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386年—534年),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王朝。也稱“拓跋魏”“元魏”,鮮卑族拓跋氏所建,傳12帝。誠然,北魏是南北朝時期非常強大的王朝。不過,北魏的皇帝卻大多沒有好的下場。特別是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更是被自己的兒子弒殺。

一
具體來說,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拓跋涉珪,雲中郡盛樂縣(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人,鮮卑族。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前秦滅亡代國,代國是西晉時期鮮卑索頭部首領拓跋猗盧建立的,也即是北魏的前身。對於當時年幼的拓跋珪,經歷了滅國之痛,這激勵着他恢復國家。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宣昭帝苻堅於淝水之戰中戰敗,伴隨着前秦的內亂,原先被前秦統一的各部族紛紛復國。登國元年正月戊申日(386年2月20日),拓跋珪在賀蘭部為首的諸部支持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林河)召開部落大會。宣布即位代王,年號登國。之後,拓跋珪任用賢能,勵精圖治,使拓跋氏復興。不久之後,拓跋珪移都代國原都盛樂,並推動農業,讓人民休養生息。同年四月,改稱魏王。
從這一角度來看,拓跋珪復國還是比較順利的。但是,此時的北魏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東有庫莫奚部、西邊在河套一帶有匈奴鐵弗部、陰山以北為柔然和高車部、太行山以東為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及以西的慕容永執掌的西燕。

對此,拓跋珪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登國三年(388年),拓跋珪大破庫草奚等部。次年,拓跋珪大破高車等部,登國五年(390年)又西征高車袁紇部,並在鹿渾海大敗對方,俘獲人口及牲畜共計二十多萬。
拓跋珪進擊高車諸部,唯獨柔然不肯降魏,遂於登國六年(391年)十月進攻柔然。經過連續的征戰,陰山以南諸部都向北魏投降。北魏至此已擊敗大部份強鄰,國力大增,成為當時北方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而這,自然為北魏之後入主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
登國六年(391年),賀蘭部內亂,賀染乾和賀訥互相攻擊,拓跋珪亦自請為嚮導,請後燕出兵討伐。但事實上隨着國力日強,雄心勃勃的拓跋珪已開始蔭生滅燕之心了。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親率十萬大軍南出馬邑,越過句注南攻燕并州,同時又命封真率偏師進攻燕幽州。
皇始二年(397年),拓跋珪於義台大破慕容麟。慕容麟出走後,拓跋珪入據中山。皇始三年(398年)六月,拓跋珪正式裁定國號為“魏”。七月,拓跋珪遷都平城,營建宮殿、宗廟、社稷。同年十二月二日,改元天興,即皇帝位。在解決後燕這一強敵後,拓跋珪得以登基稱帝。

天興五年(402年)六月,後秦派軍進攻北魏,攻陷了乾壁。拓跋珪則派毗陵王拓跋順及豫州刺史長孫肥為前鋒迎擊,自率大軍在後。在這場戰役中,後秦姚平糧盡突圍但失敗,於是率部投水自殺,拓跋珪更派擅長游泳的人下水打撈自殺者,又生擒狄伯支等四十多名後秦官吏,二萬多名士兵亦束手就擒。
由此,作為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不僅擅長治理朝政,更具備優秀的作戰指揮才能,這顯然能夠和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相提並論。不過,拓跋珪沒能善始善終,這最終影響到他在歷史上的評價。
三
在取得不錯的成績後,拓跋珪後來服食寒食散,剛愎自用、猜忌多疑。常因想起昔日的些許不滿,就要誅殺大臣。面對猜疑的拓跋珪,大臣們都惶恐度日,影響辦事能力,以致偷竊等行為十分猖獗。

天賜四年(407年)至天賜六年(409年)間,拓跋珪先後誅殺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賀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題父子。天賜六年十月戊辰日(409年11月6日 [32] ),皇次子拓跋紹之母賀夫人有過失,拓跋珪幽禁她於宮中,準備處死。
在此背景下,拓跋紹決定起兵造反。於是,他和宮中守兵及宦官串通,當晚帶人翻牆入宮,刺殺拓跋珪。因為拓跋珪的猜疑讓身邊人惶恐不安,所以他們選擇了背叛。最終,拓跋珪成功弒殺了父親拓跋珪,後者去世的時候才39歲。而這,自然也為北魏做了不好的示範,促使後來多位皇帝不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