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2021年04月07日22:52:54 歷史 1885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楊武鄉 橋憶軍民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1935年紅軍到達貴州時,一路上不斷遭到國民黨部隊襲擊,為了革命的勝利,毛澤東同志決定採取大迂迴的戰略方針,將紅軍部分隊伍向雲南方向轉移,吸引國民黨注意,以保證紅軍主力部隊西移的目的。

向雲南轉移的紅軍隊伍經過安順楊武鄉並在楊武鄉住了三天兩夜。

由於當時信息閉塞,加之國民黨的惡意抹黑,導致楊武鄉的百姓對紅軍形象產生誤解,決定一邊準備組織人員躲避,以免發生意外,一邊觀其動靜,視情況變化,決定是否進行反抗。

在民眾與紅軍短暫相處後,發現並非如國民黨所說的紅毛綠眼睛、見人就殺、共產共妻、搶人財物、抓兵拉夫等。事實恰恰相反,紅軍每到一地,紀律嚴明,買賣公平,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損壞東西照價賠償,用鐵的紀律贏得了家鄉人民的信任。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紅軍指揮部設在楊武大寨孫家大院

紅軍經過當時的楊武鄉猛邦村魚良壩大橋時,為防止敵人的追趕,將橋面上的一些石板拆掉,並在橋的對面修築了工事,準備利用這裡有利的地形,與敵人展開戰鬥。但由於種種原因放棄與敵交戰,修建的戰鬥工事,就沒有發揮其作用。

後來為了紀念紅軍,魚良壩橋就被老百姓們改名為“紅軍橋”。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紅軍橋

楊武鄉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發展得越來越好,一棟棟別墅掩映在樹林草叢中。山川、河流、農田相得益彰,匯成了一幅美麗的水墨畫卷。

發展鄉村旅遊既可以為村民帶來經濟收入,同時也推進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楊武鄉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園區內有石將軍小石林、響水岩、棒頭岩、紅軍橋、安柞古城牆、普里文化等人文景觀,園區森林覆蓋率達53.7%,生態環境良好。種植了許多了中草藥花草,現在正值春天是賞花的好季節!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安順裹卷是貴州省的有名小吃,但你知道嗎?它又被稱為楊武裹卷,實際上它起源於90年代的安順市楊武鄉,算得上是安順裹卷的鼻祖了。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楊武的野生楊梅,酸酸甜甜的,成熟時間大致在端午以後,現在市場上售賣的楊梅多是科技楊梅,想品嘗野楊梅的可以在端午以後前往楊武鄉採摘喲~

【紅色文化】楊武鄉,橋憶軍民 - 天天要聞

資料來源: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雪兒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要殺了楊虎城,而只是軟禁張學良? - 天天要聞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要殺了楊虎城,而只是軟禁張學良?

1936年冬天的西安,寒風吹得城牆垛口嗚嗚作響。誰也沒料到,張學良和楊虎城扣下蔣介石的那聲槍響,不僅撞開了抗日的大門,更把兩個人的命運拽進了截然不同的深淵。後來張學良被軟禁到頭髮花白,楊虎城卻帶着全家倒在血泊里——同樣是兵諫的發動者,蔣介石
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 - 天天要聞

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

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從國家能源局獲悉: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較6月底上升約2億千瓦,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5億千瓦。入夏以來,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地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其中,江蘇電網負荷首次突破1.5億千瓦,最高負荷較春季平均增長近400...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負着典故的男人是誰嗎? - 天天要聞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負着典故的男人是誰嗎?

1. 胯下之辱典故:韓信年輕時家貧,曾遭市井無賴當眾侮辱,被迫從其胯下爬過。韓信忍下了這奇恥大辱,後來發奮圖強,成就大業。2. 一飯千金典故:韓信落魄時,常在河邊釣魚充饑。一位在河邊漂洗絲綿的老婦人(漂母)見他可憐,連續幾十天分飯給他吃。
平頂山白龜湖水位持續下降,古墓群重見天日,兩處古代遺址“露真容” - 天天要聞

平頂山白龜湖水位持續下降,古墓群重見天日,兩處古代遺址“露真容”

今夏白龜湖水位持續下降,不僅讓一處清代墓葬群重見天日,更意外揭開了兩處古代遺址的神秘面紗。7月2日,平頂山市文廣旅局文物保護中心組織專業人員進行了全面調查:原有墓葬已於水庫修建初遷移,僅剩墓碑躺在地面。市文廣旅局文物保護中心已組織人員開始對現有墓碑進行轉移保護。7月2日,記者隨文物保護人員深入白龜湖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