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秋分補益,冬季少得病

2021年09月25日21:37:17 養生 1552

9月23日正值秋分,早晚溫差大,雨水變多,人體的陽氣也由夏季的向外宣發轉變為向內收斂,很容易被外邪侵襲。此時該如何調理身體,為迎接冬季打下好基礎呢?

「中醫養生」秋分補益,冬季少得病 - 天天要聞

秋冬養陰,宜平補平調

中醫養生強調“秋冬養陰”的原則,而秋分時節的養生尤其注重一個“平”字,平衡身體陰陽變化,平補平調,平出健康。具體大家可以遵循以下的做法:

01

平調陰陽,身體放鬆

秋分時晝夜平分,養生也應遵循陰陽平衡的規律,做到陰氣內守。健康合理的睡眠是保證人體陰陽平衡的第一要法。此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

秋高氣爽之際也正是鍛煉的好時機,但要注意,此時人體陽氣為收斂、閉藏狀態,運動養生要順應這個狀態,切忌運動量過大、出汗過多。比較適宜的運動有太極拳、散步、爬山等。

02

適當給身體減壓

不妨試試“肌肉鬆緊法”:閉上眼睛,用意念從頭頂開始放鬆;牙齒用力咬合後放鬆,同時,拳頭握緊後再放鬆,依次類推到全身各部位。身體達到放鬆的狀態,才能更好地平衡人體陰陽。

03

秋令食物,平補氣津

秋分後,飲食上注意補氣生津。首先要多喝水、常喝水;其次要適量多吃養陰生津的食物。

04

滋陰潤燥,清肺安神

這個季節,要注意滋陰潤燥、清肺安神。如果是體質比較虛的人,更容易給一些疾病可乘之機,所以此時可在醫生指導下,吃些阿膠等性質較平和的食物。

傳統醫學認為,秋天適當服用阿膠可平衡陰陽,調和氣血,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於驅病祛邪。阿膠按品質分為“福、祿、財、壽、喜”幾類,其中“福”字阿膠(永盛合阿膠)品質較佳。

燥邪旺盛,潤肺養腎

秋季天乾物燥,人體最易感受“燥邪”,傷及肺陰,出現口鼻乾燥、乾咳等情況,所以歷來提倡滋養肺陰。其實,傳統醫學講究整體觀,五臟六腑中肺與腎密切相關。燥邪盛時,潤肺的同時不能忘了養腎。

秋季容易產生秋燥而傷及陰液,如果本來就是腎陰虛體質,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出現夜間口乾、手足心熱、盜汗等,這時可多吃一些能潤躁養陰、滋補肺腎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品。

「中醫養生」秋分補益,冬季少得病 - 天天要聞

怎麼判斷屬於腎陰虛還是腎陽虛,大家可通過一些表現看一下。腎虛者大多都有腰背酸痛、四肢乏力的表現,而且舌質偏紅,手心腳心容易發熱,兩顴午後會發紅、陣陣潮熱,有這些癥狀的人可遵醫囑服用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始出於宋代醫學家錢乙的《小兒葯證直訣》,比較適合腎陰虛的人。腎陽虛的人舌質偏淡、怕冷,臉色發白、手腳偏沉、容易乏力、小便清長、夜尿多、四肢冰冷、寒濕氣重,有些腎陽不足的男性還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早泄等問題。

對症調養,補足腎氣

從古至今,補腎一直被很多人當作頗有成效的養生之道。特別對男性來說,無論腰酸乏力、肢體麻木還是性功能減退,可能都與腎有關。除了上邊講到的腎陰虛、腎陽虛以外,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是腎氣虛

中醫認為:

腎氣虛者主要表現為面色晦暗、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舌淡、尺脈虛弱,並有腰膝酸軟、性功能減退等癥狀。腎氣不足,膀胱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因此腎氣虛者通常小便較多。腎氣虛常見於老年人、部分性功能障礙的男性和部分更年期女性。想要補足腎氣,大家日常可以吃些板栗,它有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作用。

門診中經常有男性來就診,說自己經常腰痛,還有關節活動屈伸不利、疼痛、腫脹等表現,這也可能是腎氣虛的表現,可以使用壯腰健腎丸。如果服藥兩周或服藥期間癥狀沒有改善,或癥狀加重,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中醫認為:

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意思是說,頭髮的營養來源於血,毛髮的生長榮枯多與腎精、氣血盛衰有關,如果頭髮變白或脫落,多半是因為肝血不足,腎氣虛弱。所以腎氣虛者頭髮往往沒有光澤,臉色也不太好。因此,中醫的治療方法是補肝血、補腎氣。如果覺得湯藥服用起來不方便,難以堅持,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含有何首烏、當歸 、補骨脂、枸杞、沙苑子等的中成藥,如益腎烏髮口服液。

養好脾胃,緩解悲秋

一到秋季,不少人就會情緒低落,鬱鬱寡歡。這不僅是情緒問題,其實一些身體問題也會讓人不開心,比如肝鬱、心火和氣血虛。

愛發脾氣、鬱鬱寡歡,經常出現這樣癥狀的人,有可能是肝臟出了問題。肝主疏泄,當人的肝氣不暢時就容易發脾氣、心情不佳。肝氣鬱結還會使人感覺胸部悶脹、咽喉部發緊,總想長舒一口氣,女性還會出現乳房脹痛、小腹脹、月經不調。肝鬱還會影響人消化功能,從中醫上說,肝臟屬木,脾臟屬土,木克土肝鬱氣滯,攻克脾土,使脾臟受傷害,脾臟管消化,就會出現沒有胃口、不想吃飯,口淡乏味。

出現肝鬱時,不妨做做“捶胸頓足”。先將兩手握拳,握拳時無名指和中指中間摳的穴位就是勞宮穴,這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小指和無名指摳的是少府穴,這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握拳伸屈這兩個穴位會得到刺激,能幫助降心火

捶胸則是指捶男性兩乳頭中間的穴位——膻中穴,這個穴位也被稱為出氣穴。握拳捶捶出氣穴,會使人感覺很舒暢。所謂頓足,是指用腳踩鵝卵石,可刺激腳底的湧泉穴,再配合按按太沖穴,能讓肝氣不上沖。

「中醫養生」秋分補益,冬季少得病 - 天天要聞

如果說肝鬱是“鬱鬱寡歡”,心火就是“煩躁不安”。心火旺的人,總覺得心神不寧,煩躁不安。中醫講心在五行中屬火,與之相對應的是屬水的腎臟。當心腎相交時,水火互濟,互相幫助,火能讓水不寒,水能讓火不亢;當心腎不交時,則導致腎寒而心火生,心火亢盛,就會出現心煩、失眠、情緒不佳、舌尖變紅、脈象細數等癥狀。降心火,推薦睡前泡腳,可同時摳摳湧泉穴,有助心腎相交,幫助睡眠。▲

內容來源:生命時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整理: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社通訊員:龔欣雨 秦沙沙 孫磊 王晶晶

「中醫養生」秋分補益,冬季少得病 - 天天要聞

養生分類資訊推薦

血壓高了怎麼辦?這些食物堅持吃一口,或遠離高血壓併發症 - 天天要聞

血壓高了怎麼辦?這些食物堅持吃一口,或遠離高血壓併發症

其實高血壓本身並不可怕,只要注意飲食,適當的用藥物來平穩即可得到穩定,效果若是不注意平穩的話,很容易就會誘發到多種併發症,而高血壓引起的併發症則是最可怕的,比如血栓,心梗,腦梗都是由於高血壓所誘發而起的,很容易影響到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