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獲取更多與美食相關的內容,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文丨小菲美食
如果說非得找一種代表河北的麵條,也只有——安徽正宗牛肉板面。這個生於安徽,成長並受寵於河北,活脫脫的是“生母不疼養母愛”。[捂臉][捂臉][捂臉]走到河北,尤其是在石家莊、邢台一帶,路上隨處可見“安徽正宗牛肉板面”的牌子,可能在某一瞬間,你會懷疑自己在安徽。
為了驗證我不是在胡說八道,我特意在某個點評軟件上對“板面”一詞進行搜索,在板面的發源地安徽阜陽搜“板面”,出現1457個結果。在河北石家莊搜“板面”,出現2722個結果。在河北邢台搜“板面”,出現1491個結果。
下面開始我們的科學探索,解決三個問題:①板面為何在安徽不受寵?②板面為何會在河北流行?③正宗的板面如何做?
板面為何在安徽不受寵?
據說,板面的誕生跟張飛有關。東漢末年,桃園三兄弟駐守在新野,張飛愛吃麵條,但總覺得當地人做的麵條不耐嚼,沒有滋味。廚師為了根據張飛的要求,反覆琢磨嘗試,終於做出了這種勁道耐嚼、咸辣適中的板麵條。
從地域人文角度來說,太和縣位於安徽西北部,西臨河南周口,皖北地區土地肥沃,盛產優質小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盛產小麥,所以太和人吃麵條的傳統悠久。此外,這種寬厚勁道、咸辣過癮的麵條正好也契合了皖北人豪爽的秉性,面如其人。
雖同為一省,但皖南和皖北飲食差異很大,皖南地區受江浙地區影響頗深,小麥種植面積少,所以米飯作為主食佔據主流,飲食也偏清淡,所以這又咸又辣、口味略重的板面在這裡很不受待見,因此其勢力要小得多,這裡很多人甚至都沒吃過。即使在阜陽,板面也僅僅在太和地區流行。太和地區的板麵館通常起名為“太和板面”,大大區別於河北的“安徽正宗牛肉板面”。
板面為何在河北流行呢?
河北同樣盛產小麥,這裡人吃麵食的習慣根深蒂固,民間流傳着“吃米飯不如吃麵食抗餓”。但在早期,河北並沒有產生特色的麵條,家家戶戶吃手擀麵居多。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外地的麵條在這裡爭奇鬥豔,板面異軍突起,其勁道的麵條、咸辣的口味迅速得到了河北人的認可。
為了迎合河北人的口味,板面經營者把太和人做板面用的羊肉改為不腥不膻的牛肉。在長期的競爭中,各家板麵館為了佔據優勢,特意突出“正宗”,紛紛在招牌上註明產地、標準、用料,最後形成了“安徽正宗牛肉板面”這個統一的名字。
很多安徽人第一次吃到板面是在河北。很多安徽人認為河北的板面比安徽更正宗。河北人有多愛吃板面?河北人無人不知板面。您可以看看大街小巷的板麵館,飯點時是否人滿為患?您可以問問石家莊人是否知道五七路板面?您可以問問邢台人是否知道丁記板面?
河北很多超市的貨架上都擺放着板面調料,回家後加水燒開後,倒入面中,板面的香味迎面而來,即使沒有任何鹵子、臊子,一碗白麵條配一勺板麵湯,一會就見底兒。據說邢台的今麥郎面業,專門開發出了板面方便麵。
正宗的牛肉板面如何做?
板面的麵條類似於biangbiang面,用麵粉加食鹽、水攪拌上勁,反覆地揉搓,分成均勻的小面棒,抹上食用油備用。來客人時,先按、後擀,邊摔邊拉,成2公分寬,幾十厘米長的麵條,也可以切成細麵條,都非常的有韌勁。
板面的臊子通常用牛肉作為原料,切成花生大小的肉丁,鍋中倒入成塊的牛油,牛油化開後,倒入辣椒、茴香、花椒、八角、桂皮等20多種香料熬香,撈出後,倒入牛肉丁煸炒,加食鹽、味精調味,板面臊子的製作往往需要花費七八個小時。
板面講究“白、紅、綠”,白指的是麵條潔白油潤,紅指的是湯料微紅、辣椒深紅,綠指的是青菜(小白菜、菠菜等)。一碗上好的板面,辣而不燥、香而不膩、咸而不澀,色如瑪瑙,晶瑩悅目,味道鮮美。
因為臊子里有牛油成分,涼了之後會板結,碗特別難刷,因此與板面搭配往往是個塑料袋。很多人受不了,覺得塑料袋高溫後會產生有害物質,但板麵店用得卻十分順手!這也是未來板面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感謝您閱讀這篇文章,如果您喜歡,請多多轉發、評論、收藏!
我是小菲@小菲美食,一個喜歡烹飪的80後老阿姨,每日分享各種美食,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