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東北,日軍痛感三年式重機槍火力不足,於是提出研製更具威力的重機槍。1932年(皇紀2592年),九二式重機槍定型,進入日軍服役,成為二戰時期日軍的標準重機槍,由日本陸軍和偽軍使用。
九二式重機槍本質上屬於三年式重機槍的升級版,是在三年式重機槍的基礎上,將口徑從6.5 毫米改為7.7毫米,槍口加了可以取下的防火帽等,將握把從框式改為摺疊式,呈八字形,將扳機從扣動式改為對推的壓鐵式,這樣做是為了在寒冷天氣中戴上手套後便於操作。
九二式重機槍本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起落式閉鎖結構,利用空氣冷卻槍管,採用剛性金屬彈板供彈,可以用機械瞄具或光學瞄具瞄準射擊,槍架兼有平射和高射兩種方式。由於增大了口徑,包括槍口動能和槍口焰等也相應增加,出於對瞄準與射擊的考慮,設計時在槍口前方增加了一個防火帽,這個防火帽卸下後,該機槍與三式重機槍槍口並無不同。由於裝上防火帽後,與槍身上的散熱片以及全槍整體外觀構成一隻“鬥雞”模樣,加上其射擊時頻率不高,槍聲聽起來又“咯咯咯”的,所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形象地將其戲稱為“雞脖子”。因其特有的發射聲音, 盟國的士兵們則稱之為“啄木鳥”。
九二式重機槍總產量為45000挺,由日立、東京重機工業生產,1940年造價為2175 日元/挺。1挺九二式重機槍組成1個機槍分隊(1名士官、10名士兵、2匹馬),4個機槍分隊和1個彈藥分隊(1名士官、10名士兵、8匹馬)組成1個機槍小隊,3個機槍小隊組成1個機槍中隊,1個步兵大隊配屬1個機槍中隊,每個步兵小隊配備九二式重機槍1挺。
三年式和九二式重機槍供彈板細節
不論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還是在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軍隊都繳獲和接收了不少九二式重機槍。為適應當時國民黨軍隊通用的7.92毫米口徑的毛瑟98式槍彈,減少後勤保障的麻煩,曾把7.7毫米改成7.92毫米,並在槍管口部刻上“改七九”字樣, 以便於識別,防止用錯槍彈。在解放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以7.92毫米槍彈為主的作戰部隊大多數使用的是繳獲的“改七九”槍彈,同時也使用了繳獲的九二式重機槍。直到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主力部隊仍裝備着九二式重機槍。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