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最新經濟展望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曉萌

在10月22日發布的 《世界經濟展望》 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指出全球通脹水平逐漸趨於穩定,主要經濟體的通脹水平已接近此前定下的目標,這標誌着全球範圍內宏觀經濟政策取得顯著成效。

同時,IMF也指出全球經濟仍然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包括地區性衝突和貿易保護主義的上升。IMF提醒稱世界經濟正面臨多重風險,各國政府需加強政策應對。此次報告中,IMF保持了今年4月時對全球經濟增速的判斷,預計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2%。

宏觀政策的“三重轉向”

IMF在報告中指出,在經歷全球供需衝突和能源價格飆升帶動的通脹高峰後,通脹率正在逐漸下降。這種好轉一方面歸功於供應鏈的恢復和大宗商品價格的穩定,另一方面是各國央行採取的緊縮貨幣政策逐漸產生效果。

在一些發達經濟體,特別是美國歐盟失業率的緩慢上升可以緩解工資和物價之間的螺旋式上漲壓力。這也避免了通脹的進一步惡化,同時使得經濟免受類似上世紀70年代的通脹危機

IMF強調儘管主要經濟體的通脹正在下降,但許多新興市場仍然面臨通脹壓力,特別是在服務領域。IMF在報告中表示,這些國家需要繼續實施貨幣緊縮政策,以防止通脹再次升溫。值得注意的是,隨着主要經濟體的利率下降,這些新興經濟體的進口通脹可能也有所減緩,從而有利於本地的去通脹路徑。

IMF在這次報告中提出了“政策三重轉向”概念,呼籲全球在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方面採取行動,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經濟風險。

貨幣政策上,IMF預計發達經濟體的央行將從緊縮轉向中性立場,以支持經濟活動,尤其是在就業市場趨緩的情況下。這一政策調整將減輕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壓力,使其貨幣對美元升值,改善其整體的金融狀況。

財政政策上,報告指出全球財政空間縮小,IMF建議各國採取負責任的財政整頓,以避免公共債務失控風險。這種整頓需要謹慎操作,以免對經濟活動產生過大的負面影響。IMF提到,通過多年的穩健調整,國家可以增強財政彈性,並給予貨幣政策更大的操作空間。

在結構性改革上,報告指出,在生產力增長緩慢和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各國應推進結構性改革,提高長期生產力。這些措施包括技術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和推動私人投資等,這將有助於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宏觀經濟失衡。

在當前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加劇的背景下,IMF也警告說,如果地區性衝突進一步升級,全球能源市場可能會再次遭遇供應衝擊,從而加劇通脹壓力。此外,全球保護主義傾向有所上升,特別是一些發達經濟體正在採取貿易和工業保護政策。IMF認為,過度依賴保護主義措施不僅會引發經濟報復行為,還可能長期損害全球經濟整合和增長潛力。

IMF預計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均為3.2%,中期來看增長前景並不樂觀。據其分析,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多個關鍵地區經濟增速放緩。IMF強調只有通過政策轉向和結構改革,全球經濟才能實現更強勁、更可持續性的增長。

IMF還提到全球在政策實施中的潛在障礙。例如,儘管改革可以提高生產力並加強經濟復原力,但改革政策實施並不容易。報告建議決策者應與公眾建立互信,通過信息透明化和加強溝通來增加改革的支持度,從而實現經濟穩定和長期增長。

多家外資機構上調對中國經濟的預期

《世界經濟展望》對包括中國、美國和歐盟在內多個地區的前景進行了分析。

IMF預計中國今年經濟增速為4.8%。其中,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技術投資仍然是中國較有潛力的增長驅動力。

本月初,IMF發布《亞太地區經濟展望》時指出,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分別為4.8%和4.5%。報告發出時,IMF並未考慮近期中國發布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在相關政策背景下,多家外資機構紛紛上調了對中國經濟的預期。

隨着通脹壓力開始緩解,IMF將美國經濟增長率上調為2.8%,這個數字反映了美國經濟狀態趨於健康。但同時IMF警告服務通脹上升的風險仍然存在,並主張美聯儲應保持謹慎,強調需要謹慎的財政來平衡美國國債軌跡,同時也倡導以增長為中心的改革。

歐洲面臨著一系列不同的挑戰,如高能源價格、限制性貨幣政策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能源供應方面對歐洲的挑戰。

IMF下調了對歐洲大型經濟體的經濟預測,這表明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歐洲復蘇速度較慢。歐洲中央銀行 (ECB)仍然專註於打擊通貨膨脹,但事實證明,通貨膨脹在能源和服務等領域持續存在。IMF還鼓勵歐洲進行結構改革,解決勞動力短缺和生產力增長問題。

針對亞太地區,由於其2024年初表現強勁,IMF略上調增長預測。預計該地區今年將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約60%,但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全球需求不確定性和金融市場波動,該地區經濟風險仍然存在。儘管面臨風險,但該地區經濟轉向服務業的結構調整可能有助於維持增長。

此次報告中,IMF還提到了需要對可持續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這種過渡雖然對長期復原來說很有必要,但對可能缺乏財政資源的發展中經濟體來說會帶來短期經濟成本。

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在提高各部門生產力方面的變革潛力也受到關注。從長遠來看,IMF預計數字化可以提高經濟效率,特別是在金融、製造業和服務業等部門。但是,為了所有經濟體的最大利益,確保公平獲得這些技術至關重要。

本文來自【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