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範大學李晟: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逐步催生數據要素定價機制

廣西師範大學中國新業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晟。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吉喆 攝

11月30日新京報“貝殼財經會客廳”召開主題為“多層次數據要素市場交易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的研討會。會上廣西師範大學中國新業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晟表示,數據資產可分離多種權屬,其擁有者可以同時擁有一項或多項權利,而不同層次加工、不同場景又能衍生多種權屬,這給權屬管理上留出較為靈活的切分空間。

從數據產權的設計上,目前國家希望淡化所有權,而二級市場應充分激發市場競爭,刺激各主體的自由發展,以市場供求逐步催生定價機制,以要素流通優化資源配置

政府要重視培育發展數據交易平台

李晟指出,對於各主體的訴求,以上、中、下游的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角色定位與功能發揮為例。政府享有公共數據權,且隨着政務上雲,行政機關擁有大量、完整、優質的公共數據資源,各級政府需要明確政府公共數據權的權限及內容,不僅明確如何合法收集、依法存儲,也應明確如何適法運用,這不僅有助於建成數字政府,更方便快捷地為人民服務,產生數據的社會效益,也有利於探索政府作為數據要素市場主體的責任與義務,以及公共數據資源的新價值點。

企業是數據要素市場的先頭部隊,具有市場敏感性和前瞻性,所以需要給予其在市場規律中探索的空間,除了對各行業企業活用數據的鼓勵,中央政府的重點設計之一是建立培育數據交易平台。

這不僅包括數據資產等級評估、定權確權、交易撮合等整體運營體系的構建,也包括支持推動企業參與其中,進行數據交易,在市場實踐基礎上,完善切實可行的詢價報價機制,並進一步促使如協議轉讓、掛牌等數據交易的多種模式更加體系化、規範化。

對此還需注意“平台型企業”,平台型企業的動態生產“鏈條”包含數據的收集、控制、使用和流轉等步驟,對這些流程的管與放也需要尋找一個動態平衡。

個人是原始數據的生產者,採集其數據的前提是打消其後顧之憂。對此,可參考歐盟出台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條例明確了作為數據原始生產者的用戶所具有的三大權利,即數據收集確認權、數據彙集介入權、數據處理保障權。並明文規定了企業的信息採集告知責任與隱私政策以及數據收集許可相關責任,更申明了數據主體的知情權、訪問權、更正權和被遺忘權等權利。

多層次數據市場體系建設要重視利用現有的關聯性

李晟認為,對於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地方性市場的建設,重要的還是利用現有的關聯性。首先,需要解決數據市場的產品問題。除了綜合治理和確權登記,如何將公共數據與社會各領域、各行業及其數據有機融合是一大工作要點,如電力、醫療、工業、金融、物流等領域的產品開發和服務創新,其底層邏輯是,虛擬生產要素根源上依託實體經濟存在,特色數據要素最終來源於特色產業。

區域性市場的另一任務是彙集本地數據資源,依託地域優勢和產業格局,探索差異化、地域性的數據交易內容,就可以形成全國數據要素市場“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而全國統一數據要素大市場的任務應運而生,即探索出一套普適化、標準化的,廣泛涵蓋交易全流程、登記確權結算、流通監管與鼓勵等各個環節的規則體系。實現資源聚合,優化配置,暢通數據價值鏈。

數據要素在市場中流通與配置主要依靠數據開放、數據共享、數據交易。其中,“數據共享”是重中之重,因為它面向數據市場中最活躍的主體,即企業,不僅聯通企業與政府,更使業內及各行業的現有數據高效煥發出新能量。

對於建設數據要素市場需要劃分多個層次,從內容上看,一級市場包括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採集、存儲、開發、登記等,是“開發型”市場;而二級市場是數據要素“交易型”市場,負責定價、交易、流通和清結算等。目前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分治”這一寬嚴並濟的模式。

李晟強調,技術性數商作為數據交易技術支撐方的重要作用,數字技術的活用和革新是“釋放”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價值,提升生產效率的關鍵。與其他金融市場建設相比,數據交易市場具有數字技術親和性,需要將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最大化。

數據傳輸時為保證完整性、實時性和準確性,需要高速、高精度、可追溯的自動傳輸。區塊鏈疊加智能合約,是更理想的傳輸渠道,可提供即時、共享和完全透明的信息,區塊鏈網絡可跟蹤數據資產及要素流轉、交易等信息,而且可自定義履約或違約條件及補充條款等,省去了第三方管理和人工審核浪費的人力、物力及時間。

另外,市場交易體系也需要探索體系內各主體的合作模式。除此之外,還要解決數據要素交易市場如何一步步走向生態化這個問題,如目前國內出台了許多區域性的條例與意見,如何將其統合成普適性的法律規定,成為生態的規律和規則。如何使數據要素沉入人民群眾生活場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