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禮”更是涉及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際交往中,有社交性的禮節;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有人情客往的禮節;甚至在飯桌上也都有一套“禮”需要遵守。
我國有句俗語叫做“無規矩不成方圓”說的便是一個“禮”字,先人們為後輩制定了一套涵蓋了生活各方面的“禮節”,這就是他們所見的規矩,人只要遵守規矩才真的做到“知禮儀”。
一般懂禮的人在社會上是非常吃香的,這些人懂得在不同的場合應用不同的禮儀,因此受到歡迎。在社交場合中的禮也是比較重要的一種,它涉及了社交中表達方式和姿勢等規矩。
中國坐姿禮儀
兩個人初次見面的時候,一般會通過對方的身體姿勢來對他的品行進行輔助判斷。這就是老一輩所說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這樣的話才會給人一種“有禮貌”的感覺。
而一個良好的姿勢能讓人一瞬間產生好感,甚至提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為我們在社交中,有理由相信一個連姿勢都很自律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上也絕不會馬虎。
這種觀念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都是一樣通用的,在古代社會中對姿勢的要求更為嚴格。單從一個坐姿就能看出其中的大學問。
其實現代推崇的標準社交坐姿在古代是基本用不上的,因為每個時代環境都不同。我們從一些影視劇中也能看到,在秦漢時期人們的坐姿基本是盤腿而坐。
在當今社會中,朝鮮、韓國和日本也都還在沿用這種坐姿。這種坐姿就是雙腿併攏放在席上形成跪姿,然後臀部放在雙腿上。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這樣的人物形象。
這種生活方式其實都是從部落時期流傳下來的,那時候沒有桌椅和板凳,所以只能席地而坐。後來這種坐姿延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幾乎貫穿了整個古代。
這樣的坐姿使用頻率最高的便是社交場合之中,而且雙方的身份是需要平等的才行。如果有一方是長輩或者等級比自己高的話,那就必須要用“危坐”這種姿勢以示尊敬。
有個成語叫做“正襟危坐”指得就是這個坐姿,這個姿勢依舊是雙膝跪式,但是臀部不能放在腿上,而是要抬起,腰板也要挺直,這個時間長了是相當累的。
還有一種坐姿叫做“跌坐”,是盤起雙腿、臀部着席而坐,類似於和尚打坐的那種姿勢。我們現代的坐姿被稱為胡坐,因為椅子是在魏晉時期由少數民族傳入中原以此得名。
這裡介紹的這幾種都是中國社交禮儀中非常得體的坐姿,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遵守規矩而為,所以也由此誕生了人們認為很不雅的坐姿,古代人稱之為“箕踞”。
失禮之姿
第一次看到“箕踞”這個詞語的時候,很多人並不理解這是什麼意思。“箕”就是我們常見的一種農用工具,俗稱簸箕。那麼“踞”就是“蹲坐”的意思。
兩個字連起來就是“像個簸箕一樣蹲坐着”,其實這個坐姿中國人還是很熟悉的。我們平常在家裡的時候,都喜歡坐在沙發上,然後兩腳張開、兩膝微曲的坐着刷手機追劇。
這個姿勢可以說是相當休閑和放鬆的,但是在古代這個坐姿卻是相當不雅觀。特別是《周禮》的教誨之下,人們更是將“禮”奉為人生的必修課,所以社交場合中見到最多的坐姿更是重中之重。
而且一個有禮的坐姿不僅能給自己留下知書達理的好印象,也是對別人的尊重。因此在會面的過程中,雙方都是非常注重這些禮節的。
酈食其是秦末漢初非常有名的說客,因為口才好而深得劉邦的器重。一次劉邦召見他,酈食其也很高興地就去覲見了。可沒想到一進門就看見劉邦“箕踞”而坐。
雖然劉邦是自己大老闆,但是作為一個讀書人,酈食其是以“禮”當先的。他覺得劉邦這個姿勢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於是他也沒給劉邦行拜禮,而是只作了個揖。
還當面批判劉邦:“你是個要滅掉無道秦國之人,不應該用這樣的禮儀來見長者”。劉邦聽了之後覺得很慚愧,立馬站了起來整理好衣服,然後將他請上座。
一次孟子的妻子在勞作完之後回到房間,見四下無人於是便“箕踞”坐下。誰料到孟子一下子推門進來,看到妻子這個坐姿後大發雷霆說:“你怎麼能這麼不雅,我要跟你離婚”。
後來孟子的老母親出來替自己兒媳婦說話,她說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想用什麼坐姿是個人行為,又不是在公共場合,再說孟子也沒有詢問就推門進去,自己的禮又在何方呢?
一番話說得孟子羞愧難當,不過也從中可以感受得到,人們對“箕踞”真的是非常厭惡。孟子作為“禮”的宣揚者,他更是希望身邊人能無時無刻的身躬力行,不過嚴重到要離婚也是有點上綱上線了。
那麼為何古人對“箕踞”這種坐姿會如此反感呢?其實這跟古代的衣着有很大的關係。
古代着裝
我們現代人習慣將服裝稱之為“衣裳”,其實這個叫法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古代人的衣着分為“衣”和“裳”兩部分,上身穿的為“衣”、下身穿的為“裳”。
這個“裳”指的就是裙子,古代的裙子跟現代的差別不大,下身都是開口的。但是穿裙子容易走光,現代人有防走光的褲子可以遮住隱私部位,但是古代人就沒這種好東西了。
所以古代的“裳”其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再加上古代人不穿內褲,所以只能從姿態和禮儀當中去避免走光。由此可見“箕踞”這種坐姿是非常不雅觀的,所以才被古代人所討厭。
少了一塊“遮羞布”就讓“箕踞”這種很舒適的坐姿成為了人人喊打的“老鼠”。這樣也證明不同的禮教文化下,人們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
雖然現代人穿起了褲子,不用再擔心會走光,但是走光的事情其實每天都在上演,只是人們已經能用理解的眼光去看待了。
不過在很多老一輩人的觀念中,“箕踞”還是一種不雅的行為,特別是對於女生來說,這也許是受到古代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