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三國正史的都知道,司馬懿統兵屬於半路出家。張郃卻是一出道就在袁紹首先領兵,堪稱是袁紹手下的著名將領之一。只不過,由於那時袁紹手下的兩大名將:顏良、文丑,構成了天花板,搞得張郃、高覽等沒法抬頭。
但問題是,顏良和文丑到底有多厲害,如今已無從知曉了。其中尤其是顏良更慘,直接變成了關羽的吉祥物。至於張郃卻由於“識變量……以巧變為稱”,混成了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故而調侃來言,張郃堪稱是三國中的“天巧星”。

其一:投降得巧。曹操被袁紹壓迫得無法呼吸時,許攸來了。獻出烏巢劫糧計謀,曹操孤注一擲,親自率兵前去。消息很快就被袁紹知道了,當時張郃主張:啥也別管,立馬增援烏巢,絕不可去劫曹操的大營,他必有準備。意思就是說:烏巢是重點,曹營卻是坑。
可袁紹卻被郭圖忽悠懵了,玩了一個折中。派張郃、高覽反劫曹操大營,另派一路輕騎兵增援烏巢。最終曹營沒劫下來,烏巢也丟了,是雞飛蛋打。氣得張郃直接投降了曹操,並立刻反攻袁紹。
張郃在最關鍵時刻投降,可謂巧矣,是真正的識時務為俊傑!對曹操來言,既是雪中送炭,又算錦上添花。還各方都能交代得過去——起碼袁紹不能說啥,人家那麼苦諫你不聽怪誰?已經仁至義盡了!

其二:打仗很巧。張郃最經典的戰例,便是街亭之戰。這一戰,直接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崩潰。馬謖雖佔了先機,卻被張郃圍困于山上切斷水源。造成馬謖大軍戰鬥力枯竭。
就這樣,張郃化被動為主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勝利!在此必須要強調一下,著名的街亭之戰,是張郃的傑作,跟司馬懿沒一毛錢關係。
也就是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敗在了張郃之手,從此“自諸葛亮皆憚之”。所以諸葛亮真正忌憚的曹魏名將是張郃!

隨後便是司馬懿挂帥大戰諸葛亮時,張郃也曾多次表示:跟諸葛亮長久對峙,避而不戰雖是好辦法。但也不能為了避戰而避戰。因此,我們還應該分派人馬,繞到諸葛亮大軍後面去,而不應如現在這種打法。否則必會讓軍心浮動甚至失望。”
本着“誰建議誰負責”的傳統,顯然這就是張郃向司馬懿請命,要實施奇襲。不是如司馬懿這樣,打這種笨拙之戰,而是出奇,用巧。
可惜司馬懿就是不聽,先跟着諸葛亮的步調跑,遭受了“鹵城之敗”。後嚇得龜縮不出,落下一個“畏蜀如虎”的成語。

其三:死得也巧。張郃是被司馬懿逼着追擊撤退中的諸葛亮時,在木門道中了埋伏,好巧不巧,一箭正中他的膝蓋,然後就給死了。對比別人,如關羽,他曾被龐德一箭射中額頭,非但沒事還玩出了水淹七軍。
再看看張郃!是額頭致命還是膝蓋致命?當然額頭了,可張郃就是這麼巧,膝蓋中箭而亡。找誰說理去?
但不論怎樣,卻留下了一個“司馬懿害死張郃”的假說。理由是,司馬懿也明白,張郃不死,就無法獨攬軍權。

