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5月6日傍晚,香港證監會宣布,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全資附屬公司聯交所聯合推出“科企專線”,以進一步便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並允許這些公司可以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
該消息引發生物醫藥行業廣泛關注,多位業內人士均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表示,7年前,港交所明確“18a規則”,為國內一批新興生物葯企上市融資撕開了一個“口子”。如今,“科企專線”可以看作是是對18a規則的“升級”,在當前的複雜國際環境下,對國內尚未實現盈利的生物葯企是一劑強心針。
所謂的“18a規則”,指的是香港聯交所於2018年在《主板上市規則》中引入的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聯交所主板上市。和主板上市要求相比,18a生物科技公司可不需要滿足《主板上市規則》第八條關於盈利測試、市值/收益/現金流量測試或市值/收益測試的上市標準。
自上市規則第18a章推出以來,創新葯、高科技醫療器械等創新企業陸續赴港上市,港股市場生物科技板塊迎來大繁榮。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梳理,截至5月7日,經18a通道在港股上市的創新葯械企業已經累計達到65家,其中不乏復宏漢霖、君實生物、再鼎醫藥、康希諾生物等明星葯企。
“我們認為‘科企專線’是對港股18a規則的升級,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更有針對性的指引和更強的保密性,在審核要求不變的前提下,實際上給了新興創新葯械企業更明確的預期,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港股18a上市的難度。”5月7日,國內某醫療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該企業負責人表示,長期以來,生物科技行業專業程度高、進入壁壘高、合規風險高是業內共識,上市和退出均需要專業團隊的指引、評估。而當前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交易所中都沒有比較成熟的專門針對生物科技公司的評估流程。此外,未盈利的創新葯械企業很多產品和管線開發信息都還在早期,商業保密程度要求高。因此,按照現有規則在準備申請上市階段就必須披露相關的商業信息,對企業而言會存在較大的外界壓力和風險。
針對上述問題,聯交所在公告中提出,“科企專線”將由具備相關經驗的專業團隊領銜,並就上市資格及合適性提供指引,例如核心產品要求、是否接受其他生物科技產品及/或不同葯監機構監管的臨床試驗、資深投資者的資格及獨立性、特專科技行業可接納領域等。此外,為幫助這些公司減輕有關風險,聯交所將允許潛在申請人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請版本。
“近兩年a股ipo節奏放緩,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創新葯企將目光轉向港股市場。而且,美聯儲降息推動資金從美元資產流向新興市場,給港股帶來了一定的外部資金,給尚未盈利的創新葯企們提供了需求最迫切的‘流動性’。在此背景下,‘科企專線’釋放了足夠的暖意,預計會有更多企業會到港股謀求ipo。”一位國內創新葯企相關負責人期待,“‘科企專線’開通後,能夠帶動a股相關規則升級優化,推動創新葯械融資環境逐步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