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這20多年沒有發揮好,但潛力猶在!”11月25日,姜偉告訴紅星新聞,“東北其實不窮,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挺安逸。”
姜偉是一名“70後”策劃活動家,老家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萬發鎮龍母村姜家堡子。2001年離開東北後,22年里,他先後“漂”在海南、廣東、廣西,如今在廣西南寧創業、定居。“東北是我出生地,那裡有我難以磨滅的美好記憶,雖身在南方,但東北一直讓我魂牽夢繞。”姜偉說。
在姜偉的童年記憶里,偶有外地的人到姜家堡子討飯,儘管只是零星個案,但村裡人慢慢形成這樣的“思維定勢”:其他地方吃不飽、穿不暖,咱們這地方旱澇保收,哪裡都沒俺這地兒好。
“有了這種思維定勢和優越感後,村裡人很少出去闖蕩。”姜偉說,這樣,即便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後,除大學生外出讀書和個別外出做生意的人,村裡大部分人都留在當地。
吉林省四平市葉赫萬畝生態水稻農旅示範園(資料圖)
近15年,人員流動加速了,“我們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年輕人在外頭,而且再回去的可能性不大了。”姜偉說,儘管漂在外面,但他們依舊關注來自東北的消息。
前段時間,東北某地因政務大廳午休鎖門,市民在外挨凍排隊辦事,當地隨即做出整改。這一新聞上了熱搜,姜偉看了挺難受,他說:“我們還是希望家鄉好。”
這不是姜偉一個人的感覺。
1
曾經的榮光
張斌的感覺和姜偉差不多,張斌是黑龍江鶴崗人。十年前,他在廣西上大學時常去南方同學的家裡吃飯,期間,同學的父親和他提起他們過去的苦日子時,常會談到過去青黃不接時,他們是如何一早就去糧所排隊買救濟糧的。
張斌聽後,睜大眼睛。這一切對他來說確實很陌生。因為他的家鄉面積廣袤,土地肥沃,他在家鄉從來就沒有聽說過“缺糧”。
或許早已習慣資源稟賦帶來的富足,即便是精打細算的飯店老闆也格外大方。一次,南方一個同學去張斌老家玩,在當地飯店點了三菜一湯。上菜時,他同學睜大眼睛,結果顯而易見:每碟菜只吃掉1/3。
因為是同學點的菜,張斌沒好意思提醒他,“我們東北的份量很大,一盤菜就夠3至4個人吃。”第二天再去飯館時,張斌的同學提醒老闆:“能不能每個菜的份量只是以前的1/3,價格減半,然後我們多點幾個菜?”老闆愣了:“師傅也不知道怎麼做。”
廣袤而肥沃的黑土地讓東北,特別是黑龍江成為中國人的重要糧倉。除了農業,工業也曾是這片土地的驕傲與榮光。
黑龍江大慶石化城(資料圖)
作為煤礦重要產地,張斌至今記得,他所在的鶴崗曾煙囪林立,貨車來來往往,到處是煤礦的工業企業,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廠里上班。單位制的管理,也讓在其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們,更多了份保障和安逸。
除了就地發展工業,支援全國工業建設同樣是彼時東北的重要使命。小時候,姜偉坐在自家門口,每5分鐘就能看到滿載糧食、煤炭、木頭等物資的貨運列車,一輛輛由北向南運去。然後,一趟趟空載列車由南向北持續駛來。
“說我們東北是活雷鋒,這話不假。東北為全國農業和工業做出很大的貢獻,我們也因此感到自豪。”姜偉說,每次提及東北振興時,他內心的第一感覺就是,“大家沒忘記東北。”
2出走的人們
東北人感到失落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張斌說,改革開放後,當時大包大攬、政企不分、“大而全、小而全”的各類國有企業承擔太多責任,包袱很重,而要參與全球化的市場競爭,需要卸下包袱,輕裝上陣。
此後,很多國有企業進行改制,工人大院內的安逸日常逐漸被打破。不少下崗工人拿到些補償後,四處散去。“這是東北人口的第一次外流。”張斌說,但當時,流動主要還局限於本省或東北區域。
姜偉
後來,很多在當地沒能找到合適崗位的工人開始離開東北,到全國各地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當時海南正處於開發熱潮,一些下崗工人拿到7至8萬元補償款後,就前往海南三亞等地。”姜偉說,“東北多數是平原,所以東北人嚮往海,也想換種方式生活。這種背景下,三亞開始成為多數東北人的首選。”
