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還記得70年代,那時候咱們跟着爸媽去外面餐館吃飯的情景?那時候餐館的選擇真的不多,而且有些菜品還是限量賣的,早上要是去晚了,想買都買不着。那時候的飯菜都是新鮮的,賣完就沒了,根本不會有隔夜的菜。也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添加劑,吃的東西就是讓人安心。
那時候,在飯店裡當廚師或者做服務員,那可都是相當有面子的事兒。要是能混進國營飯店,或者是政府食堂工作,那就等同於捧上了個鐵打的飯碗,左鄰右舍都得投來羨慕的眼光。
說起來最讓人眼紅的就是那時候的東西價格,要是你手頭有個一兩塊錢,那都能美美地吃上一頓大餐了。那麼咱們就聊聊,70年代那會兒,物價到底有多實惠呢?
如今出門隨便找家店吃碗清湯麵就得花上十塊,這事兒要是放在70年代,人們肯定覺得不可思議。雖說十塊錢還算不上是天價,但想想看,十塊就只能換來一碗清湯麵,這確實挺讓人驚訝的。
那時候,去街角那家普通麵館吃面,一碗才要一分錢,而且麵條和麵湯都能隨便加。那時候也不講究啥幾兩幾兩的,麵條都是大概給那麼多,不夠吃的話,直接再加點就行,老闆從來不會擺臉色。想想那時候的物價,還有人和人之間的那份大方和隨和,真是挺讓人感慨的。
那時候,城裡的巷弄里也藏着不少“小破店”,那兒的東西比大飯店便宜多了。那時候,大伙兒的工資和物價都挺匹配的,只要別亂揮霍,每個月還能攢下點外快。到了月底那會兒,這些小破店就特別熱鬧,好多人來這兒解饞呢。
那時候,能在火車上找份工作,那可真是讓人眼紅的事情。不光能藉著公差的機會去別的城市逛逛,連吃飯都不用自己掏錢。而且啊,除了正常的工資,你還可以在外地帶點時尚貨品回來,轉手賣掉賺點外快。火車上的飯菜也挺不錯,挺豐盛的。
那時候,三菜一湯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享受中的享受,但火車上的列車員們卻能天天這麼吃。因為火車上的飯菜價格實惠,又是專門給員工準備的,所以他們每天僅需掏一毛錢,就能美美地享用一頓三菜一湯。要是再算上糧票,那費用就更低了。
那時候,火車站裡頭有好多這樣的國家開的小店,大都是火車站廚房做好了,再由員工端到站台上賣。要是放在現在,三四塊錢一個的肉餅,他們那時候連想都不敢想。為啥呢?因為在70年代,買個芝麻餅才2分錢,就連肉餅也只要4分錢就能搞定。
那時候,人們之間信任度還挺高的。你看照片里的那個男人,他直接把錢都攥手裡,然後用紙巾包起一塊大餅。旁邊還有個男人,手裡拿着五毛錢,售貨員正準備給他找回三分。要是現在帶着錢穿越回那時候,肯定是個大大的富翁。
大熱天的時候,能喝上一碗透心涼的涼粉,那真是爽到心裡去了。那時候,一碗涼粉才賣3分錢,想再加點,也只要1分錢,特別實惠。而且那時候,大家習慣在攤位上直接喝,不帶走的,所以攤主用的都是自家的陶瓷碗,特別接地氣。
別看這東西賣得便宜,其實利潤挺可觀的。加上薄利多銷的策略,一個夏天過完,老闆能撈到不少油水。瞅瞅老闆手腕上的那塊表,就知道他靠這行當賺了不少。想當年,一隻上海的全鋼手錶得120塊大洋,還得有手錶票才能買得到呢。
瞧瞧這剛出爐的肉包子,看着就讓人直流口水吧!以前啊,領着孩子到包子攤去解解饞,那真是樂開了花。那時候的肉包子,那叫一個實在,皮薄餡兒大,咬上一大口,裡面的豬油都能冒出來,又香又美味。
到了70年代,那時候的半兩肉包子才賣5分錢,而且店家還會額外送上一碗粥。雖說那粥稀得跟米湯似的,不怎麼稠,但在當時大傢伙兒的眼裡,能有這麼一份吃的,就已經很不錯了,總比啥都沒有強。
吃肉包子配上米湯,就像去小餐館搓了一頓,總共才五毛錢。要是胃口好點的,一斤包子也就一塊錢,吃得飽飽的沒問題。
聊到70年代,大家腦海里首先蹦出來的可能就是東西少。確實,那時候好多商店裡的東西都是按數量賣的。但就算這樣,飯店還是照樣開得好好的,一點沒受影響。
那時候,大家一個月的工資普遍也就幾十塊,現在這點錢也就夠買兩杯奶茶。但話說回來,在70年代,就算手裡只有3塊錢,也能讓你餃子吃到飽。
你能猜到嗎,十四個鮮嫩的肉餃子竟然只要兩毛錢。那時候,全家人外出吃頓餃子,一塊錢都用不上,更別提還有多餘的預算了。那點預算,都夠點上好幾個熱菜了。
