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那個巨大生物骨架究竟是啥,又一個未解之謎

2021年05月11日23:10:28 歷史 1908

遠古伏羲氏以蛇為圖騰,在神話傳說中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其母華胥氏也是蛇身人首,不過龍圖騰的形成是自伏羲氏而起,唐代史學家在《三皇本紀》中則記載了:“伏羲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

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那個巨大生物骨架究竟是啥,又一個未解之謎 - 天天要聞

由於伏羲是我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因此中華兒女自稱是“龍的傳人”,相傳嫁婚制度,用鹿皮為聘禮,以所養動物、居所等為姓,以避免近親結婚和亂婚,也是從伏羲氏開始,從某方面來講,伏羲氏是父系氏族社會的開端,改變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狀態。

而關於龍圖騰,現代學者更偏向於伏羲氏戰勝了其他氏族,並且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因此形成了以蛇為主體,具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這一圖騰形象,與宋人認為的“龍”形象非常貼近。

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那個巨大生物骨架究竟是啥,又一個未解之謎 - 天天要聞

對此,現代學者的解釋是強大的氏族在擊敗其他氏族後並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的圖騰,而是將他們的圖騰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的圖騰上面,以此籠絡,達成團結的目的。

在《本草綱目·翼》中,則對龍外形的描述更為詳細,載有:“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那個巨大生物骨架究竟是啥,又一個未解之謎 - 天天要聞

發展至今,人們對於尋找龍的存在樂此不彼,因此發生於1934年的“營口墜龍事件”相當轟動,據1934年8月12月《盛京時報》的報道:

“……該龍體氣參天,頭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寬三寸余,附於脊骨兩側為肋骨,每根約五六寸長,尾部為立板形白骨尾,全體共二十八段,每段約尺余,全體共三丈余,原龍處,有被爪挖之寬二丈長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該龍骨尚存有筋條,至皮肉已不可見矣。”

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那個巨大生物骨架究竟是啥,又一個未解之謎 - 天天要聞

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那個巨大生物骨架究竟是啥,又一個未解之謎 - 天天要聞

報紙上則透露出一條重要消息,龍爪在地面挖了一個近17米長,6米多寬的土坑,並且上面還附有龍骨架的照片,旁邊則圍滿了觀眾,據說這還造成了去往營口的火車票價格上漲飛速。

在報紙上,“蛟類涸斃”四個大字是非常顯目的,加粗加大了,“蛟”其實也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生物,一般是泛指發洪水的有鱗的廣義龍類,通過古籍對“蛟”的描述,事實上,“蛟”並不能與龍混為一談,模樣雖然像龍,但角很短,甚至沒有,並且蛟是有四隻腳。

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那個巨大生物骨架究竟是啥,又一個未解之謎 - 天天要聞

是龍也好是蛟也罷,關於“營口墜龍事件”口口相傳,然而因為戰亂的緣故,能夠證實營口巨大生物骨架究竟是什麼的骨架已經消失在了歷史潮河中,不過當年的目擊者還有人在,並且一位名叫孫正仁的老人自稱收藏有“龍骨”,並且捐獻了出來。

2004年,《走進科學》欄目組為尋找真相而拜訪了多位當年的目擊者,並且對孫正仁捐出來的“龍骨”做了詳細研究,但遺憾的是,這“龍骨”其實是距今一萬多年前的野馬化石。

而欄目組通過大家的描述等也給出了自己的結論,認為那架被拍攝下來的“龍骨”應該是擱淺的鬚鯨遺骸,而當時拼湊骨骼的工作人員很可能是把骨架的方向拼反了。

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那個巨大生物骨架究竟是啥,又一個未解之謎 - 天天要聞

當然,這難免打破了許多人美好的幻想,並且許多目擊者說得有鼻子有眼,他們所看到的巨大生物形象與鬚鯨並不相同。於是在一片質疑聲中,2005年,央視在《探索·發現》節目中特別推出了有關“營口墜龍事件”的記錄片,並且否定了鬚鯨的猜論,將其定為了未解的自然之謎。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周家橋“鐵軍講堂”開講!居民:歷史一下子鮮活起來了! - 天天要聞

周家橋“鐵軍講堂”開講!居民:歷史一下子鮮活起來了!

近日,上海解放紀念日之際,由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浙南分會與周家橋街道關工委聯合打造的“鐵軍講堂”第二講,以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為主題正式開講。當天下午兩點,周家橋三十七民眾夜校舊址紀念館內擠滿了前來聽講的群眾。上海新四軍研究會浙東浙南分會宣講團團長謝魯淮從抗戰相關歷史講起,為大家講述了一段段抗戰...
端午Citywalk | 從東吳到大明,從吳敬梓到陳獨秀:1800年,一條河與一座城 - 天天要聞

端午Citywalk | 從東吳到大明,從吳敬梓到陳獨秀:1800年,一條河與一座城

進香河題圖來源:Bigger南京微信公號今天穿行在南京的街道,穿過新街口熙熙攘攘的人群,沿着洪武北路一路向北,當兩側高大的水杉逐漸取代了高樓大廈,進香河路就到了。叫“進香河路”,是因為有進香河——不過,現在這條河已經改為地下流淌的暗河了,但絲毫沒有掩蓋這條有着將近1800年歷史的河流在南京城市史上的地位:一...
皇帝的龍椅上,兩個男人一起接受百官朝拜 - 天天要聞

皇帝的龍椅上,兩個男人一起接受百官朝拜

作者:殘門銹鎖公元316年,西晉滅亡。都姓司馬,所以在公元317年,東晉隨之出現。建立東晉的人,叫做司馬睿。那麼司馬睿和司馬懿,啥關係?司馬睿的爹是司馬覲,司馬覲的爹是司馬伷,司馬伷的叔叔是司馬昭,而司馬昭是西晉的開國皇帝。
清代王傑為什麼被乾隆皇帝由殿試的探花提升為狀元呢? - 天天要聞

清代王傑為什麼被乾隆皇帝由殿試的探花提升為狀元呢?

作者:趙心放清代陝西人王傑有兩個第一的頭銜:清朝開國陝西的第一名狀元和清一代陝西的第一名臣。他的名臣頭銜確實是本人實至名歸,而他的狀元頭銜呢?是乾隆皇帝從第三名探花提上來的。直白地說,是撿的漏,甚或是意外驚喜。本文專門聊聊王傑的故事。
🇨🇳宋慶齡:旗袍女士愛國的一生 - 天天要聞

🇨🇳宋慶齡:旗袍女士愛國的一生

您輕輕翻開泛黃的歷史扉頁,時光指針定格在1893年1月27日。上海弄堂里傳來的嬰兒啼哭聲中,誰都不曾想到,這個生於動蕩年代的女孩,將用畢生心血在中華大地書寫不朽傳奇。十五歲的渡輪載着青澀少女駛向大洋彼岸,密歇根湖畔的晨霧沾濕了她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