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有競爭的地方,就有差距。
都是打工人,但他們的工資未必一樣。你是大城市的白領,月入八九千。他是小城市的打工人,月薪不過三四千。
都是普通人,但他們的生活質量未必一樣。你抓住機會賺到錢,自然安安穩穩,衣食無憂。他啥機會都沒有抓住,自然手停口停,心驚膽戰一輩子。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芒萬丈,有人一身銹。不同的人,過着不同的生活,經歷着不一樣的人生。
最讓人心酸的,莫過於那些窮酸、忙碌、憂愁了一輩子的人。難道說,他們的不幸,都是天註定的嗎?並非如此,都是自己造成的。
一個人,窮酸、忙碌、憂愁了一輩子,跟這3點有關。

第一點:在恰當的時機,選擇失誤,會窮酸一生。
人生的每一個關卡,都跟如何選擇有關。選擇合適的方向,餘生無憂。選擇錯誤的方向,後半生會貧窮不堪。
圈中有兩個朋友,一個2012年本科畢業,工作2後,就到處借錢買了三套房子。一個2012年本科畢業後,考研2次,才讀了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已經2016年了。
這兩人的命運,截然不同。前者2014年貸款買了三套房子,短短4年的時間,身家上千萬。後者,工作兩年後,也就是2018年,已經買不起房了,存款幾萬元。
後者經常向我抱怨,就是因為選擇失誤,讓他特別後悔,如今依舊只能在職場996,連老婆都找不到,毫無翻身的可能。
難道前者成功的經歷,在今時今日不可複製嗎?很遺憾地說,不可複製,因為房產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抓住機會的,能吃肉喝湯。反之,只能吃西北風。
也許,我們會覺得現實很殘酷,憑什麼高學歷的後者比不上前者?這是商業化的年代,抱怨沒有用,打工賺不到百萬千萬,該窮的依舊要窮,跟什麼學歷毫無關係。

第二點:從眾心理嚴重,缺乏認知,會忙碌一生。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從眾心理。顧名思義,就是跟隨群體,缺乏主見的意思。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隨大流”。
舉個例子。一大堆人都在某個小領域內卷,這個小領域還能賺到錢嗎?早就賺不到錢了。人越積越多,只會被人割韭菜,而不會有任何的出路。
比如說,幾百上千人爭一個崗位,這真的是明智之選嗎?並非明智之選。1000人爭一個崗位,註定有999人要被淘汰,投入的成本太高,收益幾乎為零。
要想擺脫從眾心理,或者降低內卷對於自己的影響,那我們就需要有明確、清晰的認知。越是人多的領域,越不要去擠,別人看不見的領域,才是賺錢之地。
內卷,沒有任何的意義。以前工資5000元,需要你一天干8個小時。如今工資5000元,需要你一天干12個小時。內卷到最後,你還是沒有任何的收穫。
未來,註定是內卷與機會並存的年代。是心甘情願內卷一輩子,還是中途彎道超車,全看個人的眼光和認知。他人,也愛莫能助。

第三點:攀比心理嚴重,總是抱怨,會憂愁一生。
網絡上刷到一個炫富的視頻,看到別人身家千萬甚至上億,大部分人都會產生“羨慕嫉妒恨”的心理,慢慢地,就會進行攀比。
妻子在網絡上看到,別人家的老公年入百萬,再對比年入十萬的丈夫,就會抱怨自己的丈夫比不過別人的老公,鬧出婚姻矛盾。
丈夫在網絡上看到,短視頻、直播的小姐姐們溫柔賢惠,特別漂亮,再對比家中的黃臉婆,就會抱怨自己的妻子比不過別人的老婆,也會鬧出婚姻矛盾。
不僅夫妻之間會攀比,就連父母和孩子,也會攀比。父母會攀比別人家的孩子,孩子會攀比別人家的父母。如此,家庭的矛盾不就無法緩和了嗎?
攀比,是現代人活得憂愁的關鍵。沒有明確的定位,認不清楚自己,盲目跟別人攀比,豈不是會有心理上的失落感?
別人有別人的生活,我們有我們的人生,視頻上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實的。活在當下,知足常樂,專註自身,才是平安喜樂的真相。

寫到最後
窮酸,不是因為現實太殘酷,而是因為沒有抓住機會。
忙碌,不是因為忙碌無法避免,而是因為從眾心理嚴重,被內卷牽着鼻子走。
憂愁,也不是因為沒得吃,沒得穿,而是因為攀比太多,心理不平衡。
凡事,儘力而為。打拚,靈活變通。生活,不再攀比。我想,一切都會往上坡路的方向發展。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