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軍迷們津津樂道的古代冷兵器,非常有名的是一種又重又長大刀,叫做“陌刀”。
有人考證,是步兵用於反衝鋒對付騎兵的雙刃長柄大刀,據說有二十斤重!
總之,是一種非常有殺傷力的大砍刀。
戰場上能舞動這樣沉重的大利器,那胳膊沒有魯智深那樣“水牛般力氣”,是達不到戰術要求的。
李嗣業就是有記載的使用陌刀的大高手。
他本身長的高大雄壯“身長七尺,力大超群”,按唐代的尺來算,身高達到二米出頭,扣除為傳主吹牛的因素,一米九以上的大塊頭,那是沒有問題的。
02
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連連發動對邊疆各國的戰爭,許多熱血青年紛紛到邊防軍去效力。
唐詩中許多雄壯的邊塞詩,都創作於這段時間。
李嗣業力大無比,武藝精通,當然從軍創業。
到安西都護府,以英勇善戰名揚四方,衝鋒在前,勇冠三軍,經常以一當百,一把栢刀,所向無前,迅速連連火線提拔。
都護府幾任長官,都太喜歡這個猛將了。
天寶年間,已經提拔到中郎將。
大唐天寶六年(747年),安西四鎮副節度使高仙芝率唐軍進攻小勃律國,李嗣業迎來人身的第一回高光時刻。
03
小勃律國,位於蔥嶺之上,是大唐與死敵吐蕃都爭取的一個小國。
小勃律國地理位置(白圈內)
唐玄宗開元年間,小勃律國臣服於大唐,大唐也多次派兵援助小勃律擊敗吐蕃。
開元二十八年(736年),吐蕃攻破小勃律國,並把吐蕃贊普(國王)的姐姐嫁給小勃律國國王,雙方和親,小勃律國倒向吐蕃。
晚年特別要面子的唐玄宗,是吞不下這口氣的。
吐蕃軍十萬,駐紮在娑勒城,依山傍水修築營壘,擋在唐軍前進的路上。
唐軍乘夜突然渡過信圖河,兵臨城下。
吐蕃人沒料到唐軍如此神速,軍心大亂。
高仙芝下了死命令:“到正午時刻,必須拿下娑勒城。”
李嗣業扛起大旗,身先士卒,從險峻的山路登上高峰,眾將士跟着他登頂,居高臨下,從山上向吐蕃軍拋擲巨石。
吐蕃人失去地勢,抵擋不住,紛紛敗退,落水而死,摔下山涯的十之八九。
攻克娑勒城,小勃律國更無險可守,唐軍活捉小勃律國王,吐蕃公主,斬斷小勃律國與吐蕃相連的藤橋,徹底結束吐蕃的影響。
西域七十二個小國,全部歸順大唐。
捷報傳回,李嗣業提任右威衛將軍,為大唐十六衛大將軍之一,正三品。
敵人稱他“神通大將”。
04
高仙芝也因此功由副職轉為正職,任大唐安西都護,四鎮節度使。
這幾年,高仙芝戰場上連戰連勝,官場上青雲之上,號稱“山地戰之王”,特別驕傲,沒有多少人在他的眼裡。
這人還是個野心家,進一步向西擴張勢力,
他進攻石國,答應別人投降的情況下,又把石國的財物人員劫掠一空,石國王子西逃入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求援。
751年形勢圖
天寶十年(751年),雙方在怛羅斯城相遇。
阿拉伯大軍七萬,唐軍加上西域附屬軍二萬。
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05
大戰五日,不分勝負。
轉折點——西域各國本來懾於唐軍威,可高仙芝貪婪欺人,大家心裡不服,一看形勢不妙,葛羅祿部反戈一擊。
唐軍料不到背後一刀,登時崩盤。
阿拉伯軍乘機猛攻,李嗣業對高仙芝說:“情況危急,我軍必須快速退守白石嶺!防止全軍覆沒。”
高仙芝還要倔強,李嗣業率本部,快速退保白石嶺。
敵軍追擊,這兒道路狹窄,只能過單人獨馬,李嗣業奮起神威,舞動大棒,連續打倒幾十人,把追兵打退。
唐軍戰敗,高仙芝調回長安,李嗣業提拔為右金吾大將軍,鎮守安西四鎮之疏勒鎮。
天寶十二年(753年),進京,受到唐玄宗親切接見,李將軍大醉,按西域風俗,起身跳舞。
玄宗哈哈大笑,賜給李嗣業綢緞一百匹,五十個金杯,十萬貫錢。
聲稱:“這是給將軍解酒的。”
大塊頭有大智慧。
06
天寶十四年(755年),漁陽鞞鼓動地來,安史之亂爆發。
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在靈武繼位,即唐肅宗,向天下各方鎮徵調兵馬。
唐肅宗乾元元年(785年)八月,李嗣業從安西出發,將軍們割臂出血,誓言為國除害。
所過之處,對百姓秋毫不犯。
路過陝西,杜甫當時在華州任司功參軍(七品芝麻官),文弱書生眼見雄糾糾的大軍開過,興奮非常,揮毫寫下這二首詩。
四鎮富精銳,摧鋒皆絕倫。
還聞獻士卒,足以靜風塵。
老馬夜知道,蒼鷹飢著人。
臨危經久戰,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
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雲隨殺氣,飛鳥避轅門。
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
英武雄師,傑出統帥,紀律嚴明,戰功卓越。
07
757年十月,唐軍與安祿山叛軍在長安展開決戰。
唐軍於長安北面的灃水東岸列陣,叛軍在西岸,雙方騎兵互相衝鋒試探。
叛軍大將李歸仁抓住時機,突然往唐軍縱深突進,唐軍陣型騷動,引起混亂。
情況危急!
李嗣業對總司令郭子儀說:“今天不拚命殺敵,必然全軍崩潰!”遂率陌刀隊衝上前去。
李嗣業赤膊上陣,揮舞着陌刀,沖在最前,一刀下去,敵騎人馬一齊斬斷!砍倒十幾個,擋住敵騎攻勢。
唐軍陣型重新穩住。
李嗣業率安西軍排成縱隊,齊頭並進,舞動手中陌刀、大斧,如一堵牆往前推進,所向披靡。
唐軍軍心大振。
從中午大戰至日落,唐軍大勝,斬獲叛軍六萬多人。
唐軍收復長安。
繼續進軍,再收復東都洛陽,標誌着唐軍討伐叛軍的第一次大勝利。
李嗣業功勞巨大,被朝廷封爵虢國公。
08
這樣忠誠的猛將,是朝廷的長城,決定國家的安危。
唐肅宗高興地說:“將軍你率軍前來,勝過千軍萬馬喲!”
李將軍沒有辜負朝廷的期望,英勇非凡,南征北戰,屢立戰功。
可惜,瓦罐難離井上破,將軍只能陣中亡。
像李嗣業這樣永遠戰鬥在第一線的猛士,受傷挂彩是經常的事。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唐軍在相州與叛軍苦戰。
李嗣業奮勇殺敵,身上中了好幾箭,傷重休整。
夜裡聽到戰鼓咚咚,知道正與叛軍廝殺,李將軍心中火起,大叫:“殺賊!”
不料創口破裂,血流不止,失血過多死去。
消息傳來,舉朝震動。
下葬當日,肅宗親自前往弔唁,大臣痛惜失去國之大將,多少人大哭。
李嗣業死後的財產,只有十幾匹大宛良馬,這倒是與一個軍人最為相配。
“壯哉嗣業,孰出其右!”
是史書對這位“神通大將”的最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