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一張72年前的欠條

2021年04月20日22:48:34 歷史 1613





平陽一張72年前的欠條 - 天天要聞


1949年初春,天氣非常的冷,人們在風雨如磐的日子裡煎熬着。儘管鄉民長年累月像牛一樣地勞作,面對苛捐雜稅,到頭來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這是當年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老百姓生活艱苦。中共地下黨組織也面臨極端困難的局面。戰士們鑽山溝,宿岩洞,有時吃一點番薯干,有時沒有乾糧充饑,只能硬撐着。


吳潭橋南山村民周定山一家世代務農,一家九口僅靠四畝多的田地來維持生計。為了籌辦兒子的婚事,一家老少勒緊腰帶過日子,背地裡用心積攢糧食。


周定山是一個開明的農民,他一向支持革命。當他得知山上的革命者經常忍飢挨餓,便去做通家人的思想,把全家省吃儉用的450公斤稻穀資助給游擊隊作軍糧,而不圖任何回報。三月初八,夜色蒼茫中,一隊游擊戰士悄悄摸進周家後院,在周定山父子的接應下,很快就將白花花的大米裝袋,紮緊,上肩,然後大步流星地向山道躍進。糧食的補給,使中共平陽縣黨組織和平西遊擊隊度過了黎明前的難關。


70多年過去了,當年由黨組織代表周開吾出具的收條,那一撇一捺力透紙背,鐫刻着曾經的崢嶸歲月。這一張條子,四代傳承,是周家人激勵善舉的傳家寶,至今仍珍藏在其曾孫周緒同家裡。儘管這張條子有些發黃、起皺了,但那個暖心的故事將歷久彌新。


在那個白色恐怖的年代,老百姓是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過日子的。“窩藏敵軍者殺”“私通敵軍者殺”“資助敵軍者殺”……國民黨當局到處張貼告示,並沒有動搖老區群眾支持革命的信念。當年私底下為革命者站崗放哨、騰房搭鋪、送糧送衣,還有撫養烈士子女的感人事迹,在鳳卧山區舉不勝舉。


平凡與偉大可以畫上等號,普通和崇高能夠融為一體,這是許許多多無名英雄,用自己的行動給出的結論。他們雖然都已長眠於這一片大山,但是鳳卧鄉民的口碑在,他們冒死支持革命的精彩一幕不會被雨打風吹去。他們是豐碑的基石,是大山上挺立着的一棵棵大樹,抑或迎接曙光的一座座山峰……



來源:平陽縣傳媒中心編輯:王秀華 版式:璆然責編:陳嫻 審核:吳日允監製:潘瑞波 鄭月麗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 天天要聞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明確奮鬥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鬥才是最有力的奮鬥”。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立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