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美食一

2022年06月30日21:43:03 美食 1000

在《山海經》記述的遙遠古代,浪漫故事裡的神奇,反映着自然力的權威。在人民沒有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漫長歲月里,山海既有“漁鹽之利”,也有天高地遠的邊緣之艱。190年前,近代改革先驅陶澍,登臨雲台掀起一場以票鹽力挽敝局的改革,就曾向天海祝禱神佑:“日出東方,聖出東方。萬物以昌,維百穀王。”“百穀王”語出《老子》:“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這個“善下”,既是指發自崑崙、奔流東海的江河百川,也是指始終要把普通百姓的溫飽置於重要的位置。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民以食為天”,《海州五大宮調》專著里就有一首【鳳陽歌】重頭,以民間特別的曲唱構思,記錄了百年前“淮北鹽都”板浦的一曲“食單”。“食單”一詞,讀者一看就會聯想到精通美食的文學家袁枚。他的《隨園食單》堪稱美食文化的經典。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鳳陽歌】是海州俗曲最有代表性的小調曲牌,它與“十年倒有九年荒”的【鳳陽花鼓】只是近似,都是俗曲曲牌【梳妝台】的變體。揚州清曲與海州五大宮調是同一家族,流傳曲本大同小異。但令人驚奇的是,揚州的【梳妝台】唱段,在海州一律改用【鳳陽歌】,所謂“重頭”是一種曲調結構形式,就是反覆使用一個曲牌連續分段演唱同一文本。最典型是流行各地的《孟姜女》,除了《孟姜女》,海州存活的敘事完整的“重頭”曲目有四首,【鳳陽歌】佔兩首,《饞嘴大娘》長達25段150多句,只有它完完全全是海州本地的創作。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這首【鳳陽歌】重頭是板浦前輩曲家鄭筱梅先生所傳,也有說就是他所創作。鄭筱梅在曲友中算得一個“文人”,多才多藝,彈得一手好琵琶。中雲的盲藝人朱克義慕名拜他為師。這個曲子就是朱克義傳唱開來的。成為海州五大宮調的代表性傳統曲目。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海州民諺:穿在海州,吃在板浦。清末民初,海州城裡講究體面的官吏士紳多,而板浦是鹽商會聚之地,淮揚餐飲隨鹽業興盛迅速蔓延,店鋪鱗次櫛比,不少鹽商還延請廚師競爭風頭。一般市民也受熏染。但是,絕大多數的勞苦民眾,日況一日,難以溫飽,掙扎於貧困底層。只延續着一把不滅的灶火。這個曲子,角度出人意料,並採用了曲唱特有的詼諧、諷刺的形式,塑造了 “饞嘴大娘”這一角色。由於父母包辦,她被嫁給了一個既無用又無賴的“萬人嫌”,嘗盡了舊社會婦女苦難深淵的辛酸。饞嘴大娘的“饞”不是一般的 “嘴饞”,而活脫脫地表現着舊社會底層婦女如火種不滅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此曲用十二月歌的傳統方式,將海州板浦一帶四季時令小吃,膳食習俗,表現得淋漓盡致。看看這份曲唱的“板浦食單”里,鋪敘了怎樣豐盛的美食。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先嘗主食:當時習慣以麵食為主。烤牌餅、鍋盔,因為本地盛產大豆油,油炸美食特別多:油包子、油餃子、油饅頭、油夾子、油粢子、油麻花、油暄餅、干炸糰子、油炸糯米粽,連油條都不在話下了。菜品里也有炸排骨。面點小吃,有貓兒餃、三鮮餃,雞湯麵要小寬條的,換成雞蛋癟子要溏心的,火腿粽要“回籠”吃熱的。白米飯也喜歡。最美的是來一籠蟹黃湯包,配一碗雞粥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再品菜肴:一上來冷碟的花樣就不少,板浦香腸少不了。調味離不開蝦,腌生蝦米、 蝦米拌薺菜、青豌豆大蝦米、香蝦油拌大椒、冷熗小蝦燙香椿,還有蝦籽豆腐,現在不容易吃到了。色彩最鮮艷的,是金玉兩圓的寶應鹹鴨蛋。還有燙海蜇、冷熗白皮肉,吃肝腸的口味很怪,非看好老窠豬的。窠豬肉一般認為是發物,口感差,不能吃,但是肝腸鹵出來特別香。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蔬菜,大概因為大娘平時吃多到面如菜色了,入唱的很少。難忘的是海州特產過寒菜,還有韭菜芽、黃花菜燒豆腐泡。也有江南人最愛吃的雪裡蕻炒冬筍。 麵筋,卻別出心裁地燒出糖醋味道。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板浦美食講究用料。當地人鯽魚叫刀魚,雖然是家常菜,不稀奇,但一定是非要活殺的,要“乍鰓抖鱗”,下到鍋里還能跳幾跳。山珍海味不算多,但“靠海吃海”,還是以海味為驕傲。三月清明,最當令的是銅蟹、對蝦。那是不可錯過的海鮮的特中之“特”。銅蟹、對蝦,最原汁原味的還是清蒸,還邀海參、蹄筋、乾貝加吉魚請來做配菜,加一碟燙香椿點綴。燉老母雞湯,除了用火腿增味還要加淡菜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板浦美食講究烹飪的火候與技巧。傳說夏商“廚聖”伊尹,晚年就隱居在灌雲,伊廬、大伊、小伊諸山都因此聖而名。他的廚藝雖沒有具體的名菜留下來,但在海州一帶確實“治庖”好手輩出。尤其擅治海鮮。這個“擅”的,往往手法獨特。例如燒乾貝,偏偏要找水蘿蔔皮來一起燒,煨肘子肉要用木炭火。料理長魚,除了學習淮安的代表作軟兜,還有火燒長魚馬鞍橋。“馬鞍橋”是刀工,“火燒”則是火候的掌控,熱鍋快炒,必須在一尺高的旺火上完成。還有一道寧波菜:“黃魚乾㸆豬肉”,恐怕還是當年孫恩帶過來的。這個“㸆”字誤記作“烤”字,就謬之千“涎”了。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炒菜很見掌勺的功夫。小炒肉 、炒子雞、炒雞翎子、炒蝦仁、炒蟶子各有巧妙。所謂“雞翎子”,是雞尾巴的一小塊嫩肉,因為翎子長與其上,是全身最鮮嫩的一塊活肉。取材不易,火候也極講究。炒蟶子與炒蝦仁,要得色香味俱佳也難掌握。

