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一所中學的食堂竟淪為某些人斂財的“提款機”。平武中學原食堂經理吳某的落馬,不僅揭開了校園餐飲行業藏污納垢的遮羞布,更暴露出某些人將公共資源當作私人提款機的荒誕邏輯。

2019年8月,當這位“餐飲專家”帶着成都某餐飲公司的光環走馬上任時,恐怕未曾想到自己的職業生涯將因每月兩毛錢的“麵包回扣”畫上句號。但現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在短短兩個月內,這位新晉經理就展現出驚人的“職業素養”:利用管理漏洞收受供貨商賄賂,以次充好剋扣餐標,甚至將黑手伸向學生們的零花錢。那些標榜“營養均衡”的餐食背後,是霉變食材和過期奶製品;那些本該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小賣部貨架,早已被高價劣質商品填滿。
最令人拍案的是那筆持續多年的“麵包回扣”。供應商彭某某深諳“可持續發展”之道,以每隻麵包兩毛錢的“手續費”與吳經理達成“長期合作”。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數字遊戲,在經年累月的重複操作中演變成驚人的數字——當辦案人員翻開賬本時,累計金額足以令任何人都瞠目結舌。更諷刺的是,這些靠剋扣學生營養換來的不義之財,竟占其非法所得總額的四分之一。
吳某的“生財之道”堪稱一本反面教材。他嫻熟運用“螞蟻搬家”策略,將每張發票金額精確控制在監管閾值之下;善於打“感情牌”,逢年過節給校方領導送上“貼心禮盒”;甚至能將食堂設備維修費異化為私人金庫。這種將制度漏洞轉化為個人提款機的操作,完美演繹了什麼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案件曝光後,人們不禁追問:為何在層層監管下仍能滋生如此嚴重的腐敗?答案或許藏在吳某辦公室的“三部曲”里——前期偽裝成任勞任怨的“改革者”,中期化身左右逢源的“交際家”,最終墮落為雁過拔毛的“守財奴”。當他享受着供貨商殷勤遞上的“好煙好酒”時,可曾想過那些營養不良的學生?當他在小賣部盤點日進斗金的貨款時,可記得自己守護的是校園食品安全的最後防線?
如今吳某已被移送檢察機關,但其留下的警示猶如懸在教育系統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場發生在教書育人聖地的利益圍獵,恰似一面照妖鏡,照見了某些人貪婪本性的千瘡百孔。當教育者的初心被銅臭味玷污,“營養餐”淪為“昧心餐”,受害的不僅是莘莘學子,更是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