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買水果有點感慨,曾經高貴的晴王葡萄,居然掉到了十幾塊錢一斤……
要知道幾年前,它還是動輒三四百一斤的貴价水果,號稱“葡萄里的愛馬仕”。
曾經高達980元一盒
從2016年出現在大眾眼前開始,短短5年內,價格從300元一路下滑到10元一斤,有些地方批發價甚至只要5元。
今天想來聊聊:為什麼這種網紅水果價格會大跳水,便宜和貴的差別到底在哪?最初它又是怎麼在中國火起來的?
先來搞清楚真假晴王
晴王,指的是日本岡山產的香印葡萄(“香印”由Shine Muscat音譯而來)。這種自帶花香的葡萄,引進國內後又被稱為“陽光玫瑰”。
但哪怕在岡山,也不是所有葡萄都能叫“晴王”——必須達到單顆果實重15g以上,甜度18以上,每穗葡萄甜度相差不能超過1度,才能貼上“晴王”的標識。
也就是說,晴王不是一個品種,而是一個代表頂級品質的商標。
相比日本細緻明確的分級標準,明明白白告訴你買的是什麼,國內在這一塊幾乎空白,還有不少商家打擦邊球,用包裝暗示消費者是進口晴王。
我們在某寶隨便扒了下,就看到有寫着“China Limitation中國限定”的:
清一色的日文、日本果農形象,甚至直接標註“晴王”。要知道,按照相關法規,中國是無法從日本進口晴王葡萄的。
分級更是壓根不存在,優級,頂級,特級,商超一級.......商家說了算,至於到底好不好吃,就是另一回事了。
網紅水果下凡之路
1. 爭議開端,一炮而紅
陽光玫瑰確實自帶網紅基因:不但長得好看,果實飽滿光澤細膩,風味也很有辨識度,高甜,有強烈花香,口感像蜜瓜一樣爽脆。
重點是,還沒有很多葡萄愛掉粒的毛病,非常便於運輸,天生適合商品化。
然而它從2010年進入中國開始,就爭議不斷。
由於早期沒有在海外申請品種註冊保護,韓國和中國都相繼引進種植了。當日本發現的時候,已經錯過申請保護的最後期限,法律無法判定為侵權。
日本修改種苗法加強保護之後,仍有類似事件發生。|圖片來源@日本WBS
這個被精心培育了33年的品種,當年剛亮相就一炮而紅,一度賣出300一斤的高價。
2016年,陽光玫瑰在中國還只有寥寥幾萬畝,今年已經超過了100萬畝,佔全國葡萄種植面積的10%。幾乎所有葡萄產地,南至廣東雲南,北至東北遼寧,都在瘋狂擴種。
這是什麼概念呢?在日本,晴王每年產季只有7-10月,而在中國,除了冬天,大半年都能吃到陽光玫瑰。
2. 從300到10一斤,陽光玫瑰經歷了什麼?
看起來,陽光玫瑰對產地的要求也不高嘛,全國能長葡萄的地方都能種。
實際上,它的種植難度非常高。
首先,種苗就很關鍵。由於日本晴王種苗已經無法引進,只能通過枝藤嫁接的方式來培育新種苗,但這個方法十分考驗育苗技術。如果種苗不夠純,晴王特有的玫瑰香氣會消散大半。
這就是為什麼,你們這兩年吃到的陽光玫瑰,感覺沒有早些年香了。
此外,它對種植要求很苛刻,不僅對水肥需求大,關鍵還得保證“一枝一穗,三次疏果”,去掉一半以上的果粒,才能達到甜度、口感和串形標準。
有果園甚至為了它全面改土,前期種植投入很大。|截圖來自視頻:日本晴王種植技術
人力消耗是一般葡萄種植的15倍,換來的是更低的畝產量(一般2000斤),而普通巨峰葡萄,畝產可以到上萬斤,平均也有3000斤以上。
種植成本高,再加上稀缺,都註定了陽光玫瑰一開始價格非常高昂。
許多種植戶看到巨大的利潤空間,蜂擁而上。產量是上來了,品質卻很參差,有些甚至葡萄還沒熟就採摘,行業內稱為“摘青”。
摘青,是為了搶先上市。看看價格走勢就懂了:
每年雲南的陽光玫瑰最早上市,加上種苗純、品質好,往往能賣到50-60元一斤;到四川的葡萄上市,價格會掉到20-40一斤;等其他產區的葡萄也大量上市,就是你們看到的10塊一斤了。
因為陽光玫瑰的基因太好,即使“摘青”導致甜度、香氣不夠,它的外形都相當漂亮,顆大飽滿,普通消費者難以辨別,很容易踩雷。
說到底,貴价水果的風味,是靠產區獨特的水土和精細化種植帶來的。一旦失去稀缺性,也丟掉了品質,網紅隕落是必然。
最後吃虧的還是果農,花了更多成本和心思種植的新品種,利潤卻十分微薄,幾年後甚至可能面臨虧本。
陽光玫瑰價格大跳水,之後呢?
在繼續探討陽光玫瑰之前,我們想先講一個類似的網紅水果故事。
時間拉回2015年,當陽光玫瑰閃耀登場的時候,另一位柑橘界的頭牌,也迎來了一波全國引種狂潮。
它叫紅美人,真正的品種名是愛媛28,跟陽光玫瑰的身世很相似:都是從日本引進的高端水果,成名時間也差不多。
但它沒有把市場做爛,而是成為了浙江象山的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當其他產區的愛媛38價格一度掉到3塊錢一斤,象山紅美人依然堅挺在30塊一斤。
並且最了不起的是,當你想到象山紅美人的時候,就像是水蜜桃會自動綁定陽山,龍井會自動綁定西湖一樣,這已經成了一個全國認知——這就是品牌和產地保護的力量。
它做對了什麼?先是浙江柑橘研究所把種植規範化了,技術標準寫得明明白白,倡導果農小規模、精細化種植——別人為了省成本露天種,我們就花錢上大棚,總之怎麼品質好怎麼來。
政府也積極打造“象山柑橘”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說人話就是,親自下場宣傳:“象山那邊種柑橘挺厲害的!”
最機智的是,把愛媛28直接改叫紅美人,跟象山深度綁定,形成品牌效應。這麼一來,果子能賣上好價格,果農也能獲取更合理的收益,提升種植水平,正向循環。
當然,像紅美人這樣的幸運兒並不多見,晴王只是眾多跌落神壇的網紅水果中,一個典型例子。如果把品質保持住,在奔涌的網紅水果圈中,永遠有更多更新奇的品種,一波接一波。
比如今年大紅大紫的天價妮娜皇后,一串要價一百多,就大有把晴王刷下去的勁頭。
圖片來源:星の見える丘農園
一個好苗頭是,國內部分產區已經開始有意識建立規範了,比如大連市人民政府在今年4月發布的《遼寧省地方標準<“陽光玫瑰”葡萄栽培技術規程(徵求意見稿)>》,對種植要點做了詳細規定。
哪怕現在渾水摸魚的商家不少,仍有堅持精耕細作的種植戶。只不過這樣的陽光玫瑰,真不是十幾塊能買到的。
“舊時葡萄愛馬仕,飛入尋常百姓家”,價格迅速下跌背後,其實並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當市場熱潮褪去,一個品種的生命力才真正得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