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會控制傳媒,進而控制輿論,控制人們的思想。

較之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算是進步的社會。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機器延伸了手的勞動,輪子延伸了腳的步伐,電燈延伸了白晝的時間,電腦延續了人腦的思維,電視無限延伸了人們的視線。可是,隨之而來的就是負面效應。車輛增多,車禍也增多了,交通警察也增多了。人們需要及時關注媒體信息,於是各種各樣的媒體都出現了。除了有電視、報紙、雜誌等媒體,還有網絡平台媒體和自媒體。資產階級要維護統治秩序,同時也要維護經濟秩序,就要想方設法控制輿論,通過控制輿論控制人們的理想,甚至可以引導消費。
除了平台方的審核,就是媒體警察的審核,甚至還有大數據審核加人工審核。資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要控制媒體,進而控制輿論。他們認為“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控制媒體,傳播價值觀,影響到每一個人,可以讓資產階級持續獲利。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大眾傳媒主要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思想,並不會反映老百姓真正的利益訴求。資產階級會努力帶動消費,控制媒體,宣傳各種消費的好處。無論是廣告還是電視劇、電影都植入了資產階級的價值觀,演的大多是城裡人的生活,而不是農村人的生活。演得多了,人們就會把自己代入進去,認為城裡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而農村的生活並不是好的生活。於是,很多農村人拋棄土地,進城打工,充當廉價勞動力。而資產階級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他們開辦的工廠、企業都缺乏廉價勞動力,而農村人進入之後,正好補充了勞動力的不足。不但如此,他們還要不斷搞金融、股票、房地產,讓很多人都進入這些領域賺錢。
城裡人賺了錢並不會存到銀行,而是會投資。他們會投資金融,投資股票,投資房地產,越是投資,就越是讓資產階級賺得盆滿缽滿。資產階級通過輿論引導,讓人們適應了城市生活的語言環境,也適應了真正的城市生活。要是城裡人感覺憋悶,資產階級就會提供旅遊休閑項目,讓他們繼續花錢。城市成了資產階級投資運轉的機器,而城裡人成了跟隨機器運轉的身不由己的螺絲釘。

人們感到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感到不自由,卻整天沉浸在媒體中,煩悶了可以看喜劇,無聊了可以刷電視劇。越是這樣,就越受到資產階級控制的媒體的影響,不能自拔。即便有作家或思想家、哲學家看透了其中的奧秘,要發表文章,揭露資產階級控制媒體的真相,也不能順利發表,很快就會被媒體審查官截獲,不予發表。於是,媒體上充斥着資產階級提倡的消費主義價值觀,甚至充斥着炫富以及嫌貧愛富的理念,影響了很多人。這些理念出奇地一致,也出奇地具備蠱惑性。其實,都是資產階級一手打造的,要讓人們接受,還要讓人們遵從資產階級打造的產業規範,甘願充當廉價勞動力。人們掙不到錢不能怨社會,也不能怨媒體,應該怨自己。就像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一樣,不能怨社會,不能怨媒體,只能怨自己。
於是,資產階級控制下的媒體眾口一詞,眾口鑠金。真正的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不能正常發表自己的學說,只能發表一些不痛不癢的文章,甚至發表一些歌頌資產階級創業偉大的文章,也就愚弄視聽了。甚至一些專家、學者都被資本收買,公然為資產階級宣傳站台,還要為他們搖旗吶喊,失掉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和氣質。馬克思認為,作為統治階級的資產階級的權力產生於對經濟的控制,並且把這種權力擴展到其他方面。在這種不平等的制度里,工人階級受到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嚴密控制,其中包括思想的控制。而控制思想的最好途徑就是控制媒體,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播出一些夾雜了資產階級宣揚的價值觀的信息,即便是謊言,重複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於是,傳媒被資產階級控制,甚至資產階級本身就是傳媒的投資者。傳媒的報道是選擇性的和過濾性的,一方面遮蔽和省略掉某些東西,另一方面又突出和放大某些東西。傳媒傳播的“社會反應”誇大和扭曲了事實,還要污衊一些群體,而最終指向都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實際上,資產階級傳媒已經把人們分為守法的和犯法的兩類,從而掩蓋了階級對抗的本質,為資產階級統治合理化提供了狡詐而又堂皇的辯護,為充滿着矛盾和不滿的社會提供了替代的解決方案。

馬克思說過,大自然的花朵並非只有一種色彩,但是資產階級只允許思想有一種顏色。或許,這就是對於資產階級控制媒體的最好說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