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來當這個背鍋俠?
美媒這次是不是有點過了。
某些美媒直指馬斯克帶頭反對限制對華投資條款,甚至稱他幫助中國對付美國。
《華盛頓郵報》12月27日的文章指出,馬斯克反對並成功阻止了一項旨在限制美國對華投資的支出法案的通過。該法案原計劃限制美國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對中國的投資。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反對該法案,最終導致其被否決。
有評論認為,這一結果可能使中國受益,削弱美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競爭優勢。
原本這份法案長達1500多頁,其中包含了一些對中國極為不友好的條款,比如限制美國對華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領域的投資。然而,在精簡版中,這些針對中國的內容被悄然刪除,讓部分議員炸了鍋。
民主黨人火速指控:馬斯克推特發文炮轟,並施壓特朗普,導致這些條款被一刀切掉。
問題來了,馬斯克真能對國會影響如此之大?
媒體抓住他的兩點痛處非常精準——一個是他和中國的緊密商業聯繫,另一個是他對華爾街和美國政府監管一貫的不屑態度。
不能否認,馬斯克在中國的商業版圖確實大得驚人。
上海超級工廠堪稱特斯拉的搖錢樹,不僅實現了高效率的生產,更是直接面向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馬斯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也讓他在對華政策上顯得格外謹慎,甚至在某些時候顯得太親近。
比如,他在中國的大型社交平台上互動頻繁,對中國的政策也鮮少公開批評。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他反對支出法案中的涉華條款,是否因為擔心它會波及自己的商業利益?
不過,這也許只是表象。馬斯克的反對,或許根本不是因為他親中,而是因為他反監管。
這場爭論的核心,其實是兩個完全對立的陣營:一邊是主張經濟自由的商業派,另一邊是擔憂國家安全的“鷹派”。支持商業的議員認為,過度的對華限制可能反噬美國企業,尤其是在全球化的高科技產業鏈中。像馬斯克這樣痴迷於技術創新的企業家,很可能站在“商業派”一邊,因為過多的條條框框會讓他施展不開。
然而,問題是,馬斯克的身份讓他成為了兩邊都不討好的“夾心餅乾”。鷹派議員質疑他為了賺錢不惜“出賣國家利益”,而商業派則可能覺得,馬斯克的影響力讓他們的立場更加“顯眼”,以至於招致更多批評。
有人說,馬斯克是科技界的“特朗普”——言辭犀利,特立獨行。
美媒將他描述成一位“幫助中國對付美國”的角色,不僅是為了吸引眼球,更可能是為了掩蓋國會內部的矛盾。事實上,支出法案中的涉華條款被刪除,很可能是議員們自己鬥爭的結果,而不是馬斯克的“勝利”。
最後,留給大家一個問題:在國家利益與商業自由的較量中,誰才是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