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上廣深的年輕人還在爭論“電車和油車誰更環保”時,凱翼汽車將新車發布會搬到濟南仲宮大集——一個延續千年的煙火集市,沒有炫酷的激光秀,沒有ppt里的未來願景,只有熱騰騰的煎餅攤、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和一群真正需要一輛“靠譜車”的鄉鎮用戶。
這或許正是當下中國汽車市場最真實的寫照:一邊是資本瘋狂押注智能新能源,另一邊,9億下沉市場用戶的需求,卻在一場場“形式主義下鄉”中被選擇性忽視。
“充電樁覆蓋率不到5%”,鄉鎮市場為何拒絕電車?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三線以下城市及鄉鎮人口約9.74億,佔全國總人口的70%,但充電基礎設施覆蓋率不足5%。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地區的用戶年均行駛里程普遍低於1萬公里——對於電車而言,電池折舊、保險費用和充電不便,讓“省油錢”的優勢蕩然無存。
更現實的是,鄉鎮用戶的用車場景極為“硬核”:趕集拉貨、農忙運輸、雨天泥路、冬季破冰……他們需要的不是自動駕駛和全景天幕,而是一輛“能扛十年”的實用座駕。
凱翼崑崙2025款“反潮流”
當大多數車企忙着給車裝上第四塊屏幕時,凱翼汽車卻幹了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派團隊深入全國鄉鎮,蹲點調研三個月。結果發現:
“540°透明底盤”比“自動泊車”更實用——鄉村小道坑窪多,剮蹭底盤是常事;
“5+2座椅”比“零重力座椅”更受歡迎——趕集時拉人,農忙時載貨;
“7萬元一口價”比“補貼後優惠”更透明——鄉鎮用戶最怕套路,直接低價才是硬道理
。
於是,凱翼崑崙2025款是這樣做的:
尺寸越級:4738mm車長、2820mm軸距,後備箱最大擴展至1566l,輕鬆塞下化肥袋、家電甚至一頭小羊;
配置務實:高強度破冰門把手、底盤透視影像,專為泥濘路和集市擁堵設計;
價格直擊痛點:(補貼後)起售價6.39萬元,比同級競品低2萬,卻標配全景天窗和12.8寸大屏。
“這叫‘以大打小,以新打舊’!”凱翼銷售總經理何勇平在發布會上直言,“別人在卷配置,我們在卷真實需求。”
燃油車的“下沉戰爭”
近年來,“汽車下鄉”重新成為行業熱詞,但許多品牌的做法令人啼笑皆非:把一二線城市的電動車換個顏色,再貼個“下鄉特供”標籤;在縣城開一場發布會,送幾袋大米就算“惠民”。
這種“高高在上的施捨”,鄉鎮用戶並不買賬。“我們需要的是能爬坡、能裝貨、維修便宜的車,不是那些中看不中用的‘高科技’。”
凱翼的策略,卻充滿“煙火氣”:
真調研:團隊在鄉鎮集市擺攤,記錄用戶對車門把手高度、後備箱門檻的反饋;
真定價:拒絕“先虛標再打折”,直接鎖定7萬元區間,砍掉一切華而不實的配置;
真共情:在山東大集上,何勇平與車主圍坐吃煎餅,聽他們抱怨“合資車修一次變速箱要花半年收入”。
這種“笨功夫”,恰恰擊中了鄉鎮市場的命門。
“電車取代油車”的預言,在縣鄉鎮市場更像一場幻覺。
這裡沒有限行政策,沒有充電焦慮,有的只是對“耐用工具”的極致追求。
凱翼的決策背後,是對市場分層的清醒認知:
一二線城市:電動化是趨勢,但依賴政策和基建;
下沉市場:燃油車仍是剛需,且將持續十年以上。
汽車的“人間清醒”
凱翼崑崙2025款的真下沉,或許能給行業帶來一絲“冷思考”:在盲目追逐電動化浪潮的今天,是否有人願意停下腳步,看看那些被忽略的9億用戶?
燃油車的“末日”遠未到來。
在廣袤的縣鄉鎮市場,它們正以另一種姿態重生——沒有炫技,沒有噱頭,只有扎紮實實的“能用、好用、用得起”。而這,或許才是中國汽車產業最需要的“人間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