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里響着,馬蹄的聲音,眼裡是聖潔的太陽,當青稞酒在心裡,給歌唱的時候,世界就在我手上……”
每當這首《康巴漢子》在耳邊響起,都會把人帶到熱情奔放的內蒙大草原。
蒙古人的洒脫豪邁,簡直刻在了骨子裡。他們熱情好客,也是出了名的愛喝酒,每一碗酒都伴隨着“哈達”,每一碗酒都有歌聲與笑聲。一碗酒下肚,彷彿血管里都響着馬蹄的聲音。
如此能喝酒的蒙古人,自然也釀出了不少酒。但是讓蒙古人臉上很沒面兒的是,如今的蒙古酒,很少有知名度比較高的品牌。難道是蒙古人釀不出好酒嗎?
事實上,蒙古美酒眾多,有霸氣的“蒙古王”、熱情似火的“悶倒驢”、洒脫的“金駱駝”……
只不過,白酒市場波詭雲譎,曾經的草原“霸主”們,已經沒有了曾經的名氣,其中處境最令人唏噓的莫過於“塞北茅台”寧城老窖了。
誕生
寧城老窖的誕生地內蒙古寧城縣八里罕鎮,早在遼代便是美酒之鄉。這裡地利環境十分優越,南與療養聖地熱水泉毗鄰,東與聞名遐邇的“大明塔”相望。
並且群山環繞,氣候宜人,水草豐茂,是個釀酒的絕佳之地。彼時這裡大型酒坊林立,而寧城老窖的前身,便是傳承自遼代的“隆盛泉”酒坊。
興盛
1978年,寧城老窖橫空出世,一經面世便獲得多項國內外重量級大獎:1979~1988年五次內蒙優質產品,1984年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金杯獎,1987年獲得“塞北茅台”的美譽。
而它也不負這一聲譽,1992年日本東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它與貴州茅台在同檔次評比中同獲金獎,足見其實力之雄厚。寧城老窖也因此迅速走向了全國,火遍大江南北。
它在釀造工藝上獨樹一幟,用優質高粱做原料,輔以多種生香酵母以及河內白曲,引多處天然泉水為釀造用水,人工老窖發酵,精心釀造而成。
其酒體色如水晶,窖香濃郁,綿甜凈爽,回味悠長。
沒落
然而,在進入21世紀後,寧城老窖卻沒能留住八九十年代的輝煌,迅速衰落成一個沒有名氣的地區品牌。
並且在2005年,被“牛欄山”二鍋頭品牌的擁有者北京順鑫農業所收購,多年來都沒能走出草原。
筆者曾經為此諮詢過幾位白酒圈的行家,這才搞明白,它之所以會有今天這般境地,除了宣傳、管理等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太“貪心”:
作為一個以釀酒發展壯大的企業,它沒有固守自己的產品線,提升品質,推陳出新。反而“不務正業”,搞起了“多元化發展”。
杏仁露、飲料、葡萄酒、啤酒、滋補酒、礦泉水、老陳醋……這些居然都是它涉足的產品領域,活生生地將一個優質白酒企業,搞成了一個“雜貨鋪”。
要知道,曾經的“蘋果”就是因為旗下產品太多、太雜,一度瀕臨破產的邊緣。可見,堅守主線業務,不斷提升酒質,才是硬道理。
大品牌失去這一“初心”,難逃衰落的命運。反之,即便是小品牌,如果能堅持做好品質,也能逆襲。
比如在茅台鎮,就有一款被稱作“小茅台”的木台厚道酒廠,這兩年發展得很不錯。
它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在一家傳承多年的釀酒作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釀造者頗有名氣,是國家級品酒師馮小寧。
馮小寧也是茅台酒廠早期的骨幹成員之一,因此她對於茅台酒的釀造工藝如數家珍。在她的一番改造下,原先的釀酒作坊,迅速發展成了當地小有規模的釀酒廠。
其生產的木台厚道酒,原料與水源都與茅台酒一致。並且復刻了茅台酒12987、“四高兩長”的工藝精髓。
1年時間成酒,5年時間“陶壇存儲”,揮發掉酒體中飲後讓人頭痛、頭暈的有害物質,並形成了獨特的風味。其酒體醬香突出,香氣幽雅細膩,入口香綿,落口醇甜,飲後舒爽。
多年來,正是由於其堅守“讓更多人喝上高品質平價醬酒”的初心,才得以在名酒扎堆的川貴地區站穩腳跟,並且獲得諸多酒友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