就像這張照片里,那家飯店雖然看着不大,但裡面坐滿了人,大家都是約着一起來外面吃頓飯的。那時候流行AA制,有些在外打工的人會聚在一塊兒,每周輪流請客,不過每次吃飯花的錢都是一樣的。
看看老闆頭頂上那塊牌子,就能知道70年代那會兒的菜價有多實惠。燒蹄花一份才要1塊錢,燒肥腸、三鮮、豬頭這些,統統一律6毛錢。就連排骨蒸肉,這可是兩道肉的菜呢,也只要1塊錢。還有肥腸豆湯,更是便宜,只要5毛錢。所以說啊,要是你手頭只有三塊錢,在這兒也能吃上四道菜,保證讓你吃得飽飽的。
現在買只鹵鵝,價格都快逼近一百塊了,讓人不禁想,70年代的物價得多讓人懷念啊。你看那些攤位上擺的鴨子,全都是收拾得乾乾淨淨的,拿回家簡單蘸點辣椒面,就能叫上幾個朋友來家裡,邊喝酒邊聊天。想想那時候,這麼一隻鹵鵝還有紅板兔,才賣3塊2毛錢。
一般的黃啤現在只要三塊三毛一瓶,白酒呢,也就六到八塊一瓶,請朋友吃飯花個四五塊就能搞定,還能吃上平時不咋吃到的鵝肉。那種實實在在的生活味兒,就像七十年代的物價,早就找不着了。
每到領工資的那天,我們幾個朋友就會聚一塊,找個好地方搓一頓。那時候大家可不管吃多吃少,你看照片上,七個人呢,結果就點了三個菜加個湯。按70年代那會兒的價錢,這些總共也就三四塊錢,算下來每個人才花幾分錢。
看了看那些家常菜,價格是真的挺實惠。那要是回到了70年代,想買點牛羊肉,得掏多少錢呢?大家都知道,牛羊肉價格一直都不低,但你猜怎麼著,70年代那會兒,一斤牛肉竟然只要1塊8毛錢。
羊肉價格雖然比牛肉稍高,但其實也就1.95元一斤。到了月底,就算手頭只剩兩塊錢,也能買上一斤羊肉嘗嘗。而且那時候的人們都反對浪費,一斤羊肉買回家,他們會仔細計划著吃,居然能吃上整整一個月。這種物價水平,現在的社會真是想都不敢想。
這裡是北京飯店裡頭,能進來吃飯的人都不是一般老百姓,大都是些商人或者用來招待外國客人的地方。七十年代初,北京飯店剛建好的時候,北京市民還能拿着票進來瞅瞅呢。那時候,這裝修已經算是特別豪華了。
在北京飯店吃頓飯,得花多少錢呢?
這是一群商人請客人吃飯時點的幾個好菜,從照片里能瞅見,有銅火鍋,還有魚和雞,基本都是些硬菜。在70年代,這麼一桌豐盛的菜竟然只要51元錢。
現代人看這東西肯定覺得超驚訝,但要是擱70年代,可不是誰都能隨便享用的。畢竟那時候,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也就那麼點兒,茅台才賣八分錢一瓶,桔子味的飲料也就兩毛二分。
以前的人們很注重節儉,因此就算是請客人吃飯,要是飯菜吃不完,也會先問問客人要不要打包帶走。客人要是不想拿,主人家才會自己動手,把剩下的飯菜都打包回家。
這就是七十年代的東西價格,雖說不是固定的,天天都在變,但變動也不會很大。那時候東西基本都是限量賣的,黑板上會直接寫上今天有啥菜。而且啊,想買豬肉還得有豬肉票,不是有錢就能隨便買的。
那時候,豬板油菜的價格才四毛錢一斤,蘿蔔南瓜更便宜,只要兩分錢一斤,就連相對貴點的芹菜,也就五分錢一斤。那時候,手裡有張十塊錢的鈔票,那可真是大款級別的。現在大家丟了十塊錢,可能也就心疼一小會兒。但回到七十年代,要是出門不小心丟了十塊錢,那心裡得難受得要命,感覺人都得瘦幾斤。
就算不在外面吃,自己去豬肉攤買肉回家做,價格也挺實惠。那時候,豬肉大多也就六到八毛錢一斤,主要還是得看豬肉這段時間的供應和銷售咋樣。豬肉攤旁邊,明晃晃地寫着幾個大字。
大腸現在一斤才賣五分錢的話,你肯定想都不會想就直接略過了,畢竟去超市找零都難得見到幾分錢。但回到70年代,五分錢可是常用得很。那時候,棒骨一斤也就兩毛錢,買回家給孩子燉湯,能足足吃上好幾餐呢。
以前啊,飯店的後廚是敞開的,食客們能隨便進去看。環境嘛,還算清爽,畢竟菜式沒現在這麼多花樣。那時候,後廚的人都有自己的活兒干,每天都安排得井井有條。雖說不用做太多菜,但廚師們對待每道菜都挺上心,不會因為這只是日常工作就馬虎應付。
翻看70年代“外出就餐”的老照片,能瞅見那時候的人們點菜不圖排場,夠填飽肚子就中,一點不浪費,這做法挺值得咱們現在學學,傳下去。那時候,能出去撮一頓,心裡頭能樂呵上好一陣子。時光流轉,70年代那讓人眼饞的物價早成過去式了,留下的全是那段日子特有的、讓人忘不了的記憶。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