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昊天
來源:總裁讀書會(ID:winnerbook_club)
宋志平是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的會長,也是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葯集團原董事長。他出過不少的書,《商海問道》是他的第26本著作,此書一經面世,就廣受關注。
宋志平常說他的書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所以,他的書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充滿了實踐性,好讀且好用。這本《商海問道》其實也是如此,書裡面收錄了宋志平任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以來的一些新思想,裡面既有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的深層碰撞,也有與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交流的思想火花,還有與媒體人交流的坦誠率真。
根據交流對象的不同劃分,全書將分成了相應的三部分,每部分選取了10篇訪談對話實錄,話題涉及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資本市場生態、公司治理、戰略、創新、經營與管理、機制等等,書裡面也有一些展示企業創新發展和企業家與學者及媒體交流互動的照片,充滿了生動鮮活的奮鬥色彩。
與企業家面對面:問尋企業發展新思路
宋志平做企業40年,曾帶出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執掌中國建材集團18年,期間還兼任國葯集團董事長5年,對於如何做好企業,做企業應該重點關注哪些地方,他在企業界是極具發言權的,他的工作經歷與視角為我們做企業的人,打開了一扇更大的思想上的天窗。
在與企業家面對面的這部分中,宋志平是與10多位企業家以及企業高管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與溝通,其循循善誘的提問以及與企業家的互動過程中,讓我們很快了解了他在做企業當中的戰略性、系統性的思維,也讓我們很快就能知道企業的領導者在哪些方面是應該尤為關切的,是應該下功夫來做好的。
10篇訪談裡面,既有物聯網、互聯網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代表,如京東方集團、騰訊集團等,也有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上市公司代表,如海信、格力電器等,還有消費品領域的上市公司代表,如燕京啤酒、華潤啤酒、赤峰黃金、菜百、飛鶴、雲南白藥等。每家上市公司的成功法則都是不同的。
在與京東方集團董事長陳炎順交流時,是側重講了上市公司的治理、公司戰略,還有京東方在資本市場上的創新做法,以及他們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機制建設;在與騰訊集團高管交流時,是側重講了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如何更好賦能實體經濟、互聯網企業如何與央國企對接;與華潤啤酒董事長侯孝海交流時,是側重講了戰略、品牌競爭與企業文化;在與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企業交流時,則是側重講了走出去的方法、國際併購的難點與痛點、風險如何防範等。
這些話題都是企業家當下非常關注的問題,通過與這些企業家、企業高管們的對話,我們可以很好地了解到這些成功企業具體是如何運作的,他們曾經走過哪些彎路,企業的領導者們是如何想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順着宋志平的思路看完,你就會有一種在看“庖丁解牛”之感。
在做企業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這本《商海問道》中,這10篇與企業的面對面訪談,或許能夠幫助你了解這些優秀的上市公司在遇到問題時,是如何做選擇的,他們採取了哪些措施來保護投資者權益、來做好信息披露、來提升公司市值管理水平。當下無論是想戰略轉型的企業,還是想積極走出去的企業,抑或是想從弱變強的企業,都可以從裡面探尋到一些極其寶貴的經驗與新思路。
與專家學者面對面:問尋做好企業的底層邏輯
宋志平曾任三屆全國工商管理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現在依然是中國高質量MBA教育認證理事會理事。他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出任商學院的實踐教授,他在清華和北大的教齡已經有30多年了。也因此,宋志平不僅活躍在企業界,他還和中國的一些專家學者有些天然的聯繫。
在與專家學者面對面這部分裡面,也是有10篇的對話,參與對話的有北大的劉俏、張維迎、宮玉振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黃衛偉教授,清華和北大都有任職的何志毅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的馬旭飛教授,南方科技大學的劉科教授等,國外的有哈佛商學院的小巴達拉克教授,德國的赫爾曼·西蒙教授。也有曾執掌企業的寧高寧、王石等資深企業專家。他們交流的話題十分廣泛,但所交流到的每一個話題都探究得很深刻。
