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穴功用】
風池,在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為足少陽膽經腧穴,又為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陽維、陽蹺之交會穴。按"風從上受"之理,本穴又位居腦後,乃是風邪彙集,入腦的要衝,故名"風池"。本穴具有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祛風解表、疏風清熱、醒腦開竅、明目益聰之功。用於治療傷風感冒、熱病汗不出、偏正頭風、頭昏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視不明、鼻塞鼻衄、耳聾耳鳴、頸項疼痛、不得回顧、落枕、風疹塊(蕁麻疹)、中風不語、失眠、癲症。
湧泉,又名地衢、地沖、厥心。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為足少陰腎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出,為井木穴。腎為水臟,穴如泉水湧出,故名湧泉。本穴又是回陽九針穴之一,它具有通關開竅、蘇厥回逆、鎮靜安神、清熱降火、平肝息風之功。用於治療屍厥、喑不能言、善恐易驚(如人將捕之)、中風、小兒驚風、癇證、臟躁、頭眩眼黑、巔頂疼痛、咽腫、喉痹、鼻衄、身熱、胸痛、心中結熱、胸脅支滿、咳嗽喘悶、身面發黃、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口渴引飲、水腫、大便難、腰痛、足心熱、五趾盡痛、足不踐地、疝氣、陽痿、風疹、高血壓。
【伍用功能】
風池又名熱府,為足少陽膽經腧穴,亦是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陽維、陽蹺之交會穴。有祛風明目、平肝潛陽、調和氣血、通絡止痛之功;
湧泉為足少陰腎經腧穴、井穴、根穴、回陽九針穴之一,有補腎陰、潛肝陽、清熱降火、鎮靜安神之效。
二穴伍用,一上一下,一清一補,平肝降壓,鎮靜安神,通絡止痛益彰。
【主治】
1.高血壓病。
2.頭痛,證屬腎水不足、肝陽上擾者。
【操作法】
風池:正坐或俯伏,於項後枕骨下兩側凹陷處,當斜方肌上部與胸鎖乳突肌上端之間取穴。針尖微下,向鼻尖刺0.5~1寸。
湧泉:仰卧,五趾跖屈,於足跖心前部正中凹陷處取穴,約當足底(足趾除外)的前、中1/3的交點,當第2、3跖趾關節稍後處。直刺0.3~0.6寸,灸5~10分鐘。
【經驗】
風池—湧泉伍用,原為治療高血壓病,證屬肝腎陰虧,虛火上炎,血壓增高者而設。北京名醫於書庄先生於1989年治療頭痛(周期性頭痛),證屬肝腎陰虛、肝陽上擾者頗有良效。上兩穴施以捻轉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分鐘。每次針治,令患者必有明顯針感為佳。治療2次,頭痛明顯減輕,又針2次,痛止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