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書》所說:“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時間就像過眼雲煙,眨眼的功夫就換了一幅景象。你看,馬上就到清明節了。清明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它又處於仲春、暮春交際之處,窗外鳥語花香,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個季節除了祭奠先祖、緬懷故人外,踏青插柳、與親人聚會再合適不過了。
清明節最讓人期待的就是家宴了,在外忙碌幾個月,回家中與父母吃吃家鄉飯菜,嘮嘮家常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家宴也是有講究的,記得“2不吃3多吃”,寓意大吉大利除霉運,很多人都不知道。
2不吃
第1個:魚
魚在我國的美食文化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婚喪嫁娶都不可或缺。魚有“年年有餘”和“富餘”的寓意,但是它不適合出現在清明節的餐桌上。因為清明祭祖是個莊重節日,不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更不能年年有餘。老傳統中魚也是當作供品祭祀祖先,清明節當天是不食用的。
第2個:梨子
清明祭祖的時候人們都會帶一些水果祭祀,等到祭祀過後拿走吃掉。梨子是春季人們常吃的一種水果,它甘甜,營養豐富,耐儲存,但是不宜在清明節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梨”諧音“離”,有着分離之意。如果把梨子當成祭祀的供品,吃掉就意味着先人“再次分離”,很不吉利,所以這天最好不要吃梨,祭祀的供品裡面也不要放梨子。
3樣要多吃
第1樣:吃清明飯
清明節這一天吃的飯叫清明飯,它是由各種春菜,像艾草、薺菜、榆錢等配上糯米製作而成的飯。因為條件限制也有部分地區用菜苔、普通大米等做。民間有“吃了清明飯,一年都康健”的說法,也是老百姓藉此表達對家人健康的一種寄託之情。
食材準備:大米200克、菜苔少許、香菇、胡蘿蔔、土豆、臘腸、鹽、生抽、食用油
製作過程:
①我們把大米提前用冷水泡發1個小時,淘洗乾淨後放入電飯煲中。去掉土豆皮,洗乾淨,切成小塊放入電飯煲。胡蘿蔔和臘腸也洗乾淨,切小塊放入鍋中。加入冷水,水量和食材齊平,開始煮米飯。
②菜苔和香菇泡入淡鹽水中洗乾淨,切成小塊。鍋中燒油,倒入菜苔和香菇煸炒。加鹽、生抽調味,爆炒幾下就可以出鍋了。
③等電飯煲跳到保溫狀態時,燜3分鐘取出來,倒入香菇菜苔,再加一點點鹽拌一拌。
④米飯盛入碗中就可以食用了,香氣四溢。
第2樣:吃清明餅
在我國很多地區清明節有吃清明餅的食俗。清明節當天祭拜先人後,一家人圍坐一起吃清明餅。餅一般會加點有寓意的食材,比如韭菜、芹菜等一起吃,既增加營養又圖個吉利。
食材準備:韭菜少許、雞蛋2個、麵粉、鹽、食用油
製作過程:
①我們把韭菜泡入水中10分鐘,搓洗乾淨。切掉尾部一截,再切成碎末放入碗中。打入雞蛋、加點鹽、麵粉進去,攪拌一下。
②少量多次加入冷水,充分攪拌,把它攪拌成酸奶狀即可。
③平底鍋刷油,倒入韭菜雞蛋麵糊煎。等底部微微定型後沿着鍋邊鏟起來,翻一面繼續煎。可以加一點芝麻,香氣更濃。
④餅兩面金黃後就可以盛起來,切成小塊食用。
第3樣:吃雞
清明節是春季的第5個節氣,春季是生長的季節,需要多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食材,雞蛋就是其中之一。
雞肉也是我國大小家宴中的一道硬菜,用雞肉待客顯得很隆重。
雞肉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有很好的寓意,比如說“大吉大利”、“勤勞”、“守時”、“忠誠”等。
食材準備:雞1隻、蔥、姜、蒜子、生抽、老抽、鹽、食用油、料酒
製作過程:
①我們把雞剁成小塊,泡入水中30分鐘。反覆搓洗,去掉表面雜質。撈出,瀝干水分。鍋中滑油,倒入雞塊煸炒。等炒干雞塊表面水分後再加點料酒去腥,翻炒1分鐘。
②加入生抽、老抽提鮮上色,翻炒均勻,燜煮3分鐘。燜煮時間久一點,讓醬油附着在雞肉上,這樣就不用炒糖色的。再放入蒜子、生薑去腥,開大火爆炒一會兒。
③加開水沒過雞塊,開大火煮。鍋中水開後翻炒一下,改成中小火煮。等雞肉可以用筷子插進去時加鹽調味,開小火繼續燜煮。
④撒點蔥花增香,大火收汁就可以盛起來了。
結語: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雖然有些講究聽起來很封建迷信,但是這些都是人們期待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子孫幸福平安富有的一種寄託,還是尊重為好。記得不吃2樣,多吃3種菜,寓意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