在這部分,宋志平與張維迎教授是探討了企業裡面的顛覆性創新,尋找到誰是企業里最有可能的顛覆性創新者;與王石、何志毅教授、馬旭飛教授是深度探究了三精管理,組織精健化、管理精細化、經營精益化可以助力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避免粗放式經營,做管理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研究人性與人心方面來。與劉俏教授是探討了企業裡面碳中和的問題,如何更好地減碳,如何能更快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也是眾多企業現在面臨的重要而又前沿,又不知如何入手的一個問題。看到他們的對話,相信能夠給你很大的啟發。
宋志平與寧高寧、宮玉振教授是探討了戰略、企業機制建設、企業接班人制度、風險防範等問題,他們都是戰略大家,也都十分關心企業的接班人制度,在這些方面他們有很多共同的語言。與劉科、黃衛偉教授是探討了科技創新、周期、新質生產力等話題,他們都非常關注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在企業裡面的落地問題,也給出了一些很有用的方法與技巧。與小巴達拉克教授是探討了領導力的問題,幫助大家找到了一些提升領導力的實用方法;與赫爾曼·西蒙教授是探討了價格管理,企業可以更好地進行定價管理,建立起價本利理念,為幫助企業走出內卷的怪圈,成就企業與行業的高價值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對於這些話題,他們各自的觀點都十分精彩,時而針鋒相對,時而共同趨近,整個過程充滿了哲辯的思想,能夠從不同的視角幫助我們探尋到一些如何做好企業的底層邏輯,能夠從根源上看清企業的問題所在,能夠刷新我們對一些問題的認知。
如果你對學者與企業家的思想交鋒比較感興趣,那這部分應該是你最想看的,不能錯過。在這部分裡面,宋志平對做好企業的底層邏輯的探究,他自己的觀點主要是以戰略定方向,以整合提效率,以經營創價值,以創新促活力,以文化聚人心。我們可以窺見到宋志平做企業的方法論是結合了西方管理學的理性思維與中國企業的實踐智慧,強調在動態平衡中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宋志平認為企業的成功與戰略、組織、文化、執行力等息息相關,他的管理哲學具有很鮮明的系統化和務實化的特點。
與新聞媒體面對面:問尋資本市場與企業的共鳴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是中國證監會領導下的一個自律行業平台,這個平台上有着眾多的中國上市公司,形成了中國上市公司群,協會就是嫁接資本市場與這個企業群的橋樑。宋志平任職會長,他本人其實也是資本市場與企業之間的橋樑。在企業時,他也曾進行大量的資本運作,做了18年的A股和H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他執掌中國建材集團與國葯集團期間,這兩家企業當時也控股了20家上市公司。所以,對於資本市場、對於上市公司,這兩者之間的發展訴求與責任,作為橋樑人物,宋志平是極其了解的,也做了很多極具價值和意義的工作。
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幫助上市公司進行高質量發展,這是宋志平的追求,他在《商海問道》的序言裡面說,他與眾多的媒體人進行交流,並不是想當網紅,而是希望媒體對國企改革、對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對企業家能多做些積極正面的報道。他是真誠的,因為他的確是這樣做的。
在與新聞媒體面對面的這部分,宋志平挑選了與10家媒體的對話,有央視對話欄目、鳳凰網,有上海證券報、21世紀經濟報道,也有《中國企業家》和《財經》等雜誌,還有正和島、總裁讀書會等新媒體,這些都是宋志平與資本市場、企業以及大眾溝通的媒體平台。
央視對話欄目的陳偉鴻在訪談中講宋志平從企業一線到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是從“運動員”成為了“教練員”,宋志平很認同這句話,他其實也一直是以教練員的身份在協會這個平台為大家提供各種指導與服務。宋志平認為資本市場與上市公司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是共生共榮的,這兩者主要是通過資金流動、價值創造、信息傳遞和治理約束等機制形成深度共鳴,這種共鳴既體現在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的支持與約束,也體現在上市公司對資本市場功能與效率的反饋上面。
宋志平認為如今的資本市場進入一個支持創新的時代,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不斷向前發展,中國的股市上有望誕生新一批時代巨頭,他也關注到全球多元化的大公司都在進行分拆,他探尋到這分拆背後的經營邏輯就是現在的全球化企業都在追求的高市值管理,中國的上市公司也應該十分注重市值管理的工作,在全球案例中也多一些中國上市公司的身影。
資本市場與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其實有一條很明顯的循環邏輯線,即市場上的資本供給增加,可以助力企業更快成長,實現企業價值創造,從而企業能更多地回報投資者,這樣也就能夠吸引更多資本的加入,就這樣構建起來一個正向的循環。資本市場通過定價、融資、監督功能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而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和穩定回報又為資本市場注入活力,形成“水大魚大”的共生格局。宋志平建議企業要善於利用資本市場,但不可被資本短期利益綁架,要把握好資本助力與實業根基之間的動態平衡。
在《商海問道》這本書裡面,宋志平作為企業家、作為企業實踐教授、作為資本市場與企業的橋樑者,在不同層面,與優秀企業家、與知名專家學者、與關注企業的媒體人就企業與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深度的溝通交流,他們深邃的思想與精湛的策略可以讓我們在這沉沉浮浮的商海中順利找到定向錨,指引着我們能更快更安全地到達我們想要去的彼岸。閱讀完這本書,相信你一定會大開眼界,會有很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