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巴菲特碩士畢業後,進入了導師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工作。
他每天跟隨導師出入於華爾街,認識了不少金融公司高管。
幾年後,格雷厄姆的公司因經營不善解散。
當時,有不少證券公司給巴菲特拋來橄欖枝。
出人意料的是,失業的他當場婉拒,直接從華爾街返回了家鄉小鎮奧馬哈。
此後數十年,他再未離開小鎮生活。
每天絕大多數時間,他都是獨自待在書房中閱讀財報和書籍。
就這樣,他得以靜靜地思考,一旦發現投資商機,只需連線紐約遠程操控即可。
靠着精準投資,他最終一步步獲得了“股神”的稱號。
後來巴菲特解釋說:
投資賺錢的最佳門路,是獨自待在房間里,靜靜地想。要是這樣不行,別的辦法也都沒用。
人若是總置身於人群之中,思想、行為就只能隨波逐流。
再好的賺錢機會,也會從你的身邊悄然流失。
不懂得獨處的人,很難賺到大錢。
1
獨處,深耕蓄力
米撲科技CEO楊剛曾在博客中寫道:
對賺錢來說,社交不是一種剛需,孤獨才是。
在這個實力至上的時代,只有平庸的人才喜歡往人群里鑽。
而真正會賺錢的人,都會選擇關上門深耕自己。
曾看過插畫師鹵貓的成長經歷。
22歲大學畢業後,鹵貓進入一家遊戲製作公司,做3D動畫培訓。
在那裡,他從事最底層的插畫工作,薪水很低。
很多同事上班時就混日子,下班後則聚在一塊,邊喝酒邊抱怨掙不到錢。
鹵貓卻不為所動,他沒有摻和進同事們的閑談,而是將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繪畫上。
白天,他一個人在工位一坐就是一天。
晚上下班,回到家,他就把自己關進房間,研究各類插畫技法。
等到了周末,他獨自背着畫板,去附近山上寫生。
那段日子,他全心撲在繪畫上,日復一日打磨繪畫技巧。
等到互聯網普及後,他便嘗試把自己的作品發到社交網站上,一年,兩年,三年……
突然有一天,他的插畫火了,粉絲量成千上萬的增加。
各種廣告接踵而來,甚至香奈兒等國際知名品牌也邀他作畫。
就這樣,短短几年,他便掙得盆滿缽滿。
《增廣賢文》里講,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
所有的人前顯貴,背後都是一個人閉關苦修的結果。
在這個世界上,誰能忍受磨礪的孤獨,誰就能走得更遠。
當你耐得住寂寞,把能力與本事提升到極致,財富便會不請自來。

2
獨處,深度思考
《比爾·蓋茨傳》中有一段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比爾·蓋茨每年都會強制自己長時間獨處兩次。
他稱之為“思考周”。
每到那時,他會獨自居住在森林的小木屋中,思考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
諸如研發IE瀏覽器、平板電腦的想法,都源自他的“思考周”。
正是他強制自己獨處、思考的習慣,才讓微軟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想起心理學家Kosh給獨處下的定義:
“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與別人沒有直接來往時,開放、自在、覺悟的狀態。”
獨處讓人安靜下來,清空嘈雜,從而很好地激發大腦本身的創造力。
博主@英語雪梨老師,曾在一線城市的教育公司當英語教師。
可因為公司經營不善,她和一批同事都在裁員的名單上。
在散夥飯局上,很多人都選擇返回家鄉考編。
而雪梨飯局一散,就把自己關在出租屋中,整整一周不曾出門。
她大量瀏覽英語教培發展資料,和一些時下的熱門產業。
經過她數天的分析,她認為英語教育結合網絡直播,具有不錯的發展前景。
於是,她決定在直播平台線上教課。
同事們知道後,都覺得她瘋了,紛紛勸她:直播不是正經路子,而且極其不穩定。
雪梨卻不為所動,開始每天研究眾多大V的直播方式。
隨後,她再結合自身特點,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直播教學風格。
由於她外表親和,加上過硬的專業知識,她在直播平台漲粉很快。
如今她已成為擁有900多萬粉絲的教育博主,早已實現了財富自由。
而她曾經的同事們,很多都還在小縣城辛辛苦苦地打工。
兩者的巨大差距,正源於雙方的思考深度不一致。
生活中大多數人,總把自己置身於群居環境中,人云亦云地跟風做決定。
結果因為選擇了錯誤方向,陷入了貧窮的循環中。
卻不知,人只有在無干擾狀態下,才能夠進行深度思考,得到更準確的判斷。
《孤獨六講》中說,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
一個懂得獨處的人,一定是善於深度思考的。
獨處中,藏着叩問內心的鑰匙,亦存有通往財富的密碼。

3
獨處,節約能量
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曾提出“自我損耗”理論。
指的是說,人每做一件事、每跟別人打一次交道,就會損耗一點心理能量。
生活中,不管是跟人閑聊,還是聚餐約飯,你的能量都會有所損耗。
如果心力被牽扯過多,久而久之,我們就無法專註於更有價值的事。
暢銷書作家吳軍,在書中寫過一位女孩小A。
剛工作的時候,她對社會充滿着新奇。
起初她只是在公司打打雜,沒有什麼重要的任務,平時一有空她就找人聊天。
不足半年,她就跟公司的同事混熟了大半。
今天這個誰誰誰約她聚餐,明天那個某某某又叫她逛街。
明明沒什麼工作,每天卻要應酬到大半夜才能回家。
一年後,她被調到宣傳部門撰寫材料,繁重的人情來往,瞬時壓得她喘不過氣。
材料還沒想好撰寫思路,就被人叫去吃飯;宣傳稿才寫個開頭,又有人邀她閑聊八卦。
每天看似忙得筋疲力盡,工作卻只做了一點。
小A因此三天兩頭遭上司批評,考核也次次墊底。
無奈之下,她把自己的煩惱告訴了上司。
上司只說了一句話:把精力花在該花的地方上。
女孩這才明白,是過多的社交耗費了自己的精力。
於是她開始婉拒一切邀約,下班後就一個人在家好好休息。
第二天,她就能以旺盛的精力應對各類工作。
慢慢的,她開始利用閑暇時間提升自己,沒過多久,她的文章就越寫越好。
最後憑藉老練的文字,她被調任北京總部從事宣發工作,薪水翻了三倍。
曾聽過一段話:“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獨處的時候。不用周旋於別人的情緒,也不必刻意判斷他人的心思。”
生活中,很多人不停地與人打交道,往往弄得自己心力交瘁。
只有學會獨處,人才能放空自己,讓自己能量滿滿。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可以讓人找回內在的力量。
獨處是精神的減負,也是一個人向內汲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懂得割斷沒必要的社交,你才能將更多的能量用於賺錢上,把日子越過越好。
▽
著名商業顧問潤宇寫過一段話:
真正會賺錢的人,每天都會給自己留一段時間用來獨處。
不管是在辦公室、書房,甚至是車裡,只要能一個人待着就可以。
因為比起繁華熱鬧,我們更需要用獨處來清空內心的煩累,梳理無序的生活。要知道,財富只會流向認知更高,精力更旺的人。
只有學會屏蔽外界的聲音,把注意力往回收,你才能把所有的心力都用在賺錢上。
點個贊吧,在獨處中不斷修鍊,變富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