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陶 然
5月9日清晨6:30,西寧市湟中區海子溝鄉海南庄村趙功家的農家院里,窗戶上還透着寒氣。妹妹趙春玉輕手輕腳起床,先摸了摸卧室里哥哥趙功的手腳,依舊有些涼,她轉身把昨夜焐在暖水袋上的毛巾換了新的,純棉毛巾上還帶着淡淡的皂香。
“尕哥,該翻身了。”她的聲音輕柔。30公分寬的護理床邊角已磨得發白,趙春玉弓着腰,雙臂環住哥哥後背,借力將一百多斤的身軀慢慢轉向右側。乾淨利索地處理好大便後,緊接着從搪瓷盆里撈出溫熱的毛巾,輕輕擦拭哥哥瘦弱的臉龐和雙手。這已經是她重複這套動作的第1297天。
四年前的那個秋日,趙春玉正在德令哈市的一家飯店打工,突然得知二哥出車禍的消息,因為頭部遭受重創,大面積腦損傷,可能永遠醒不過來。
家中的頂樑柱倒下了,兩個侄子還在上學,二嫂哭着收拾行李外出打工,七十歲的老母親直掉眼淚乾着急。看着躺在病床上插滿管子毫無生氣的二哥,想起從前那個再忙都惦記着自己的哥哥,她掙扎過,但最後還是辭職回到娘家,承擔起照顧二哥的重任。
照顧植物人遠比想象中艱難。由於哥哥無法自主進食,需要通過鼻飼管餵食,她每次都要將雞蛋、瘦肉、新鮮蔬菜、麵條等磨成細膩的糊狀,再用針管一點點推注。“醫生說植物人也需要全面營養,家裡最好的東西都先緊着哥哥。”她總是這樣說,語氣裡帶着不容置疑的堅定。
夜裡更難熬。每隔兩小時的翻身鬧鐘像懸在心頭的警鐘。長期的睡眠不足,讓她眼角的皺紋日益加深,眼瞼總是泛着青黑,兒子心疼地勸她:“媽,您這樣下去身體會垮的。”她卻只是笑笑,繼續起身給哥哥翻身、擦拭。
經濟的重壓曾讓這個家庭幾近窒息。為了支付醫療費,家中積蓄見底,趙春玉不得不從自己微薄的存款中擠出錢來購置護理用品。“再難也要撐住。”她咬着牙說。直到2024年,在司法部門的幫助下,工地賠付的賠償金終於緩解了燃眉之急,她才稍微鬆了口氣。
愛總能在絕境中種下希望。偶然的一天,當趙春玉第一次將手機里的油菜花視頻舉到哥哥面前時,那雙一直無神的眼睛竟然微微動了動。這個發現讓她欣喜若狂,從此,手機里的動物世界、家鄉的田野風光,成了哥哥床頭最珍貴的“風景”。
更讓她驚喜的是2024年4月,北京的專家為哥哥做了脊髓電擊手術後,哥哥有了新變化。當聽到侄子即將大學畢業的消息時,哥哥臉上露出難過的表情,眼角竟滲出了淚水。“尕哥,你聽見了是不是?”趙春玉顫抖着擦拭哥哥的淚痕,她握着哥哥乾瘦的手,像抓住了希望。
現在,哥哥會用眼球追着她走,按摩不舒服時會拒絕性的抽走自己的手,這些細微的反應,成為她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趙春玉的堅持感動了很多人。村裡的鄉親們常來送雞蛋、牛奶等營養品,還有人捎來自家種的蔬菜。駐村工作隊多次協調就醫車輛,鄉政府幹部也時常上門噓寒問暖。
最讓她欣慰的是大侄子在江蘇學習修飛機,實習後第一時間將工資寄回家,給父親買護理用品。
“其實我沒做啥大事,”每當有人稱讚,趙春玉總是這樣說:“換作任何一個人碰見這種情況,都會這麼做。”這個身高不足一米六的農村婦女,用一千多個日夜的堅守,把“孝老愛親”四個字寫成了最動人的詩篇。她是高原上倔強的格桑花,在寒風中挺立,用愛為家人撐起一片溫暖的天空。
編輯:王有婧;
稿件來源:青海觀察客戶端 聲明:以上內容除註明來源稿件外,均為青海日報原創稿件,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台所有,未經書面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