法性。兩年打了不少仗,宋軍疲於奔命。朝廷疑他求和是假,范仲淹信他詐降是真。

他死於1052年,卻被後世膜拜到了2025年 - 天天要聞

那一年,宋夏戰事進入拉鋸階段。朝廷不想打,他必須頂住。他的信不是外交,是戰術——用朝廷的規則逼對方現形。他寫這封信時,不在朝堂,而在西北邊境——延州。

此時邊防緊張。延州地處今天的延安,山勢險,邊線長,西夏多次偷襲。他自慶曆元年赴任,在邊防推行改革:整頓軍紀,選拔將領,修築寨堡,屯田設哨,建立巡邏與聯絡機制。

當年給朝廷的《邊事帖》中提到“邊事夙夜勞苦”,又說“仗朝廷威靈,即目寧息”。字面雖溫和,實際是壓力極大。延州不是辦公地,是前線指揮所。

正因為在場,才能識破詐降。他不是靠傳聞做判斷,而是靠自己的調查、經驗與現場情報。如果信錯一次,可能引狼入室。而且,他不是書生紙上談兵。他本人就是戰地總負責人。

他死於1052年,卻被後世膜拜到了2025年 - 天天要聞

慶曆初年,邊事頻發,仁宗令他以樞密副使銜兼陝西都轉運使,主管防線。他以地方官員身份辦中央軍政事務,意味着直接對皇帝負責。

西北戰線穩定後,他未留功勞在報紙上,而是繼續加碼改革。他把“邊防”當“系統”,要求各路配合,具體到每個寨的守兵安排。1041年春到冬,西夏雖有兵動,卻無成功攻陷延州記錄,說明部署見效。他在這封信里未提軍功,只說“亦漸有倫序”,其實這才是他的邏輯——天下要寧,靠的不是戰勝,而是穩局。

邊防穩定只是他工作的一個側面,真正奠定他千年聲譽的,是他試圖從根本上動員全國,推行改革,而不是只做邊疆防守。

1043年動手改政,不是動刀,是動骨

慶曆三年,1043年,朝廷政局穩定後,仁宗決定大舉改革。范仲淹牽頭起草《百官圖》,明確“十事疏”:整頓吏治,清查財政,改革科舉,修訂律例,改建兵制,限制宦官,肅清黨爭……十件事,每一件都不是擦邊球,而是直擊根部。

比如吏治改革,他主張:“官需擇賢,吏當考績,官不宜世襲,吏不準賄選。”這個提案一出,相當於給整個文官體系裝了一把篩子。其後,他設義田、義倉義學,設地方官考核制度。這不是今天說的“績效改革”,而是真刀真槍“誰幹得差,誰下台”。

他死於1052年,卻被後世膜拜到了2025年 - 天天要聞

改革起點是“十事疏”,落點是重建信任。北宋初年,因五代戰亂久,文臣畏政,地方腐爛。范仲淹上任後主張“以法立威”,對官員行為進行量化考核。

他的朋友歐陽修參與撰寫條例,建立官員問責制。他們提出:“三年一考績,不及格者黜。”一個縣令辦不成案、調解不成事,就別想陞官。

這種玩法,朝堂震動。最直接的抵制來自既得利益者。宰相呂夷簡等人暗中反擊,許多中下級官員怕被清洗,轉而聯名彈劾。到1045年,新政被迫中止。范仲淹由副宰被貶鄧州,隨後調至鄧州、再至潁州,連續外放,不再被召回。

他死於1052年,卻被後世膜拜到了2025年 - 天天要聞

改革失敗,卻留下制度模型。後來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所用考績制、軍屯制,均參考范仲淹路線。他雖然沒能讓制度改革徹底推行,卻為宋代設定“政治官員要有戰略擔當”的行為範本。

這十事之中,第三項為“講求學校”,關乎未來。范仲淹認為:“士之本在學,學廢則人無綱。”這一思想,與他在蘇州建府學有內在一致性。1043年這份“十事疏”,既是行政改造計劃,也是制度信仰宣言,代表士大夫理想政治的底線。

如果改革只是紙上功夫,那范仲淹最多算“理論派”。但他敢於把自己的地皮讓出來辦學,用實際行動點燃了整個士族的教育熱情。

1034年買地不建宅,是他的大動作

1034年,蘇州,范仲淹回鄉祭祖。在蘇州祖宅住了幾天後,他相中南園一處地段,準備蓋房養老。請來風水先生測地,先生一看,說是“風水寶地”,蓋私宅將“子孫代代榮華”。消息傳開,親戚朋友都替他高興。

他沒有高興,轉頭就把宅建的事停了。他說:“與其我家富貴,不如讓天下士子在此受教,百代得益。”他奏請朝廷,在此設蘇州府學。

他死於1052年,卻被後世膜拜到了2025年 - 天天要聞

一年後,府學立成。聘請胡瑗等名儒執教,書院開課。學生不止蘇州本地,周邊縣鄉亦來求學。蘇州府學隨後數百年為江南之冠。宋元明清四朝,蘇州共出43位狀元,其中一半出自該府學。從制度設計到辦學理念,府學成了地方文教中樞。

