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財政部辦公廳、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通知》。2025年,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工作的範圍為大城市及以上城市,共評選不超過20個城市,主要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黃河、珠江等重點流域沿線大城市傾斜。每省(區、市)可推薦1個城市參評。
中央財政按區域對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給予定額補助。其中,東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8億元,中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0億元,西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直轄市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資金根據工作推進情況分年撥付到位。

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城市更新的樣板項目建設和機制建設2個方向:
第一:城市更新重點樣板項目。一是城市供排水、燃氣、供熱等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和經濟集約型綜合管廊建設;二是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建設等;三是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建築垃圾治理、綜合桿箱、危舊橋樑、機械停車設施等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四是歷史文化街區、老舊小區、口袋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等既有片區更新改造,注重文化、旅遊、餐飲、休閑娛樂等一體打造,加強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城市更新機制建設。一是項目儲備和生成機制。近遠結合、系統謀劃建設項目,城市更新項目謀劃、儲備、實施時序的方式,可形成的機制包括但不限於城市體檢、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城市更新項目儲備庫建設、建設成效後評估機制等。二是資金安排和籌措機制。建立有利於統籌用好財政、金融資源的機制。財政資金方面,充分運用好國債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預算、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其他政府性基金預算、國資預算等,最大程度發揮財政資金效能。金融支持方面,探索優化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同時,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如污水全覆蓋樣板區和“廠網一體”運行維護機制,以污水收集效能提升為導向的按效付費機制,居民小區二次供水設施專業化服務機制,建立地下管網“一張圖”設施動態更新機制和長效運行機制等。三是用地保障和審批機制,包括盤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規劃制度,適用於改造類項目的城市更新項目審批制度,城市更新有關法規制度和技術標準等。中央資金可用於上述三類機制建立過程中的相關支出。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根據工作部署,力爭通過3年探索,城市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升,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效能進一步提高,老舊片區宜居環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這意味着,城市更新工作全面提速,重點是中央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將急難愁盼的公共設施短板補上。同時,在模式上、吸引社會資本共同投入上,探索出共同出資、誰出資誰受益的模式,資金平衡的模式。另外,更重要的是,城市基礎設施全面補短板後,將帶動數萬億的市場投資和消費,比如老舊小區提升類、完善類的改造,舊城區復興帶來的消費和文旅等。
瀟湘晨報辣椒財經
(來源:瀟湘晨報辣椒財經)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