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第一次接觸馬肉,是在我小時候,鄰居家的一匹農用馬,從山道上摔下山坡死了。當時左鄰右舍幫忙把這匹馬給拉回來,處理後做成了好幾鍋燉馬肉。我記得鄰居給我家端過來一盆子,裡面放有很多辣椒,辣乎乎的吃着可香可得勁了!
不過說真的的,長了這麼大,對於我們這邊馬匹很少的農村來說,當地曾經有“殺牛鍋”(殺牛賣肉的地方),有“殺豬鍋”,在這邊養驢多的地方,還有殺驢賣肉的地方,就是沒有聽說過“殺馬鍋”。究其原因,無論馬肉好吃與否,還是因為馬在民間普及率非常低,也就說在牲口中,並非親民化的一種大型牲口。
當然了,在我國一些地區,養馬還是比較多的,比如內蒙和新疆等地,有寬廣的草地,便於放牧,可以讓馬兒活動。他們養馬,主要是以馬為交通工具,或者產馬奶等用途,以前也並非為了吃肉,屬於“重要物資”。這些地方,馬多,有些淘汰下來的馬匹,物盡其用,在民間就逐漸形成吃馬肉的習俗。有些地方關於馬“製品”的美食,遠近聞名,比如新疆伊犁的熏馬肉和熏馬腸是哈薩克族過冬必備的食物,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哈薩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他們在這個時候,要挑選一些膘肥體壯的牛、馬、羊宰殺後,經過熏制便於儲存,供過冬食用。
而在我國大多數地區,並不盛產馬匹,甚至在民間很少有馬,就是想吃馬肉,也沒有條件吃啊!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關於吃馬肉,一些地方還有一些忌諱,好比一些地方不吃驢肉一樣,民間有些人認為吃馬肉屬於“發物”,其實什麼沒有科學依據。好比河北這邊,驢肉火燒館遍地開花,非常盛行,人們早餐經常吃驢肉火燒。而有些不良商家,把馬肉冒充驢肉銷售,說真的真不好分辨,我吃了這麼多年驢肉火燒,來分辨烹飪後的驢肉和馬肉,也挺困難!所以你看,我吃了多年驢肉火燒,說不準有時候吃的就是馬肉,烹飪好了也挺香!
老話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很好的說明這馬肉是可以吃的。只是古代烹飪技術粗放,吃馬肉本身純粹的味道,沒有驢肉香而已。這是因為馬善於奔跑,汗腺比較發達,在民間有說“臭”,而且馬肉質沒有驢肉細膩,整體口感沒有驢肉好。騾子由於是驢馬/馬驢結合的產物,是幾戶沒有生育的“怪胎”,人們封建思想作怪,認為吃了不好,其實比馬肉好吃,比驢肉少次而已。說白了,只要烹飪技術好,捨得用“五花大料”等佐料,把馬、騾肉鹵煮好了,也是非常棒的一種美食。
所以你看,相比於豬、牛、羊肉,我國人們總體少吃馬肉。還是因為馬不像牛、羊和豬這些家畜,便於老百姓飼養,養殖條件要求比較低,所以馬在民間普及率就比較低。如果說馬在民間像牛羊一樣普及率高,就像我國養馬比較集中的地區,那裡有開闊的天然牧場,便於養馬放牧,這些地方的民間,人們逐漸就養成吃馬肉的習俗。而當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即便是千里馬,在民間也沒有太合適的養馬牧場,自古以來不盛產馬匹,或者說沒有馬,甚至有些人就沒有見過真馬,那麼,就形不成吃馬肉的習俗。這說明,我國除了一些盛產馬匹的地區,多數地區的人們,自古以來養馬的人並不多,吃馬肉的人當然也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