畢竟張郃是老司機,還經過了曹操的認證。在張郃面前,司馬懿猶如“新兵蛋子”,雖是張郃的頂頭上司,但終究氣短三分。
咱不討論“司馬懿害死張郃”的這個假說,因為還有個更關鍵的問題:諸葛亮忌憚張郃,為何曹叡卻無視張郃,反而非要選擇司馬懿挂帥?這個問題在筆者看來,大致有兩點原因,一個比一個現實!
其一:曹魏的傳承導致。都說曹操“唯才是舉”,但真相卻很扎心。就說武將吧,真正被信任和重用的,是曹家班的四大天王 :夏侯惇、夏侯淵、曹仁和曹洪!而張遼也好張郃也罷,無論立下怎樣的功勛,都要處於“被領導”的狀態。
張郃就一直是這樣。投降曹操後,先是跟着曹老闆混,如反攻袁紹,渤海揍袁譚等。後來張郃就被劃給了夏侯淵,成了夏侯淵手下第一大將。如曹操曾贊夏侯淵是“虎步隴右”,可問題是,夏侯淵是如何做到的?
是因他擊敗了馬超,但實則真正擊敗(嚇走)馬超的卻是張郃,據《三國志》載:郃至渭水上,超將氐羌數千逆郃。未戰,超走。而等夏侯淵趕到時,“淵到,諸縣皆已降”。
夏侯淵被老黃忠咔嚓掉後,哪怕張郃臨危受命頂住了劉備,卻也沒取得統兵機會。在曹操死後,張郃又被曹真統領。當曹真死後,曹叡便毫不猶豫地啟用了司馬懿,讓他再次統領張郃。哪怕明明諸葛亮忌憚張郃,也沒法改變這傳統。

為何?一則司馬懿是託孤重臣,二則便是他跟諸曹夏侯是親家,司馬師的老婆夏侯徽,便是曹丕寵臣夏侯尚的女兒。而夏侯尚就是夏侯淵的堂侄!張郃無論怎麼蹦,都沒法跳出“曹家班”的手心——沒辦法,曹魏的傳承導致。
其二:大佬和小弟的區別。諸葛亮是以託孤重臣,丞相,皇上相父,三重身份為統帥根基的,是蜀漢妥妥的第一大佬。因此,這才能保證協調和震懾各方勢力。
但即便如此了,依然有人敢鬧幺蛾子,這就是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謊稱軍糧不濟,騙諸葛亮回軍。再看張郃,他僅統兵作戰能力強悍,可還有其他能量?沒了吧。都知道人是鐵飯是鋼,打仗關鍵看後勤。

曹叡當皇上時曹魏的門閥勢力,已經成了氣候。尤其是曹真和曹休死後,就只剩下司馬懿和陳群,這兩位門閥大佬了。
在這種情況下,曹真死時,張郃已經在負責了(之前曹真得病,便是張郃在行使主帥權力),曹叡也曾下過旨,讓張郃統兵抵禦諸葛亮。但當曹真一死,曹叡就立刻調司馬懿前來了,讓張郃、郭淮、費耀等大將,全都歸司馬懿統領。
為何?前面說了,若讓張郃統軍,後勤供給啊,還有那些專門拿放大鏡找事的御史言官等,誰服張郃?若放司馬懿在這,自然效果不一樣。比如,司馬懿收到諸葛亮女人衣服後,他就敢玩“千里求旨請戰”的把戲。

你翻歷史記載去吧,當時朝廷內就沒有大臣敢對這事嘰嘰哇哇,全都是前方軍中將士在罵大街,可惜曹叡也聽不到對不對?若張郃也如此做呢?筆者敢打賭:在朝堂內,他必定會被各類大臣,用唾沫給淹死不可!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雖然現實得更扎心,但誰也沒辦法。只能說大佬就是大佬,小弟就是小弟,哪怕小弟牛得諸葛亮都忌憚,卻有人敢卡他脖子。大佬雖收了諸葛亮送來的女人衣服,人們卻紛紛表示:能忍常人之不能忍,牛到爆了!
若還不相信,就看蜀漢那邊的姜維,他可謂是蜀漢版的張郃,也是降將身份,也是小弟一枚,雖後來不但統兵了,還成了大將軍,卻被黃皓等人嚇得不敢回朝廷,這不是一個道理嗎!

所以套用網絡上很流行的話說就是:張郃至死都是在前面砍人的小弟!在朝廷內沒有任何根基!這其實也是為何司馬懿,敢那麼明目張胆害死張郃的原因。果然司馬懿此舉,根本沒受到任何質疑和追究。
說來說去,張郃無法挂帥非他能力問題,實為當時的歷史環境導致。所以一個人,哪怕再牛,也是無法跳出歷史環境制約的。
這同時還是為何司馬懿,最終翻盤的根本原因——不是司馬懿此人,牛得盛不下了,而是他所代表的門閥士族的力量,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