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正宗的菜肉餛飩,是薺菜和豬肉餡的。今年年初,隨着電影《菜肉餛飩》在滬殺青,上海人“舌尖上的鄉愁”也被勾起來了。
這個春天,到哪裡去找一碗“頂新鮮”的薺菜鮮肉餛飩?在崇明區中興鎮,卞根琴阿姨新開的小店排起了長隊,招牌上赫然就是一碗菜肉餛飩。
而卞阿姨本人,更像是這家店的“活招牌”——在新聞晨報的牽線下,不久前,她也參加了《菜肉餛飩》的拍攝,並且告訴晨報記者,“拍電影比做菜肉餛飩更開心。”
“阿姨,我來看看你,順便吃碗菜肉餛飩。”
2月18日,新聞晨報·隨申hi記者在卞阿姨的店裡待了四個多小時,發現將近一半顧客這樣說。
中興鎮興工路上,這家新店2月15日剛開門,每天兩百多名顧客里,就有一半是過去奶茶店的熟客。
聽說她參加了《菜肉餛飩》拍攝,有人主動向她打聽拍電影的感覺。他們說,和做奶茶的時候相比,她又升級了——“現在是拍過電影的卞阿姨!”
卞阿姨和“菜肉餛飩”的緣分,說來奇妙。2024年12月中旬,晨報記者收到卞阿姨透露的獨家消息,發布報道,提到阿姨的新店會推出上海人喜歡的菜肉餛飩。
隨着報道的傳播,有人輾轉聯繫上記者,說電影《菜肉餛飩》正在上海拍攝中,製片人和導演想邀請卞阿姨參加電影的拍攝。記者即刻致電卞阿姨,告知這個好消息。電話那頭,阿姨聲音樂呵呵的,“好呀好呀,阿拉普通老百姓也能拍電影啦!”
■卞阿姨在拍攝現場
後來再問,“卞阿姨,電影拍好了伐?”阿姨喜滋滋回答,“拍好了!”拍攝當天的照片上,阿姨穿黑色長袖衣褲,深紅背心,站在南昌路168弄口袋花園裡。捻起一片紅葉,阿姨笑了。
記者問卞阿姨,拍電影和做菜肉餛飩,哪個更開心?
阿姨爽朗地笑了。“當然是拍電影比做菜肉餛飩開心!”
■店裡七張桌子,一天要接待200來人次
她告訴記者接到劇組電話的後續。“我想電影名字叫《菜肉餛飩》嘛,一開始以為是他們看到報道,叫我去包菜肉餛飩。”她想,包餛飩不擔心,就像平常一樣好了。
她還想着,到了劇組還可以看到明星。“人家說潘虹、周野芒、阿慶爺叔都來拍這部電影。我想,假使能見到阿慶爺叔,還能跟他講幾句,倒是蠻好。”
“去了才知道,電影是分組拍的,我們那組是拍普通老百姓的畫面,碰不到他們。”
■卞阿姨在拍攝現場
她還說:“餛飩他們也沒叫我包。叫我去拍收衣服。我在樓上收衣服,下面的人嘩啦一下都盯着我看。”
“導演講,現在外面要下雨了,你要一下子把衣服都收進來,動作要快。”
“我們做慣奶茶的人,動作都很快的。伊拉喊,‘下雨啦,快點來收衣裳’,我就衝上去收一竹竿的衣服。結果我人一抱,竹竿掉下去了,我說啊喲不好意思,要麼你們換個人重新來。他們很辛苦,竹竿掉下去了,整個流程都要重來一遍,衣服要晾好,竹竿要放好,我又拍了第二遍,才通過了。”
■卞阿姨在拍攝現場
那天卞阿姨早上六點出門,夜裡才回來。“出門天還沒亮,我在劇組待了一天,從天黑到天黑。除了收衣服,還叫我看人家‘吵相罵’,叫我頭從窗口伸出去。”
她說,想想還是拍電影有勁,“沒心事的,隨便他們說,動作不靈,那就再來一遍。”現實生活里,不管做奶茶還是做餛飩都辛苦,這就是生活的本質吧。
儘管拍電影能跳出日常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樂,但在劇組再一次邀請時,卞阿姨盤算着新店籌備工作還沒做完,還是婉言謝絕了。在她的認知里,做好餐飲老本行是她的本分。
69歲開啟“菜肉餛飩新賽道”,卞阿姨又開始了天不亮起床、深夜休息的模式。從選菜、進貨、包餛飩、下廚,到上菜、迎送客人,都要自己來。
做奶茶的時候,卞阿姨的奶茶能算上海灘“糧食含量第一多”。現在做餛飩,個頭也是頂大的,和號稱“全上海最大”的三林塘餛飩有得一拼,超過記者用拇指和食指比的圈。用北方客人的話來說,“可比我們那兒過年的餃子還大”。
三林塘大餛飩兩塊多一隻,卞阿姨的大餛飩無論生熟,都是一塊錢一隻。
“春天吃菜肉餛飩正好,菜是新鮮的野薺菜,自己從地里摘來的。肉是崇明本地的明珠湖豬肉,自繁自養的。”
■大餛飩和小餛飩,個頭都很大
客人來了,她的招呼也很有特點,無論熟悉陌生,都會喊“阿弟/阿妹來啦?今天想吃啥?”遇上熟面孔,還要加一句“今朝是儂來啦?”客人吃好了,她要問問“吃的還滿意伐?”然後送到門口,揮着手說“下次再來!”
老顧客很喜歡卞阿姨的熱情淳樸,所以專門要來捧場。記者採訪當天,有人從楊浦開車過來,打包了一盒餛飩餡,說是老媽專門吩咐的。還有人從松江泗涇過來,特地要卞阿姨嘗嘗當地的糰子。阿姨捧着糰子,眼淚就下來了。
於她,在一爿小店裡尋回與“老朋友”互動的溫暖,就是最大的幸福。
【相關鏈接】
網紅“阿姨奶茶”關門後,全網尋找的卞阿姨“隱居”了?阿姨說:明年春節後在崇明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