姚祥麟先生在《板浦春秋》記錄了二十六種烹調法:煎炒烹炸,燒爆煨悶,汆煮燙燴燉;烤烘泡溜,漬熏糟蒸,熗汁醬醉炙。小曲里,多見用“煨”法,當推“蟹黃煨黃魚肚”為其中佳品。海州人燒魚喜歡慢燉,入味濃濃,用一個方言詞叫“熬”,熬加吉魚的美味如今很難得了。加吉魚學名鯛,有紅鯛與黑鯛。體高側扁,長五十厘米以上。肉質細嫩而味道鮮美,被奉為“海魚之冠”。由於海洋自然環境的破壞,近岸越來越少。現在有時在小雜魚中,倒能撿到它的幼苗。加吉魚常片成魚片炒,但海州的獨特吃法是耐着性子慢慢熬。若吃海參,常與肉圓一起燒。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到板浦,不能不嘗嘗當地磨製的豆腐。最有特色的是“汪豆腐”。這道菜外地很少聽說,只有汪曾祺在對家鄉高郵的鄉愁中津津樂道。“汪”的技巧不易掌握。南豆腐經過刀工處理後,先要用豬大油炒,然後勾芡文火燉,滑而不膩,嫩而味濃,非常微妙。板浦口味重油重糖,如雞蛋,愛吃漲雞蛋。吃米糕,也要用豬油泡,還要多加洋糖。而扒豬蹄也必須用冰糖。“泡”也是一種吃法。面卷泡蹄肚湯,不是雞煲肚,而用豬蹄煲肚。像西安羊肉泡饃一樣泡麵卷吃。大豬頭,必須整隻熏制,才能出來粘嘴而不爛的效果。還有老鴨子,也是整隻。都是祭祀遺留的犧牲習俗。如今吸引四方來客的豆丹,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有幾家飯店開始嘗試。狗肉與涼粉也是解放以後才漸漸有人做出品牌來。

海州美食一 - 天天要聞

板浦、灌雲的筵席,喜歡湯湯水水。蹄肚湯,老母雞湯,吃膩了就來碗榨菜湯。而最美不過沙光魚湯。沙光魚黃海海域的特產,多產於鹹淡水交界,連雲港沿海分布尤廣。沙光魚也是本地的稱呼。其屬類為蝦虎,以蝦為食,所以肉質細嫩,味道特別鮮美。沙光魚湯是最天然的奶湯,色濃如乳,只鮮不腥。沙光魚還有地龍、天浪等美名,曾以龍頭湯奪得江蘇烹飪金獎。民間有“十月沙光賽羊湯”之說。如果說選什麼菜饌能冠以“廚聖”之名,此味應為首選,堪稱“天下第一羹。”

美食分類資訊推薦

婆婆說我老是大魚大肉,浪費錢,又不健康,讓多吃青菜 - 天天要聞

婆婆說我老是大魚大肉,浪費錢,又不健康,讓多吃青菜

#頭條創作挑戰賽#1. 番茄雞蛋炒牛肉片:這道菜以牛肉片、鮮嫩的番茄和彈嫩的雞蛋為主料,搭配特製的調味汁進行炒制。番茄的酸甜與牛肉的鮮嫩相互融合,雞蛋的嫩滑與牛肉的口感形成了豐富的層次。這道菜色香味美,適合搭配米飯一起享用。2.
吃的乾淨真的有好處,分享8道菜譜,清爽不油膩又好吃 - 天天要聞

吃的乾淨真的有好處,分享8道菜譜,清爽不油膩又好吃

來源:洋姐美食記免責聲明:圖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文章內容不代表平台觀點。1. 炒豆角:這盤炒豆角,豆角鮮嫩,色澤翠綠,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那份自然的清甜,彷彿能讓你體會到田園風光,這是一道充滿自然氣息的家常菜。2
傳下去…以後想吃披薩了就這麼做!好吃迷糊了! - 天天要聞

傳下去…以後想吃披薩了就這麼做!好吃迷糊了!

到底是誰發明的空氣炸鍋啊!現在越來越喜歡空氣炸鍋美食了,萬物皆可炸真的是名不虛傳!今天給你們分享的是空氣炸鍋版香蕉披薩!簡簡單單幾分鐘就能搞定,香甜軟糯,一口爆漿的感覺沒人不愛吧!特別是這拉絲的效果,可比店裡賣的牛!
山東阿膠糕哪個牌子好?十款真材實料阿膠糕測評 - 天天要聞

山東阿膠糕哪個牌子好?十款真材實料阿膠糕測評

當提及山東阿膠糕,人們往往會想到那濃郁的滋補氣息與悠久的傳統工藝。阿膠糕,作為山東的特產之一,其可口的味道和充足的營養,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在眾多的阿膠糕品牌中,如何挑選一款品質上乘、口感絕佳的阿膠糕,成為了許多消費者關注的焦點。那麼,山東阿膠糕哪個牌子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