鄭元祐《學門記》稱:“天下郡學莫盛於宋,始衣於吳中。蓋范文正公以宅建學,延胡安定為師,文教自此興焉。”他說得直接:宋代文教興起,從蘇州府學開始;蘇州府學之始,是范仲淹的私產讓出。

這不是情懷,而是布局。他在朝廷搞改革,被打壓;在邊疆守邊防,見血;在故鄉,他用實際資源換長久育人機制。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拿家產辦公益教育”的士大夫,不為功名,只為長效。

他死於1052年,卻被後世膜拜到了2025年 - 天天要聞

這塊地如今已成文化地標,百姓稱“范公亭”,內設“文正祠”,地方政府多次修繕,列入文保工程。從實效講,它超越一切一次性獎學金、贈書會——這不是一次性教育扶持,而是千年機制設計。

他死於1052年,可他把權力、地皮、資源統統變成了長效制度與信仰體系,他沒有選自保,而是選讓。讓一宅,得一郡;讓一官,安一邦;讓一個名字,成千秋人心。

參考資料:

書信里的宋人|穿越生死線的范仲淹.澎湃新聞.2025-05-26.

歷史上范仲淹一生都有哪些貢獻,能讓後世銘記千年?.趣歷史.2021-09-06.

資治通鑒》:范仲淹的愛國與改革:從布衣到名臣的傳奇人生.搜狐新聞.2025-02-09.

古今如何評價范仲淹?.中國文化研究院.

劉復生 | 范仲淹與北宋中期的改革之風.搜狐新聞.2019-07-21.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西藏拉薩百歲養路工人的入黨心愿 - 天天要聞

西藏拉薩百歲養路工人的入黨心愿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拉薩7月1日電 題:西藏拉薩百歲養路工人的入黨心愿作者 李林“今天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加入中國共產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的一間整潔屋子裡,104歲的大多吉用微微顫抖卻堅定的聲音道出了深藏
他是全球45億人的“精神祖先”,世界三大宗教都是因他而起 - 天天要聞

他是全球45億人的“精神祖先”,世界三大宗教都是因他而起

這世上有個人,沒打過仗,沒建過國,沒寫過書,卻被全球45億人尊為“精神祖先”。他不是神仙,也不是聖人,更不是哲學家,他的故事,全靠帳篷、駱駝、兒子和信念撐起來。他生在公元前2000年,死在沙漠邊緣,連墓碑都不顯眼,卻讓三大宗教——猶太教、基
嘉靖還是愛惜羽毛的 - 天天要聞

嘉靖還是愛惜羽毛的

《萬曆十五年》 (二十)7reading.online一、嘉靖這位皇帝的喜愛虛榮和不能接受批評世無其匹,只接近少數佞臣,聽到的是各種虛假的情況。二、當嘉靖帝發現大事已被敗壞,就把昔日的一個親信正法斬首,以推卸責任而平息輿論。這種做法使得廷臣
土耳其18歲少女遭性侵後懷孕,19歲未婚夫得知後暴怒將她槍殺 - 天天要聞

土耳其18歲少女遭性侵後懷孕,19歲未婚夫得知後暴怒將她槍殺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日前發生震驚社會的事件:18歲少女奧雅布達克遭性侵後懷孕,未婚夫發現後竟開槍將她射殺。當時她懷有5個半月身孕,遭射中胸部送醫後不治,腹中胎兒也沒能保住。此事成為土耳其國內今年第209起女性遭到殺害事件。奧雅在訂婚前幾周遭人性侵,未婚夫因她身體不適陪她去醫院,意外得知她懷孕後要求解除婚約,隨...
【閑侃三國】第061回:孫夫人被騙回吳,曹阿瞞無奈退兵 - 天天要聞

【閑侃三國】第061回:孫夫人被騙回吳,曹阿瞞無奈退兵

回目:趙雲截江奪阿斗,孫權遺書退老瞞時間:建安十七年至十八年春地點:涪城-葭萌關-成都-東吳-荊州-秣陵-許昌-壽春-濡須人物一、劉備。龐統,法正,魏延,劉封,趙雲,孫夫人,侍婢,張飛,諸葛亮。二、劉璋。劉璝,泠苞,張任,鄧賢,楊懷,高沛。
高拱想不到,如日中天的他竟然會折在一個太監手裡 - 天天要聞

高拱想不到,如日中天的他竟然會折在一個太監手裡

徐階的時代過去了,高拱的時代到來,只是他想不到,他靠一個太監(陳洪)的幫助,重新回到內閣,卻因為得罪另一個太監,被再次趕回老家,若給中間加個期限,則只有區區三年。雖然時間有點短暫,但並不影響高拱擼起袖子加油干,於是歷時三年聞名於世的“隆慶新
“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天一:為高原醫學“粉身碎骨” - 天天要聞

“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天一:為高原醫學“粉身碎骨”

(健康時報記者 邱越 王艾冰)為了方便學生隨時找他,吳天一院士把家安在離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步行僅10分鐘的地方。在這個百餘平米的屋子裡,處處都是各種書籍和資料,“高原醫學”的痕迹隨處可見。在吳天一書房兼卧室的最顯眼處,擺放着那枚代表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