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的辮子是啥樣的?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其實比熒屏上還要丑

2021年02月16日23:42:02 歷史 1704

清宮戲在電視劇上熱播已經不知道多少年了,許多人也都習慣了清朝的服飾,看久了感覺還挺好看的。比如陳道明演的康熙,還有那一堆鶯鶯燕燕的清朝後宮女主角。甚至許多人還會學着裡面的台詞自稱“奴才”,叫一聲“渣”。那麼,清朝的服飾真的是這樣的嗎?清朝人的辮子是啥樣的?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其實比劇中還要丑?

清朝人的辮子是啥樣的?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其實比熒屏上還要丑 - 天天要聞


如果我們有“上帝視角”的話,那麼一定會發現先秦的中國人和漢朝的中國人有不小的區別;漢朝的中國人與晉到宋的中國人又有很大的區別;但是明朝以及明朝之前的中國人基本服飾是差不多的;而清朝以後的中國人的服飾則與之前的中國人完全不一樣;現代的中國人服飾更是不同於歷朝歷代。

而這個變化的根本就在於清朝的“剃髮易服”制度。我們現在看到的清宮劇裡面的清朝“髮型”其實是清朝後期的髮型,清朝前期誰要是敢替電視劇里那樣的“陰陽頭”出門,絕對會被直接拉去砍頭的。因為當時的“法定”髮型乃是“金錢鼠尾”,所謂“金錢鼠尾”,就是頭頂留下的髮辮面積不能超過一枚銅錢。

清朝人的辮子是啥樣的?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其實比熒屏上還要丑 - 天天要聞


這並不是中原漢族的習俗,而是清朝皇族強加給漢族的習俗。因為草原民族大多數時候都在放牧、打獵,所以他們並不喜歡蓄髮;但是滿族人當時信仰的薩滿教又認為人的頭髮里保存着人的靈魂。所以他們就選了個這種的辦法,留一條“金錢鼠尾”來裝自己的“靈魂”,那他們為什麼要漢族人也保持這樣的髮型呢?

這就要涉及到清朝的“文化自信”了。當時清朝剛剛吸收了明朝的軍事、科技、技術,才從蒙昧當中走了出來,當然沒有中原王朝那麼燦爛的文化了。但是當時有許多中原人投靠了八旗集團,他們為清朝統治者總結了一下以前游牧民族不能統治中原的根本——文化上被中原同化。

清朝人的辮子是啥樣的?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其實比熒屏上還要丑 - 天天要聞


為了避免自己被同化,清朝一方面對內製定了許多保存滿族文化的策略:比如滿文說得好的人破例提拔,騎馬射箭比較厲害的也破例提拔;另一方面則制定了許多對外打擊中原文化的策略。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剃髮易服制度。中國,在古代被稱為華夏,而華夏的意思是什麼呢?《左傳》解釋的很清楚: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所以清朝就着手從瓦解中原的禮儀和服章下手來打擊中原文化。在禮儀方面,清朝採取了游牧民族的禮儀風俗,下令臣子見皇帝必須要磕頭——之前除了比較正式的場合併沒有這個要求,同時還有一系列其他的接近游牧民族的風俗禮儀。而效果也不錯,現在很多清朝的禮儀被繼承了下來。

清朝人的辮子是啥樣的?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其實比熒屏上還要丑 - 天天要聞


在服章方面清朝則要求漢族人剃髮易服。從此漢族人不能再穿衣冠飄飄的漢服,而要穿有清朝文化特色的衣服。清朝的皇帝也不穿中原王朝皇帝的衣冠,他們帶着草原上的帽子,穿着草原上的衣服,並且帶領全國人都穿這樣的服飾,以此來凸顯清朝的文化優越性和審美優越性。

這當然引起了當時中原地區的許多人的反對,但是清朝法律嚴苛,對待抗令不尊者,直接依法查辦就可以了。有的則會和謀反的案子聯繫起來,然後誅九族。經過一番得力的整治,基本上後來大家都穿上了清朝特色的衣服,留下了清朝特色的辮子。不過,這些辮子並沒有清朝所宣揚的那麼美好。

清朝人的辮子是啥樣的?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其實比熒屏上還要丑 - 天天要聞


首先它暴露了腦袋上的許多頭皮,夏天文字都可以咬腦袋了。不過這對於達官貴人也不是啥問題,反正有奴婢照看他們的生活。另外就是衛生問題了。這些辮子雖然小,但是卻很長,而且編的很緊。這樣的髮型非常的不好洗頭髮,而普通老百姓也沒有時間叫上幾個人幫忙洗這麼複雜的髮型,因此清朝人的辮子非常臟。

後來大約也是清朝皇帝自己也覺得“金錢鼠尾”實在是太丑了點兒,所以“金錢鼠尾”漸漸變成了“陰陽頭”,腦袋上的頭髮面積多了起來,腦袋後面拖的辮子也變得粗壯起來。但是這樣的髮型在外國人看起來仍然是很醜的,日本人甚至羞辱當時的清朝人說:“你們不是“衣冠之國”嗎?你們的衣冠呢?羞得清朝官員無地自容。

清朝人的辮子是啥樣的?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其實比熒屏上還要丑 - 天天要聞


所以辛亥革命後,革命軍第一件事情就是上街給大家“剪辮子”。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民國將領之川軍夏首勛 - 天天要聞

民國將領之川軍夏首勛

民國時期,四川軍閥混戰,劉湘和劉文輝這對叔侄爆發了“二劉之戰”,這場戰爭也是民國四川境內最大的內戰,最終劉湘取得勝利,坐上“四川王”寶座。
吐蕃攻陷長安與代宗出逃始末 - 天天要聞

吐蕃攻陷長安與代宗出逃始末

安史之亂(755—763年)後,唐朝國力大損,西北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大舉東侵,最終於763年攻陷長安,迫使唐代宗李豫倉皇出逃。這一事件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轉折,也暴露了唐廷內政與軍事的深層危機。
回紇與安史之亂:雪中送炭背後的趁火打劫 - 天天要聞

回紇與安史之亂:雪中送炭背後的趁火打劫

在安史之亂這場決定唐朝命運的內戰中,回紇(後稱回鶻)的介入如同一把雙刃劍——其精銳騎兵為唐廷提供了關鍵戰力,但每一次“救援”背後都暗含高昂代價。 從洛陽城的劫掠到“絹馬貿易”的壓榨,回紇的參與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虛弱,也埋下了中晚唐財政崩潰的
跨越時空 AI讓81歲老人和她19歲的哥哥“重逢”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 AI讓81歲老人和她19歲的哥哥“重逢”

在安徽蕪湖市南陵縣有個家發鎮,是以志願軍特等功臣李家發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發在朝鮮戰場上英勇犧牲時,年僅19歲。如今,70多年過去了,李家發最小的妹妹李家英,希望再走進李家發烈士曾經所在的部隊,在哥哥的營房裡,與記憶中那個保家衛國的身影,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前段時間,總台記者陪同老人完成了...
四川雅安漢闕百年歷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 天天要聞

四川雅安漢闕百年歷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上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下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1914年謝閣蘭拍攝的高頤闕照片部分截圖高君頌碑 1914年網絡圖 碑拓印目前國內歷史上對雅安漢闕拍攝(研究)較為出名的人物,一位是1914年第二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