“第一批走出東北的,主要是下崗職工。”姜偉說,到了今天,東北人分散到全國各地,但主要在海南三亞、廣西防城港以及雲南西雙版納等地。
和第一批外出尋找機會或養老的下崗工人不一樣,今天,很多東北人出走主要因讀書、就業或創業需要。比如姜偉,早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隨後在南方多個城市就業,最後創業,目前他是廣西易網晴深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再比如邱海成,大學畢業後,他在東北一家國有企業擔任辦公室主任助理,他出來闖並不是迫於無奈,而是不甘心過着平淡安逸的日子。
邱海成
邱海成目前是深圳市海成國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1999年,他一月工資1400多塊錢,這在當時算是很不錯了。“我當時每天工作就是喝茶看報,單位飯堂伙食很好。”邱海成說,他父親也是當地國企的,母親是一家研究院的研究員。
但從發展大勢看,2000年後,東北經濟增長已倍感吃力。2000年農曆二月初六,邱海成21歲生日這天,“不安分”的他決定辭職。隨後,一個人背着行囊踏上武漢。“當時,國內開通最長的鐵路幹線是吉林到武漢,我就想嘗試一下闖出來的滋味。”邱海成說。
邱海成離職時,父母還在三亞旅遊,他沒敢告訴他們,還好父母比較開明,知道他離職去武漢後,沒有怪他。再後來,邱海成跑到東莞工作,隨後去深圳創業。
近年來鶴崗房價曾受到關注(資料圖)
在南方就讀大學畢業後,張斌沒有回到東北,如今漂在廣州。“每年我都會回東北看望父母,但內心還是有些失落。”張斌說,家鄉鶴崗的發展基礎很好,但隨着煤炭資源枯竭,這些年變化不大,甚至還因低房價,一次次衝上熱搜。
3
期盼着振興
和第一波下崗外流的東北人不一樣,在姜偉、邱海成以及張斌等第二波外流的東北人看來,現在漂在全國各地的東北人,大都是有文化、有知識和有能力的。“關鍵如何引導這些人回到家鄉投資發展,為東北振興助力。”姜偉認為,政府的服務意識還要進一步加強。
姜偉提到了官本位意識,他說:“我到了南方感覺就不一樣,別人認為我們是人才,敢沖、敢闖的,也尊重我們。”
“遼寧是東北經濟最強的省份,同時擁有瀋陽、大連等大城市,且大連靠海,擁有出海口,那裡的人主要在當地經商,出來的相對較少。”邱海成說,吉林出來的,多是吉林大學等培養的高材生,大部分在文化傳媒領域工作,所以在北京及全國各地,吉林大學出來的很多人都是媒體領域的高管或主播。
邱海成說,出東北後,很多黑龍江人主要在全國各地做餐飲,很多東北餃子館都是黑龍江特別是齊齊哈爾人開的,通常盤下一家店,一家人一起做生意。
在邱海成看來,東北要振興,關鍵要融入全球市場。“一些在當地的企業,有的幾十年就給1至2家國有企業做配套,形成相對小而美的閉環運營模式。”邱海成說,這些企業發展穩健,但“長不大”。
張斌也認為,全球化背景下,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走出地方與國際一流企業爭奪市場。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後,才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更多人才到東北紮根發展。“東北振興,不能老指望國家投入,關鍵還要靠東北人自己。”姜偉說,儘管不少東北人離開東北,但家鄉的林場、農場等記憶和情結還在,大家都希望家鄉越來越好。
“東北四季分明,旅遊產業空間很大。”姜偉說,夏季可以組織南方人去參加“中國人蔘探秘之旅”,冬天可帶南方的朋友去感受林海雪原,去體驗大地的蒼茫與別樣風情。
由於早前有強大的工業基礎,東北其實有很多退養的技術工人“流浪在外”,這是一筆很大但卻一直被忽視的寶貴財富。“可號召這些人回到東北,哪怕季節性回歸,也可傳承匠人技藝,為東北振興做貢獻。”姜偉說。
張斌期待着新一輪東北全面振興的利好,家鄉真正發展起來,成為更廣為人知的網紅城市——而不是以低房價走紅。
邱海成說他始終相信,東北終究能找回昔日的榮光。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韋星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張尋 責編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