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零跑交付4.8萬台,連創歷史新高;小鵬交付3.46萬台,上半年銷量近20萬台,已超2024年全年......7月1日,業績亮眼的新勢力品牌都會趕早公布數據。受制於一期工廠產能,小米汽車的6月交付超2.5萬台。
夾在新勢力中間,小米擁有無可模仿的營銷藝術,更是新勢力異數。
回顧車圈2025上半場,短短6個月,爆發了好幾個“前所未有”。
01
炒米:小米脹爆與行業震動
yu7上市一個小時,就“拿下”特斯拉半年銷量。
鎖單24萬台的小米汽車,給剛剛在20萬級市場站穩腳跟的友商品牌帶來前所未有的籠罩性威脅。網傳極氪、智界、阿維塔、智己、蔚來等品牌終端早已啟動針對性營銷服務:放棄小米yu7,轉投本品牌,即可報銷或補貼用戶支付給小米的5000元定金。
面對如此情形,誰要是一本正經從產品層面對比yu7和同價位suv的優劣長短,都顯得徒勞和可笑。猶如社交媒體上有網友笑評:
法拉利purosangue的車頭長,是因為purosangue有6.5l v12發動機,小米yu7的車頭長,是因為purosangue有6.5l v12發動機。
2024年4月,小米su7開啟交付,時至今日不過14個月。如果造車四年的小米汽車今年僅僅只是月銷過萬,那麼行業會向雷軍投以致敬的目光,那是造車逐夢人的惺惺相惜。
但小米10個月就狂賣20萬台,即便經歷3月29日爆燃事故,雷軍個人及小米汽車的品牌聲譽也毫髮未損,轉頭就迎來yu7破紀錄熱銷,這個勢頭對於造車同行來說,簡直比一場夢還令人錯愕難解。
從車圈大佬蜂擁“捧米”,到民間力量瘋狂“炒米”,再到如今的友商截胡“搶米”,小米汽車帶來的顛覆太多太多。
02
吵架:價格內卷與輿論混戰
小米的急劇爆發增長引發傳統車企與新勢力的雙重焦慮,但講真,小米再香,終歸賣20多萬,並不便宜,還要等,它無法影響更廣大的金錢敏感型剛需消費者——汽車行業更為深層廣泛的焦慮在於,價格戰和內卷競爭,何時到頭?
近日,網傳比亞迪從7月1日起叫停“限時一口價”,各種消息滿天飛,是價格戰踩剎車了么?
今年6月的重慶車展論壇,是車企矛盾公開化的爆發點,高管們上演了火藥味十足的互懟大戲。一時間鬼吹燈、人狗互咬、賊喊捉賊、又蠢又壞之類的狠詞狠句掀起輿論巨浪。
這場群撕大戰揭示了行業深層焦慮:當價格戰壓縮利潤空間,技術路線分歧加劇,企業不得不在輿論場爭奪話語權。但無奈矛盾的是,高管們一邊高呼“反內卷”,一邊卻繼續扣動價格戰扳機,大家都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至此,造車,難言體面。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國內車市降價車型有200多款;2025年前4個月降價車型數量也已達到了60多款。對於價格戰,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坦言“內卷是變革不可避免的陣痛,值得注意的是,不合理內卷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殺手。”
什麼階段是不可避免的陣痛,競爭到什麼程度,就是不合理內卷呢?車企自殺式定價直接導致行業利潤率從2024年的4.3%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9%,遠低於製造業平均水平。
內卷式競爭已被國家層面關注,工信部明確表態“無序價格戰沒有贏家”,發改委提出“因業施策、對症下藥,標本兼治”。中國汽車行業的標和本,盤根錯節,一言難盡。
吵架,有失體面,卻也是一種表達,龐大漫長的產業鏈正在等待“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新一輪平衡。
03
抄底:政策退坡與市場博弈
當價格戰難以為繼,政策成為影響市場走向的關鍵變量——但國補與地方政策存在“溫差”。
6月,關於以舊換新“國補”暫停的消息引發一陣騷動,但很快到6月20日,“國補”就已明確,將繼續支持家電&汽車&數碼三類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有1380億元中央資金在三、四季度分批有序下達,給潛在消費者吃下定心丸。
根據商務部數據,截至5月31日,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達412萬份。有行業測算,在5月私人家用乘用車零售規模中,近7成私人購車用戶是以舊換新的受益者,私人首購用戶降到3成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地方補貼則分化加劇。部分地區因資金耗盡暫停受理,經濟發達地區則加碼補貼,甚至精細到區一級,比如上海普陀區推出3000-10000元/輛的區級補貼(總額0.5億元),奉賢區6月啟動為期3個月的促消費活動。
這種區域不平衡導致消費虹吸效應。筆者在探店時,某新勢力品牌明確告知意向用戶,可協調異地下單以爭取省外的地方補貼。
價格戰疊加政策因素,一部分消費者持幣觀望,一部分消費者焦躁上車。
抄底買車?如今的行情說變就變,談不上誰比誰精明。
6月24日,在商務部辦公廳發布《關於組織開展2025年千縣萬鎮新能源汽車消費季活動的通知》。“汽車下鄉”不是新葯,但今年不僅加量,還多了新配方,指出要“穩妥推進高階智能駕駛汽車商業化應用”、“擴大新能源二手車交易”等。
海外市場尚未打開局面,將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的動力向鄉鎮市場轉移,是促進內循環的必經之路。對於某些品牌而言,如果卷不動一二線市場,也只將相對低價的產品下沉到縣域,而老百姓面對上百種車型,又怎麼選?如果只是從“城市卷”轉變為“鄉村卷”,車企依然無法擺脫賠本賺吆喝的深層困局。
炒米,吵架,抄底......2025年上半場,情緒和理智反覆拉扯,但仔細想想,好像還是情緒佔了上風,又或者說,捕捉情緒價值本就是消費的終極命題。
那麼,關於汽車行業的品牌價值、商業信守、技術倫理,誰是門口的野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