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河文化知多少 德州處處有故事 】
兩河文化知多少,“德”州處處有故事,“德”州處處有“德”故事。奏嘛新聞客戶端、奏嘛新聞微信公眾號《兩河文化知多少 德州處處有故事》專欄,為您講述曾經發生在德州的那些事兒。
德州的牌坊,絕對是來德遊客和老德州人必選的打卡地之一,而牌坊文化,也是德州最具特色、最深刻的歷史文化記憶,這裡藏着說不完的故事……

△明月湖牌坊
經歷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歷任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尚書的盧蔭溥,在德州一度風光無限,他的長女盧碧筠,與故城縣賈鈍夫的小兒子賈汝愈定的娃娃親,還沒嫁過去男方就死了,這時候女方剛滿12歲,從此終身未嫁。道光十四年(1834年)12月,皇帝聽到這件事情後,專門下旨修建了貞節牌坊。
最為熱衷建坊的當屬程訥,德州左衛人,他沒有進入仕途,但他的父親程瑤和兒子程紹都是朝廷大官,因此,明嘉靖年間他被誥封工部侍郎。程訥先後在南門內和城北郭建設了恩綸世錫坊、恩綸洊錫坊和永介壽祺坊、洊錫寵渥坊四座牌坊。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程紹因為秉直而疏,觸怒了皇帝,被削職為民回老家德州。這期間,他與父親程訥建設了德州有名的濯錦園,當時也叫程氏北園。院內建有牌坊“啟秀坊”,由書畫大家董其昌題寫,其雕繪圖案用水塘、魚、荷蓮以及五隻蝙蝠組成,匠心獨運。最初在這裡定居的是看花園的傭人,前花園六戶人家,後園十戶人家,後來因此定村名,是目前長庄鄉前後園村的來歷。
……
大致來看,德州的牌坊分為五類: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頌德;二是貞潔道德牌坊,多表彰節婦烈女;三是標誌科舉成就的,多為家族牌坊,光宗耀祖之用;四是標誌坊,多立於村鎮入口與街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五是墓道坊,如蘇祿王墓前的牌坊,但它是後來修建的。
據1935年《德縣誌》統計,德州當時的牌坊有57座之多!其中北四牌坊、南四牌坊、西四牌坊、九達天衢坊等都成了老德州人耳熟能詳的地名。

△曾經位於火車站廣場的九達天衢牌坊
在等級制度森嚴的過去,立牌坊可是一件極為隆重、極不容易的事,並不是你想立、你有錢就可以立的。特別是明清以來嚴格規定,凡是進入國子監讀書和獲得舉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經地方官府審核上報批准後,由官方出資建功名坊。至於立貞節牌坊、功德牌坊的,要求就更嚴格。首先,你要符合申請的條件,然後,申請人提出建立牌坊的申請,獲得地方官府的批准後,由地方政府上報到朝廷,由皇帝審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贈,最後由官方出資建造。由於最終審批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牌坊最上面正中,都千篇一律地豎塊小牌,上書“聖旨”或“御制”、“欶命”等字樣,表示是皇帝恩準的。
立牌坊表面上看是對個人的一種表彰,但實際上往往牽扯到整個家族的利益,因此競爭非常激烈,一些大門大戶,往往會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與地方官溝通,以獲得被推薦的資格。
1271年,元朝定都北京以來,德州成為水陸重畿,漕糧北運,商賈雲集,文風興盛。《德縣誌》記載,明清兩代,德州出了文武舉人466人,文武進士126人,這或許就是德州牌坊大量出現於明清兩代的原因,隨着大運河的停航,清王朝的滅亡,德州的牌坊建設高潮也隨之退卻。
如今,這些牌坊已經淡去了光宗耀祖的光環,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具有歷史價值的地標,當我們去打卡時,也不妨了解一下背後的故事。
德州的老牌坊你都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