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4月2日下午,“如果兒童文學論壇”第7期主題活動暨李魯平新作《不老河邊》研討會,在武漢中心書城四樓會議室舉行。
“不老河”原型是監利的“老江河”
“《不老河邊》寫的是20世紀50年代發生在江漢平原的故事,故事主要發生在監利。我是監利人,看到小說中描述的風土人情,感到非常親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胡德才說,他推測小說中所寫的“不老河”,現實生活中應該是監利的“老江河”,這一說法獲得了作家李魯平的認同。
長江大學副教授關翠瓊,在談到小說中“丁銀花繼母”三次失去丈夫的悲慘經歷時忍不住落淚。她說,這個人物讓她想到了自己的一位親人,也有類似的遭遇,分別在發大水、血吸蟲等災害中三次失去丈夫。胡德才教授說,“就像小說中所說,在這片土地上,無論男人女人都與水捆綁在一起。”
就像是一位奶奶或者外婆講故事
作家趙卷卷說,看作家李魯平的文字,就像是一位奶奶或者外婆,講着一個個陳年的故事,能夠吸引人打動人。“丁銀花一出生,母親就去世了……丁銀花就出生在1943年,她從降臨起,就開始經曆日軍的掃蕩”,這種直白的表述,沒有過多的修飾,卻能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命運,彷彿在聽作者講述一個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湖北省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申東輝在研討會上致辭說,李魯平是湖北省代表性作家之一,在非虛構文學、詩歌、文學評論方面多有建樹,他熟悉湖北的山山水水,尤其熟悉長江這條母親河,熟悉江漢的歷史掌故和故事,創作了《武漢傳》《長江這十年》、“河流與少年”兒童文學系列等關注生活、關注現實、關注時代的作品,為湖北文學工作者做出了表率。
來一場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若是一年豐收了,狗子不吃紅米粥。”20世紀50年代的江漢平原,河湖眾多、十年九澇,數不清的河流與湖泊在廣袤的平原大地上縱橫交錯,綴成一張密密匝匝的水網,漲水時驚濤駭浪,一片澤國。但這裡物產多樣、豐年富庶,一年四季水芹菜、野蔥、藜蒿、蓮子、菱角、荸薺、篙芭輪番上場,鯽魚、鰱魚、草魚、財魚等品種繁多,豆腐白嫩味濃,大米可口彈牙,都是河流豐厚的饋贈。從“十年九澇”到“魚米之鄉”,無數人在這片土地上書寫了奮鬥的歷史。
當時,幹勁十足的人們修堤壩、填沼澤、墾荒、建立農場,讓千里沼澤一步步蛻變成如今的樣子。《不老河邊》的三個主人公,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各自的尋找之路:丁銀花尋找繼母和弟弟,船工小馮尋找父親和走失的馮家船,上海學生小魏千里迢迢尋找哥哥。在他們的旅途中,他們見證了江漢平原從沼澤荒地到良田沃土的蛻變,感受到了人們改造自然的激情與堅韌。
“把故事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里講,是有難度的,因為孩子們對那個時代並不熟悉。他們現在的生活、他們看到的江漢平原,與故事裡講述的有很大區別。但我想讓孩子們通過這個故事了解這段歷史,了解江漢平原是經過無數人改造、開墾後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我相信孩子們能夠從這樣的大背景中受到啟發,體會到那一代人的奮鬥精神。”在研討會上,李魯平談到自己的創作思路時表示,他“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一場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本次研討會由武漢出版集團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不老河邊》是李魯平“河流與少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