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2021年04月07日22:52:54 歷史 1885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楊武鄉 橋憶軍民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1935年紅軍到達貴州時,一路上不斷遭到國民黨部隊襲擊,為了革命的勝利,毛澤東同志決定採取大迂迴的戰略方針,將紅軍部分隊伍向雲南方向轉移,吸引國民黨注意,以保證紅軍主力部隊西移的目的。

向雲南轉移的紅軍隊伍經過安順楊武鄉並在楊武鄉住了三天兩夜。

由於當時信息閉塞,加之國民黨的惡意抹黑,導致楊武鄉的百姓對紅軍形象產生誤解,決定一邊準備組織人員躲避,以免發生意外,一邊觀其動靜,視情況變化,決定是否進行反抗。

在民眾與紅軍短暫相處後,發現並非如國民黨所說的紅毛綠眼睛、見人就殺、共產共妻、搶人財物、抓兵拉夫等。事實恰恰相反,紅軍每到一地,紀律嚴明,買賣公平,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損壞東西照價賠償,用鐵的紀律贏得了家鄉人民的信任。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紅軍指揮部設在楊武大寨孫家大院

紅軍經過當時的楊武鄉猛邦村魚良壩大橋時,為防止敵人的追趕,將橋面上的一些石板拆掉,並在橋的對面修築了工事,準備利用這裡有利的地形,與敵人展開戰鬥。但由於種種原因放棄與敵交戰,修建的戰鬥工事,就沒有發揮其作用。

後來為了紀念紅軍,魚良壩橋就被老百姓們改名為“紅軍橋”。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紅軍橋

楊武鄉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發展得越來越好,一棟棟別墅掩映在樹林草叢中。山川、河流、農田相得益彰,匯成了一幅美麗的水墨畫卷。

發展鄉村旅遊既可以為村民帶來經濟收入,同時也推進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楊武鄉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園區內有石將軍小石林、響水岩、棒頭岩、紅軍橋、安柞古城牆、普里文化等人文景觀,園區森林覆蓋率達53.7%,生態環境良好。種植了許多了中草藥花草,現在正值春天是賞花的好季節!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安順裹卷是貴州省的有名小吃,但你知道嗎?它又被稱為楊武裹卷,實際上它起源於90年代的安順市楊武鄉,算得上是安順裹卷的鼻祖了。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楊武的野生楊梅,酸酸甜甜的,成熟時間大致在端午以後,現在市場上售賣的楊梅多是科技楊梅,想品嘗野楊梅的可以在端午以後前往楊武鄉採摘喲~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資料來源: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雪兒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家國共清明! - 天天要聞

家國共清明!

人間四月春,風起正清明。清明,是一個思念的日子,也是一個感恩的日子。思念逝去的親人,在祭祀先人、回憶往事中,追憶傳承家風;感念先烈的英雄壯舉,革命先輩以血肉之軀標註不朽功勛、用澎湃熱血捍衛家國尊嚴。梨花風起,家國共清明!讓我們在懷念中感恩,在緬懷中奮進,守護山河錦繡,不負過往不負時代!來源:解放軍報...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清明祭 倖存者僅剩28人 - 天天要聞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清明祭 倖存者僅剩28人

4月4日,2025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清明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代表等共同祭奠在88年前遇難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在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牆前,工作人員敬獻花籃,全體人員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鞠躬,死難者遺屬代表和學生代表等依次上前獻花,表達哀思。在儀...
UFC歷史上最可怕的5次KO排名 - 天天要聞

UFC歷史上最可怕的5次KO排名

自1993年成立以來,UFC已經見證了許多殘酷的擊倒。從豪爾赫·馬斯維達爾(Jorge Masvidal)在UFC歷史上最快的擊倒——在5秒內飛膝擊倒本·阿斯克倫(Ben Askren),到馬克斯·霍洛威(Max Holloway)在UFC 300中在鈴聲響起前擊倒賈斯汀·蓋奇(Justin Gaethje),八角籠內的場景總是令人驚嘆不已。當然,有些擊倒比
紅軍墓的守護人|老兵在紅軍墓前一筆一划描紅,“我也曾差點成了烈士” - 天天要聞

紅軍墓的守護人|老兵在紅軍墓前一筆一划描紅,“我也曾差點成了烈士”

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夢攝影記者 劉中燦清明節前夕,在青山環抱的紅軍墓前,一位頭髮斑白的退伍軍人正專註地為墓碑描紅,他手持毛筆,飽蘸紅色顏料,一筆一划,緩慢而有力地描摹着。這位退伍軍人名叫舒在則,今年72歲,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龍港鎮壢上村六組村民。20年來,他風雨無阻,義務守護着獅子山上的紅軍墓。4月4日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