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離我們去了,他的骨灰撒向了祖國大地。
周總理一生為革命事業奮鬥,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奉獻給了國家,獻給了我們。
在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市的一個縣中發生了大地震,由於地震比較嚴重,受災的情況很嚴峻,我們的周總理決定親自前往當地。
當他到達的時候,他的內心非常沉重,看着群眾們無措的神情,他溫和地上前握手安慰他們。
那天風很大,他發現群眾們都是背着風口而坐,他所感受的烈風就這樣被群眾們擋着,面對群眾們的這樣做法,周總理毅然決然的要改變現場的布置,不能讓群眾們迎着風口聽他講話。
在我們的印象中,周總理是一名文人,但誰能想得到周總理其實還是一名“武林高手”。
為求良師得以相識
說起中“武林高手”周總理,就不得不提他武術的老師——韓慕俠,一個與霍元甲齊名的武術大師。
1916年升任南開大學校長的張伯苓因受到當時思想的撞擊,他認為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固然是好事,但並不意味着可以忽略了身體的鍛煉。
擁有一個健康的強壯的身體,方能更好地去面對當下的世道,故為了學生,他想要去求得一個武學大師,然後開設課程去專門的教授學生習武。
但去何處尋得良師一事,使得他無處下手。
面對張伯苓的難題,有人得知後便告訴他,在天津有一名武學大師名韓慕俠,在他開設的一個武術館中不僅打敗“浪里蛟”,更是打敗過日本的柔道高手東鄉品三郎,和霍元甲齊名。如果將韓慕俠請來成為學生們的教師,一定可以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當張伯苓得知此事以後,也認為韓慕俠是極其符合他想要的大師,故他想要上門去拜訪。
但是他得知韓慕俠在此前不久拒絕了袁世凱,以為自己可能不會成功,卻沒想到在得知張伯苓的請求緣由後,他直接就答應了。
至此,韓慕俠成為了南開大學的武學顧問老師。
在第一天來到南開大學時,他感受到學生的愛國熱情,他們高昂的學習狀態,都給韓慕俠留以深刻的印象。
次日一早,韓慕俠就被一名學生所拜訪,這名學生就是當時在校園內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學生,年僅17歲的周恩來。韓慕俠在與周恩來的談話中了解到,他想成為自己的正式的弟子。
面對他所告知他的宏遠目標,堅毅的眼神,韓慕俠便答應了他。
至此二人的師生情誼開始了。
習武的歲月
在韓慕俠收了周恩來為自己的弟子以後,周恩來就經常來到武館學習,而韓慕俠對周恩來也是非常的疼愛,彼時周恩來17歲,韓慕俠38歲。
在除了教授武學的閑暇時間,二人也經常談論一些國家的時事,討論一些實際問題以及對相關事件的看法。隨着彼此話題的深入,對於對方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漸漸地二人之間的情誼也越來越深重。
因韓慕俠自幼家中貧困,使得其在文學上並非如自己武學上一般的突出。
在韓慕俠看來,周恩來是一個遠大抱負的人,他有見識有自己的思想,更有着他這個年紀所有的熱情。在談論一些事情的看法時,他的觀點永遠都是一針見血。
在那個混亂的時期,他認為有如同周恩來一般的有志青年,那國家何愁不起呢?至此,他更為用心地傳授周恩來的武藝。
周恩來極其勤奮刻苦,面對韓慕俠的教授,他總是不斷地練習。
面對周恩來的態度,韓慕俠更是將自己的絕學八卦掌也交給了周恩來,而周恩來也經常地講授一些知識給韓慕俠。
二人之間的情誼早已從普通師徒上升到知己。
韓慕俠更是感嘆,他教會周恩來武術,而周恩來更是教會了他如何做人。
周恩來更是獲得了韓慕俠的珍藏寶刀,此刀乃清朝的親王的兵器,機緣巧合下為韓慕俠所得,極其愛護,連自己一雙兒女都不舍讓一睹,沒想到轉送與周恩來。
運用所學為革命事業做貢獻
1914年,周恩來於日本留學歸來,對於各項進步活動的組織越發的熟練。因為他的學識以及他的先進思想,使得成為了當時天津學子的領軍人物。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周恩來成為了當時軍校的政教部的主任,更是接觸了大批的中國的有志青年。
而當時韓慕俠也是被邀請來到黃埔軍校擔任教官。至此,二人每晚都會繼續交流武術。
也是由於他的武學經歷,使得周恩來的工作更為的方便。
他是軍政型的領導,所以他更多的是在後方穩定全局。當時我黨為了進一步地獲取情報,成立了中特科。
這份工作是極其危險的,但也是得益於他的武藝,使得每次都能夠轉危為安,在負責把控工作時,他親自授課,來教授一些隱藏身份的技巧以及在面對敵人時應該如何脫身,如何行動,又如何去控制敵人。
他的所作所為為我國的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是因為其工作內容的特殊,使得周恩來與韓慕俠的接觸非常少,儘管如此,二人之間的感情一點也沒有減少。
在抗日戰爭中,韓慕俠與其他弟子也紛紛投入抗戰事業。
難過的是,在1947年,韓慕俠得了痢疾,因條件有限,使得他無法獲得好的醫療條件。就這樣,一代武學宗師逝去了,周恩來得知此事以後,極度的悲傷。
韓慕俠先生為我國的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卻無法看到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是非常的遺憾。
韓慕俠先生雖然沒有看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但是他依舊用着他的方式保衛着國家,守護着國家和平,他的兒子跟女兒繼承了他的衣缽,開設武館,參加了革命戰爭,他的弟子們也都將他的武學精神發揚光大,更是積极參与國家的建設。
雖然他離去了,但是人們依舊記得他,更有人根據韓慕俠先生的事迹拍攝了《武林志》,可能他也沒有想到會有人將他的事迹通過電影的形式為眾人所熟知。
他的一生做出許多事,自己所想要做的事,必須去做的事,更是在中年是收得愛徒,得到一名知己。
我想這對於他而言遺憾終歸是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