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一旦戴上就摘不下來了?這是真是假?看完這篇文章或許有答案

“孩子眯着眼看黑板半年了,可我就是怕他戴上眼鏡後度數越漲越快……”在湘鄉愛爾眼科醫院視光科候診區,張女士攥着9歲兒子的驗光單眉頭緊鎖。

診室里,湘鄉愛爾眼科醫院小兒與視光科王慧芳主任輕嘆:“這是本月第23位因‘眼鏡恐懼症’延誤矯正的孩子。”

被誤解的眼鏡:是枷鎖還是救生圈?

診室外宣傳屏正播放着科普動畫:近視加深的主因是眼軸增長,而非眼鏡本身。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患者中,超三成未及時佩戴合適眼鏡,導致視疲勞加劇、度數加速增長。

“眼鏡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給眼睛‘減負’的腳手架。”湘鄉愛爾眼科醫院小兒與視光科王慧芳主任指着診室內的眼軸監測儀解釋,通過定期跟蹤眼軸變化,能科學判斷近視進展,“就像發燒需要退熱葯,視力模糊時拒絕光學矯正,反而會讓眼睛長期處於‘過勞’狀態”。

因此,作為家長,無需恐懼孩子佩戴眼鏡後摘不下,需要正確面對眼鏡帶來的近視防控的效果。

(▲湘鄉愛爾眼科醫院小兒與視光科王慧芳主任看診)

撕掉"標籤":個性化矯正破除魔咒

13歲的小宇曾是“眼鏡抗拒論”的受害者——150度的近視被拖延兩年後飆升至400度。

湘鄉愛爾眼科醫院小兒視光科王慧芳主任為他定製了角膜塑形鏡聯合0.01%阿托品滴眼液的綜合防控方案,半年後,小宇的眼軸增速下降60%。

複查時,小宇開心的和王慧芳主任說道:“現在他打球時,就是敞開玩耍,不怕有那種投籃看不清的感覺了。”

湘鄉愛爾眼科醫院小兒視光科王慧芳主任向小宇媽媽解釋道:現代視光醫學早已突破“一副眼鏡戴終身”的傳統模式。

診室里的對話:當科學照進焦慮

“您看這張眼底照片,”湘鄉愛爾眼科醫院小兒視光科王慧芳主任將電腦屏幕轉向張女士,“孩子已經出現輕微豹紋狀改變,這是高度近視的預警信號。”

隨着角膜地形圖、調節靈活度檢測等數據逐一呈現,張女士逐漸明白:科學配鏡如同為發育中的眼睛繫上“安全帶”,而放任模糊視物,相當於讓眼睛在“霧裡狂奔”。

離院時,男孩鼻樑上已架起淺藍色鏡框。驗光師在鏡腿貼上卡通提醒貼:“每日戶外2小時,20-20-20護眼法則。”即20-20-20的護眼原則:即每用眼20分鐘-就遠眺至大約20英尺(約6米)的地方-持續注視20秒鐘,以放鬆眼部肌肉。

“家長的心疼我們都懂,但保護視力需要理性之愛。”王慧芳主任望着診室外“清晰視界,從科學認知開始”的標語感慨。暮色中的視光科依然燈火通明,那些曾經被恐懼籠罩的眼鏡,此刻正在孩子們眼前折射出溫暖而清晰的光。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湘鄉愛爾眼科醫院 李嘉豪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