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以“深化改革增動能 擴大開放促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十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以下簡稱“西博會”)在成都拉開帷幕。
作為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的核心活動,25日下午,第十五屆中國西部國際採購商大會正式舉辦。會上舉辦了西博會商貿重點採購項目簽約儀式,30個簽約項目,意向金額共達到69.08億元;同時,天府商品交易所、四川省節能低碳協會、四川省電力企業協會推介重點產業並發布了採購清單。
▲簽約儀式
交易,是不少企業參加西博會的重要目的之一。會上,有從杭州奔赴而來的建築企業,想根據成都的市場需求尋找“小而美”的項目,通過小切口,打開與成都合作的更多可能性;也有不少四川企業吸引境外合作夥伴參與西博會,簽約項目金額已超4億元。
30個簽約項目現場簽約
意向金額達到69.08億元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大會搭建起外貿拓展、內銷升級、雙循環聯動的立體化平台,邀請了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西班牙、烏拉圭、泰國、冰島等62餘個國家(地區)政府代表、駐華使領館、境外商協會、跨國企業、龍頭企業相關負責人,加強企業與國內採購商供采對接。現場促成簽約項目30個,簽約意向採購金額69.08億元。
其中,東園淳(浙江)供應鏈有限公司與四川昶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約了東西部協作產銷地倉項目,天府商品交易所與tpe公司(緬甸)簽約了共建“一帶一路”貿易戰略合作項目,四川省自然資源數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騰訊雲計算(北京)有限公司簽約了智慧礦山數字建設戰略合作項目。
現場,天府商品交易所、四川省節能低碳協會、四川省電力企業協會分別對“一帶一路”大宗商品貿易、四川省節能環保產業、四川儲能產業進行了推介以及採購清單的發布。
在四川省節能低碳協會秘書長袁亮看來,四川的節能低碳環保產業發展潛力巨大,“2023年,四川省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約3500億元,佔全省gdp的6%左右,年均增長率超過10%。”他認為,四川的清潔能源資源豐富,水電裝機容量全國第一,風電、光伏潛力大,同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也帶來了更多的綠色投資機會。“但目前,我們仍然面臨著產業鏈不完整、企業規模偏小、技術創新不足等挑戰。”
為此,他也在現場介紹了協會對技術、市場、產學研協同等方面的發展需求清單,“在技術上,我們需要突破低成本制氫、儲氫技術,加強石油、化工行業co2捕集技術的應用,以及研究ai在環境監測、污染預警中的應用等。在市場需求方面,我們希望能夠提高新能源物流車的應用比例,還想推動四川環保技術輸出到東南亞、非洲等區域。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需求方面,我們希望能夠加強校企合作,如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與東方電氣、通威共建實驗室等。”
聯繫老朋友、尋找新朋友
有企業來成都尋“小而美”項目
交易,是不少企業參加西博會的重要目的之一。
攀枝花釩鈦交易中心副總經理代攀高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作為此次大會的簽約方,他們與阿圖什環球礦業有限公司、攀枝花姜蘇郁工貿有限公司、承德宇舟鈦業有限公司簽約了鈦精礦購銷項目,簽約金額超過4億元,鈦精礦共購入了20多萬噸。
他提到,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建築行業的螺紋鋼,到衣物上色前用到的鈦白粉,以及鈦金屬牙齒、心臟支架等等,鈦的應用市場廣闊,因此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國內每年對鈦的需求為1200萬噸左右,四川是全國最主要的鈦精礦供應基地,目前整個攀西地區的年產量約為600萬噸,加上國內其他地區的產量能夠達到800多萬噸,但仍存在300多萬噸的缺口。”
代攀高介紹,作為集采商,他們將從國內外對鈦精礦、鈦渣等進行集采,再將這些原材料賣給鈦白粉廠等下游企業,“為滿足下游的運輸需求,我們還在新疆、承德、攀枝花等地布局了倉儲物流體系,以保證在接到客戶的採購訂單後,能夠快速、保質保量地採購到貨物。”
對他而言,西博會是一個打開新市場、聯絡老朋友的重要平台,“此次我們在西博會搭建了展台,中巴亞馬遜牛拓礦業有限公司的老闆就從巴西遠道而來,來現場看產品、簽項目。還有不少來自莫桑比克、尼日利亞的企業與我們有着深度合作,不少都是從西博會這個平台上認識的,他們想把自己的材料賣到國內來,我們也希望能夠採購到優質的產品,提供給下游企業,實現‘一手托兩端’。”
▲大會現場
西博會,還吸引了更多從全國各地奔赴而來的企業。長江精工鋼結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發展中心副總經理桑建濤的行程十分緊湊,飛來成都參加西博會、實地考察新項目,5月26日就將返回浙江。
“這次我們來到成都,想看看這裡的產業與我們是否匹配,能不能形成產業鏈,然後考慮這些項目如何落地。此前,我們已經與成都合作了鳳凰山體育公園、西博城等項目,每年與成都合作的項目金額能夠達到幾個億。”桑建濤提到,接下來,企業還將根據成都的市場需求尋找一些“小而美”的項目,“通過這些小切口,慢慢打開更多領域的可能性。”
在她看來,成都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城市,“近年來,我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成都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快,交流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我們也期待與成都有更多優質的合作。”
紅星新聞記者 呂佳羽 攝影報道
編輯 歐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